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我和周刊的故事|张俊龙:周刊承载着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8-12


  张俊龙/文

《纺织服装周刊》原记者  张俊龙

  2008年5月15日早晨,北京晴空万里。

  这一天,如此清晰的印在记忆里,以至于,郝杰老师跟我说要写一篇“我和周刊”的故事的时候,一切都像电影般清楚的在脑中回放。这一天,我正式入职周刊,开启了我的六年之久的记者生涯。

  那一年,我同无数怀揣梦想的北漂一样,再次来到北京(之前已经在广州漂了近2年)。我想当一名记者,除了对自己的文字有着狂妄的自信,另外就是倾慕“以天下为己任”的侠义精神。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离开内蒙大漠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实在是人才济济,自己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所以,入职周刊之前,我已经在刘家窑逼仄的出租房蜗居了三个多月,马上就要弹尽粮绝。

  东长安街12号

  面试的时候,我便被东长安街12号雄伟的门楼镇住了。上班后,我给我妈打电话:妈,我在天安门旁边上班了。我都能想象,我妈接完电话惊讶的表情:世代为农,难道这一代要乌鸦变凤凰了吗?对当时的我而言,是不是能变凤凰并不重要,至少,不再黄土地里刨食,这很重要。

  2008年,周刊步入了转型的快车道。从一本行业学术专刊,向着行业新闻综合杂志转型。跟我同时入职的记者有很多,记忆最深的是刘继德、王山山。刘继德吃啥都能吃出满汉全席的感觉,令人羡慕,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先后在同一家“地下”杂志社待过,我离开不久他入职,而我们又同时进了周刊,缘分这东西真是难以言传。王山山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在2009年国际纺联大会上,采访施罗德,一问成名。

  入职头一天,正值震惊全球的汶川地震后不久,整个纺织服装行业,都在紧锣密鼓的支援灾区。这是我到周刊后参与的第一个报道,尽管对纺织行业还很生疏,但因为在《南方都市报》磨练了一年多,对新闻写作的把控还算心里有数,很快,《快!快!快!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全力生产!》《灾后安置,纺织服装行业严阵以待》等系列报道出炉,周刊首秀还算成功。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太聪明,甚至有些木讷。进入周刊,应该是冥冥中上天的垂青。几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感觉到自己从内心开始的变化,用大学老师的话说:小伙子机灵了很多。之后,记者的生涯便顺势铺开,周刊迅猛发展的步伐,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时间飞驰,怀念至今

  2009年,东长安街12号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日益扩充的采编队伍,周刊整体搬到了朝阳区。

  现代化的商业写字楼,占据了一整层,开放式办公区,密密麻麻的都是人。我在记者部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还带了几个徒弟,他们现在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可谓青出于蓝。

  这一年,除了日常的采访,我开始跟进家纺协会、印染协会、贸促会、纺织之光基金会等专业机构的采访。从江苏到浙江,从福建到广东,一整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飞,将最新的新闻传递到全行业。

  这一年的两件事记忆犹新。

  一件是,建国六十年专题报道。两个多月的时间,从已经退休的原纺织部高级工程师,到现任的纺织工业协会领导;从各行业协会,到地方产业集群;从老一代企业家,到新一辈接班人,陆续采访了几十人,积累十几万字的采访素材,最终完成了一万多字的专题报道《辉煌60年,中国挺起纺织大国的脊梁》。这次马拉松式的报道,是很值得对后生晚辈吹吹牛的,毕竟建国六十年只有一次,被我赶上了。

  另一件事,是跟踪采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获奖项目。

  从2009年下半年,一直到2010年底,我跟着当时基金会魏侃秘书长,采访了数十个获奖项目。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远到云南昆明,近到京津,每次出差,少则数天,多则半月。让我怀念至今的不仅是各类项目高精尖的技术,更是亦师亦友的魏侃秘书长。

  我那时候年少轻狂,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但魏侃秘书长毫不在意。他给我讲“纺织之光”的历史由来,讲纺织行业尘封的故事,也为我的生活琐事指点迷津。他让我知道,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十多年过去,言犹在耳,终生难忘。

  如今虽定居江南,但电脑里依然收藏着那时的所有采访文稿和照片,感恩周刊让我有这样的人生际遇,每每想起思绪万千。

受命南迁,重新起航

  到2010年,周刊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产业一线。上海、绍兴等地相继设立办事机构。

  当年9月,周刊领导找我深谈了一次,说到浙江办事机构主任即将到期,希望我能赴绍兴继任。当时有些懵,绍兴,只在书本上看到过,真要去生活、工作,心里还是打怵。但随后又想,人生不就是折腾么,自从11岁走出大山住校至今,一直都是天南海北的跑,有什么可怕的?

  一个月后,我毅然领命,扛着行李,再次出发。

  12月,江南的雨冰冷刺骨。越王卧薪尝胆的地方,透着与京城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息。从没想过,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

  2014年初,大众创业的浪潮袭来,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我开始思考未来。与家人商量后,我带着不舍离开了工作6年多的周刊,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

  创业这几年,尝遍辛酸苦辣。从影视传媒,到短视频直播,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我依然不聪明,但从没有违背周刊给予我的精神品质:诚实、坚持。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翻着电脑里近百万字的采访报道,想到了太多人,太多事。他们都同周刊一样,是我曾经青春和梦想的见证。今年是周刊20周年,新一代的周刊人定将开创下一个20年的辉煌。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