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强国之栋】江苏阳光:纺织产业永不言退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22


对话领航人
引领产业迈向高端

访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
   陈丽芬,这个在中国毛纺行业内创造了无数传奇的女性,从 20岁时的毛纺厂普通女工,到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副厂长,再到如今毛纺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她不仅完成了从基层工人到集团舵手的完美蜕变,也带领阳光集团迈向高端,走向世界。

“走出去”做世界品牌   

   TAweekly:近年来我国纺织业跨国布局呈现加速态势,阳光集团有“走出去”的打算吗?   

   陈丽芬:中国经济已经不可逆转地融入到全球,传统制造业也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阳光集团现在与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知名代理商、服装品牌商建立了长期、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公司走向国际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转移低端制造环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关税、汇率等方面的外贸市场风险。   

   TAweekly:在发展自主品牌,包括“走出去”的过程中,阳光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陈丽芬: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的稀缺。尽管阳光集团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在跨国经营管理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为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我们跟学校合作,开展成人教育、高升专、专升本、MBA,自己培养人才。我们大力推行的“职业飞翔计划”,计划到2016年末,建成体系完备的战略人才库,实现拥有500名高素质班组管理干部、500名一线关键技术人员、50名高端科研技术人才、200名关键岗位管理人员、100名后备中层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

  

   TAweekly:听说您前一段时间去埃塞俄比亚进行过考察,有哪些收获?阳光有没有计划进军棉纺行业?   

   陈丽芬:我们刚从埃塞俄比亚考察回来,埃塞俄比亚做棉纺有很多优势,那里的土地适宜种植棉花,劳动力也非常充足,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很大。同时,周边的国家纺织工业发展比较弱,如果在那里建立一条从棉花种植、加工到成品制作的产业链,我觉得是可行的。   

   对将来是否做棉纺,现在还没考虑清楚,我们是做毛纺起家的,所以我们肯定是要先把毛纺做大做强,然后再考虑棉纺产业。   

   TAweekly:您一直倡导国内自主品牌要走向世界,做世界品牌,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陈丽芬:让中国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像国外的奢侈品牌一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是众多中国品牌共同的梦想,但我认为要实现这个梦想,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的发展环境。同时,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则需要进一步培养、引导,形成标准和消费习惯。   

   现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大背景,建议国家加快培育本土国际化企业,对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强化民族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国家品牌战略,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的转变。

  

  建高端化、智能化纺织企业   

   TAweekly:有人把阳光车间比作是国际先进毛纺设备博览会,请问企业在引进设备时考虑哪些因素?您如何看待国产设备?   

   陈丽芬:进口设备在某些方面的确比国产设备具有优势,一是使用材料相对较好,设备使用寿命长,零部件的精密度也高;二是进口设备在智能化水平方面比国产设备要领先,所以一直以来阳光集团都是使用进口设备。   

   我国是纺织大国,现在正在向纺织强国迈进,相信国产设备也会越来越强大。建议研发国产设备时,首先要考虑所用材料的性能,其次要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趋势,开发智能化设备,以缓解用工紧张问题。我们很期待先进的国产设备。   

   TAweekly:目前,美国启动了“再工业化”,德国开始实施“工业4.0”,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信息都表明制造业仍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点,阳光集团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将如何适应这种趋势?   

   陈丽芬: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双重压力使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急迫。传统制造业必须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转型,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   

   阳光也将通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流程再造,推进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生产制造的设备改造和联网、在线监测,提高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使现有劳动生产效率再提升20%~30%,逐步达到和超过国际同等工种的效率水平。

   TAweekly:在您的心目中,一个完美的纺织工厂是什么样的?会实现无人工厂吗?   

   陈丽芬: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我希望未来的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实现大规模、效率高、用工少,设备要全部智能化,让“羊毛进去,服装出来”的生产理念成为现实。   

   但是无人工厂我认为不大可能实现。因为纺织服装生产工艺有很多特有的环节,还需要人工来实现,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尽量减少工序,减少人工操作,实现大规模操作。  

 

  立足主业做强纺织   

   TAweekly:现在有很多新型产业兴起,您认为未来纺织产业的定位会有变化吗?   

   陈丽芬: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纺织产业,未来同样不会减少对它的重视。因为不管经济多么发达,社会永远离不开纺织产业,而且我相信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国家还会对纺织产业的定位做出新的调整。   

   TAweekly:近年来,羊毛产品受到其他新型原料的替代,市场份额不断缩水,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毛纺业?未来应如何发展?   

   陈丽芬:的确是这样,在过去几年,澳毛产量不断下降,羊毛产量长期处于历史低点,从世界范围来看,这说明了毛纺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缩,羊毛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不断缩水。同时,由于政策的影响,工装制服市场需求不足,毛纺行业内需受阻。   

   但是在新纤维、新技术、新工艺的助动下,如今的毛纺产品层出不穷,高支纱、轻薄型的精纺呢绒,防蛀、防缩、阻燃的功能型毛纺产品,混纺交织产品等,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开拓新的市场,改变产品结构、创新产品风格与销售模式,毛纺业会越来越好。   

   TAweekly:阳光在发展纺织产业的同时,也很注重多元化的发展,请介绍下阳光多元化之路的经验。未来阳光将如何多元化发展?   

   陈丽芬:近几年,我们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借用别人的躯壳、技术、管理,发展新兴产业,涉足了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生态农林、电子、新能源、房地产、热能电力等多元产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阳光正在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机会,继续通过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品牌和国内中小企业的并购重组,主攻品牌和渠道建设,实行轻资产的经营发展模式,并逐步向医疗器械、环保产业等产业延伸,打造企业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