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强国之栋】例外:定义当代东方美学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01


做服装其实就是做文化
   “服装行业的核心根本是什么?就是为了美化人,美化社会。当你所做的美的事业,已经做到了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作为中国现存最久的设计师品牌的创立者,毛继鸿认为,服装设计师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服装内涵外延的领悟。设计师和品牌如果只会山寨,则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精气神”。

  “当Zara在法国开到7、8家店的时候,法国商务部就叫停了,因为它侵害到了法国核心的创意产业,但是在中国,我们的商场倒贴钱让国外奢侈品牌进来,甚至用本土品牌来养着它们。”毛继鸿说。

  在2004年年底,他曾参加了一次奢侈品论坛,当时大家讨论,十年后中国是否会出来一个奢侈品牌。2005年,中国零售和时装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环境,国外奢侈品牌门店数量在中国的增长呈畸形,对消费者来说是“拥抱奢侈品”,然而对中国服装企业而言则是“狼来了”。如今十年过去,中国服装行业仍在不断思考,到底中国的品牌价值是什么,中国品牌应该如何走向国际。

  毛继鸿的答案是,被世界所认可的、真正的国际化品牌,都必须遵循企业该有的对创造力的尊重和投入,无论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是人文关怀,都是通过对文化的延续来创造新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初,“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奖赛来到中国。首届铜奖获得者王一扬,后来创办了“Zuczug/素然”;第二届铜奖获得者陈翔,后来创办了“Decoster德诗”;而与陈翔同届的马可摘得金奖,与名落孙山的毛继鸿一起,创办了“例外”。然而追溯中国服装界的年历,第一批取得商业成功的中国服装品牌创始人,大多都不是设计出身。他们要么是裁缝,要么是转业军人,要么是资本运作者,这种“跨界”事实导致了中国服装品牌设计基因的缺失。而毛继鸿,显然不属于这一类。

  “从进入北京服装学院的第一天,我就认定这是我的事业。有一部纪录片叫《纽带》,它讲亚当和夏娃成为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遮羞、穿衣服。我看了很震撼,因为衣服就是文明的纽带,我们是在做跟文明有关的事情。”

  1991年,毛继鸿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服装学院的毕业生。对于这一代服装设计师而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创建一个品牌,是这一代服装设计师的毕生梦想。

  毛继鸿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地从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自身民族的本源去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当时取名叫‘例外’,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想过要做 ‘一般’的东西。老祖宗的玩意儿是宝贝,中国品牌的识别性就在那里,走到哪里都是独特的。你要尊重自己,同时也要非常认真地看待自己的价值,别人才能尊重你。”

   高端女性消费浪潮

   所有的付出,行业最终会归位给你该有的位置。

  “例外”几乎从不做广告,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关宣传,就算拥有一些名人客户资源,“例外”也很少拿出来进行宣传。毛继鸿说,李娜捧着法网奖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拍照时就穿着“例外”,但他们没有拿这个事做针对性的营销策划;但也不能否认,互联网在“第一夫人”事件上的确给“例外”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效应。

  2013年3月22日,随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的彭丽媛在机场亮相后,其优雅得体的服饰引来外界赞叹。随后,外界传出这套风衣是来自“例外”,随后还有人在微博表示此次出访的所有服饰都是来自于此品牌。瞬息之间,“例外”火遍全国,其官网甚至因为访问量过大而瘫痪,公司收到大批会员和客户来电,询问是否能制作相关概念的服饰。

  不久,“例外”就此事发表声明称,彭丽媛部分出访服装为马可专门设计定制,由民族品牌“无用”及“例外”团队配合制作。在声明中,品牌进一步解释,“无用”是马可于2006年创建的公益性独立设计师品牌,践行纯手工制作、环保、简朴、追求精神价值的设计理念。

  “第一夫人”效应堪称中国服装界当年最火爆的话题,“例外”在朝夕之间,从一个低调的小众品牌变成路人皆知的民族品牌,直接引发了一批与定制相关的服装企业股价大涨,“高级定制”也成为了行业炙手可热的细分方向。

  两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毛继鸿表现淡然,“我觉得它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拿了什么奖项,团队之间都不会说一些庆祝的话,因为就觉得这是自然的结果。”

  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从符号消费到文化消费的转变。当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多元,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原创设计师品牌成为了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重要选择。彭丽媛是“例外”的老客户,她的选择恰恰是当代高端女性消费群体的典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并非“第一夫人”事件成就了“例外”,而是“例外”切中了高端女性消费群体的脉搏。

  “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认认真真地做衣服,在别人只关注消费者、关注规模的时候,我们在做很多真正关注产业的事,这个需要你有相当的定力。一些炒作的事我们不善于也不屑去做。”毛继鸿表示,他更希望靠人本身的传播,做好每一件衣服,遵循服装行业的正道,这也是“例外”外反内正的品牌标识的涵义。

 

   在书店里卖衣服

   “方所”像一片绿洲,在号称文化沙漠的广州、在城中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自由呼吸着。

  6年前的一天,毛继鸿在深圳万象城看见餐饮区人头涌涌,而服装店则门可罗雀。“我当时就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单品牌销售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不仅浪费人员和资源投入,本来是公共空间的商场又被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空间。”

  毛继鸿对立体生活空间的企图心在当年的“双面例外”店就有迹可循。对知识的渴望,对城市空间的思考,对渠道模式的创新,乃至他心中对东方美学的长期执念,所有冲动都催促着一个更大型的“人文生活实验室”诞生。

  2011年底,处在电商崛起而书店没落的背景下,“方所”在广州横空出世,这个备受祝福和质疑的项目,也被认为是广州乃至整个中国图书文化的新地标。在民营书店纷纷倒闭的情境下,毛继鸿在广州最高端的购物中心租下大面积开书店,只比LV少30平米。有人说他太理想化,有人说这是“例外”的商业策略,无论站在哪一边,这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购物商场内品牌林立,不管是品牌的组成,还是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消费者已经被西方生活方式“绑架”。“方所”像一片绿洲,在号称文化沙漠的广州、在城中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自由呼吸着。

  占地1800平米的广州“方所”有来自世界各地50000多种出版物,超过90000册书,内容覆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电影、诗歌、美食、心理学等,是集图书、生活用品、咖啡、展览与服饰时尚于一体的立体文化空间。

  许多书虫在“方所”找到台湾诚品书店的影子,毛继鸿的合作伙伴就是诚品原来的资讯总经理。一个在时装行业,一个在图书行业,两个人都想做一个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空间,经过四年时间,这个生活空间已成气候,并迅速在更多城市复制开来。

  “方所”在每个城市都落户最昂贵地段的购物中心,毛继鸿认为,富起来的人们更加会追求精神的丰富,更关注生活品质。而且,一个城市的地标不应仅仅是高楼大厦,也不能仅仅是名胜古迹,书店应该是最具有温度的城市地标。“国外的奢侈品品牌来中国商场时,购物中心和商场给出特别低的租金,让它们占据好的位置,这其实是非正当竞争。我们不是LV,也没有百年历史,也不能靠讲一个故事就让人买单。但我相信人人平等,中国知识分子在商业上同样有力量。”

  还记得广州“方所”开业当天,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抱着书排着长队买单,开业两天营业额即突破30万元;后来柴静《看见》的签售会,等待签售的队伍甚至排到了一楼的入口,惊动了当地公安。如今,广州“方所”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做一到两场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300多场活动,仅2014年的客流就超过了250万人,营业额高达6000万元。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方所”开始转亏为盈。2012年,广州“方所”获得了全球零售业大会的最佳商业空间大奖,这是中国企业跟中国品牌从未获得的奖项,甚至连提名都没有过。要得到这个奖,项目必须有一定的设计性和艺术性,获得提名本身就是一种国际性的认同,最难得的是,广州“方所”拿到了金奖。

  在书店里卖衣服,在卖衣服的地方喝咖啡,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正在成形,也为服装行业的多品牌生活空间的崛起打造范本。

   取之有道,用之有方

   资本不是罪恶,使用资本的手段才有善恶之分,“例外”的孽,要用“方所”的缘来消。

  作家毕飞宇曾经到“方所”参观,他惊讶地问毛继鸿,这一切都是你的吗?毛继鸿当时回答说,难道知识分子就不能拥有财富?“很多人说我是笨蛋,为什么非要做不赚钱的事。但是我为什么要那么聪明呢?为什么做什么事都要那么计较呢?”开“方所”既是毛继鸿的英雄梦想,也是对 “例外”消费者的一种回馈,他的原话是,“‘例外’的孽,要用‘方所’的缘来消。”

  “力不到不为财,这是影响我很深的一句话。”从当初创办“例外”,到后来的大幅商业调整,再到如今雨后春笋般的各城“方所”,毛继鸿从来没有贷款、融资,对寻求投资合作“方所”项目的人甚至拒绝了不下100个。“你做的事情一定跟你的心有关,跟你的理想、梦想有关,还跟研究、传承、发展、创造有关。人文关怀和科学管理是一个品牌的两只脚”,毛继鸿说,“例外”和“方所”更像是他手下的两个独立生长的品牌,并不存在部分业内人士过度揣测的“商业阴谋论”。

  通过文化与社会互动、分享价值,是毛继鸿做“方所”的初衷。在现实中,这个初衷也得到了圆满的回复,“资本不是罪恶,使用资本的手段才有善恶之分。当你投入得足够多,分享生活中善的东西,消费者自然会反过来回馈你。”

   在非常态做常态事

   强国之栋的核心就是,你要做一个企业,不是别人要求你做,而是自己要求自己。

  当经济大环境不容乐观,品牌的真功夫高下立现。特别是在逆境之中,越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迷茫和彷徨的时候,毛继鸿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底气,如今更应该向世界展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以及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就是培养造就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自主品牌。然而在中国所有的服装品牌中,真正的自主品牌只有10%。在互联网时代下,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中国零售业和品牌的出路是什么。从服装界延伸到文化界,毛继鸿的愿望是,把购物、休闲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否消费,每一个人都可以进来感受文化,这跟互联网思维提倡的一样,都是免费的。

  从品牌价值而言,“例外”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内心充满情感诉求,在社会中又追求自我与独立的高端女性人群。捕获这个消费人群需要持久的耐心,品牌需要建立严密的风格和设计语言体系来支撑,并通过人文的表达来建立深刻联系。

  从营销传播来看,“例外”带有创始人强烈的性格特征,既不走大众路线,也不走大牌路线,这与其产品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又与一众追随者产生共鸣。毛继鸿的美学执念是真诚的,但它很难用主流的传播来表达。因此,“方所”的诞生更肩负着一种更大的使命感,一方面,它使创始人的英雄梦想终于成真,另一方面,也是“例外”在当下社会、经济大环境下,所能够和所应该选择的最佳载体。

  场景式体验和文化营销快速促成口碑扩散,具可复制性的渠道模式将商业影响力最大化,作为商品世界和精神世界合二为一的空间,“方所”给消费者带来的直观体验是多倍叠加的。

  中国时尚界正探路全球,原创设计师品牌被赋予了赢得世界认可的希冀,这种长久希冀的实质,是东方价值体系的复兴。从“例外”到“方所”,毛继鸿似乎从小众走向大众,又或者,过去的小众群体不断壮大,界定着当代中国新的生活美学和品质消费,并开始引领大众时尚。

  现在,“例外”仍花很大精力在科研与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上,比如牦牛绒项目,贵州的手工艺、广州的香纱莨绸项目。谈及未来,毛继鸿表示,“例外”将持续专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用创作找回与人的深刻连接,在东方语境中表达当代中国服装品牌的价值观;而“方所”更将涉及文物保护、教育培训等行业。

  “‘方’是十方世界,可以无限延伸,‘所’就是你在这个时代、此时此刻遇到的人的一种尝试。我希望更多的新东西在这里发生,在每个城市都给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一个栖息之地,一个相遇、流连的空间。”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