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国际营销提升知名度宜进勇筑品牌梦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0-10


  台湾《纺织月刊》/供稿

  身为台湾三大聚酯纤维厂商之一,宜进实业主动出击争取买主,因为宜进生产的纱线魅力四射,深具市场竞争力,董事长詹正田说:“我们当然要带它们到国际上‘走红毯’!”他认为,相关部门与业界应勇于共筑“品牌梦”,带动台湾纺织产业链发展。

  以纺织纱线为主要产品的宜进实业,除了能让旅行袋、行李箱耐用外,还兼具礼服的质感与手感。同时满足“快时尚”分秒必争、创新研发、小量多样的特性,让知名品牌 UNIQLO 成为其忠实客户。

  宜进实业以主动为顾客提升质量的热情征服了客户的心。身为台湾三大聚酯纤维之一,宜进的产品占据台湾市场超过八成,产品间接分布在世界知名品牌商手中。现在,宜进不再满足于工厂接单,而是主动出击争取直接买主,打响自己的纱线品牌。

  百变加工丝 快时尚的首选

  采访宜进实业董事长詹正田当天,他才率团参加国际纺织联盟会议不久,台湾纺织企业运用上中下游联合的战术,以功能性纺织品打动世界知名品牌商,却也面临红海供应链竞争,詹正田有感而发地说:“台湾聚酯加工丝功能性产品技术与规模世界第一,包括我们中上游,一定要主动出击!”原因无他,台湾纺织上游在原料端埋头研发、制造的时代已过,必须直捣终端市场,激发出更具市场性及创意的火花,才能让有竞争力的产品被世界看见。

  詹正田以宜进的“百变加工丝”为例介绍了系列产品的性能,其中“空气包覆纱”中空纱线,颠覆牛仔裤的沉重感,具有耐磨、轻盈,吸湿排汗、洗了快干的特点;“聚酯双色纤维”染色后,纱线在深浅变化、不规则的纹路中产生特殊双色甚至三色的层次感,从时装、运动领域到鞋材,都能满足求新求变的时尚潮流;“聚酯彩色纤维”让纱线颜色饱满鲜艳、色牢度高,且生产过程环保。另外,招牌纱种“弹性纤维”更因为环保、流程短、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快时尚UNIQLO品牌的指定原料。再细数过去热销产品,“仿麻纤维”具有亚麻的天然手感与凉感,却无皱褶,在市场畅销了20年。综观宜进的纱线产品,超过16种纱面料是台湾聚酯纤维的长青纱款,至今依旧火爆,这些产品的特色都是:环保、时尚、有功能性且低成本,深具市场竞争力,“我们当然要带它们到国际上‘走红毯’!”

  转理念度过危机 靠改变迎接商机

  43年前,詹正田投入加工丝假捻厂事业,创业不久遇到石油危机,便转为买卖聚酯加工丝,开启宜进事业版图。为了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人造纤维产品,宜进不惜拿昂贵的进口机器自行改装,以尝试制作特殊纱种,设法缩短流程、降低成本。终于,自创纱线品牌“海鸥牌”(SEAGULL)营销全世界,成为当时台湾纺织界少见的成功案例,并荣获很多大奖。

  2000~2006年,台湾纺织业因市场竞争激烈而陷入黑暗期,聚酯加工丝难以幸免,詹正田自问:“还要拼量吗?”就这样,他毅然舍去中国大陆杭州厂,回头大举加码台湾,为稳定物料供应,往上游整合聚酯聚合厂,并投入差异化新产品开发。然而,台湾的加工丝市场很不景气,4年多前硬着头皮买下东和化纤厂,希望稳定产能以扩大规模,“别说同行,连我自己都不看好,毕竟这是一步险棋。”詹正田说。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在詹正田筹措大笔资金期间,彰化厂竟发生大火,将近4000坪(约13200平方米)的厂房陷入火海,过半数机械及原料付之一炬,家人担心詹正田受不了重创,但詹正田说,“我在赶赴现场途中很快转变思想并坦然接受。”当晚他召集所有干部下达危机处理指令,并一一安抚邻居、银行、客户以及供应链各方,几个月后,宜进就走出火灾阴霾,展现坚强意志。

  果然,走过这段幽谷,宜进再攀高峰。功能性纺织品兴起,也带动了人造纤维的广阔市场,经过上下游纺织厂整合,宜进跻身全台三大聚酯厂商行列,不仅能开发特殊纱种,还拥有将高端产品量产化并降低生产成本的特殊能力,同时往高毛利的产品发展,“有这股优势,宜进一定得走出去。”詹正田表示。

  帮客户升级产品 营造超值幸福感

  詹正田之所以对自家产品深具信心,另一原因来自“要五毛给一块”的心态,主动帮客户的产品升级,营造物超所值的幸福感。靠着一张报价表、一根纱线、一部电话,早期宜进的业务员就这样在台湾市场打天下,不过,这三样武器并不足以迎战日趋白热化的产业竞争,唯有在价格不变下,主动帮客户的产品升级,才能突破重围。

  业务部经理陈政宏记得,当初开发台湾中部市场时,客户多习惯以质量粗糙的工业用布制作行李箱、旅行袋等,“我当时想,明明是一样的加工丝规格,为何不用制作礼服的纱来取代工业用纱?如果纱性不变,布面反而平整漂亮,手感提升,为何不帮客户的产品升级?”于是公司配合微调纱性,成功提升行李箱、旅行袋质量,让客户有“赚到了”的幸福感,不仅找回流失的客源,光此纱种一个月的成交量就从700~800吨暴增到1200~1300吨,站稳了市场。

  为客户营造超值的幸福感,也延伸到了海外。业务部协理林泽华记得,国外订单是从一封神秘的e-mail开始。12年前,林泽华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电子邮件,对方始终不愿意透露他们最终的产品内容,只列出一堆不同规格的纱种,要求宜进测试,“我一看就知道,只要经过后加工处理,就能帮对方压低成本,又能得到更好质量的产品。”林泽华说。1年后副总翁茂诚借着赴美参展之便拜访厂商,没想到对方是国际集团,从小量订购到全然委托,每个月的成交额从刚开始300万元发展到现在超过6000万元。宜进就这样本着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诉求,开启了海外市场征途。

  市场瞬息万变 老企业“展”现新企图

  上游厂商与终端客户之间仿佛隔层纱,在国际市场上的能见度依然有限。“两年前,我就注意到纺拓会‘纺织品整合营销与商机开发计划’。”产品企划詹顺达娓娓道来,那年他刚进公司服务,急需增加纺织产业知识,因而参观了纺拓会该计划的成果展,目睹厂商的积极参与、超强的执行力与丰硕成果,那时就埋下宜进争取入选“计划”的火种。

  2014年在公司支持下初试啼声,虽未入选,可是后来因缘际会随纺拓会参加intertextile面辅料展,让老字号企业大开眼界,也感受到“国际营销”的紧迫性。詹顺达指出,公司很少参展,十多年前的海外展会景象是50多家纱布厂挤在一间旅馆大厅,没想到市场瞬息万变,intertextile面辅料展的规模、气势让人震撼,大家都在找最强的商品,行业已经无法再依赖成本优势,必须由下而上思考商品的产出。“有趣的是,一参展即找到久未联络的国外客户,甚至发现潜在商机。”

  2015年宜进卷土重来,终于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功能+环保+复合纱+弹性”四大产品优势,以及身为一家以内销为主的聚酯纤维厂,渴望借由国际营销打开品牌知名度的急切心情,雀屏中选。用全新的营销方式打响公司自创品牌“海鸥牌”(SEAGULL)系列产品及环保品牌“Green Guard”,让宜进从专业制造纱厂,朝向引领潮流纱线的品牌定位发展,真是令人振奋!

  崭新营销术 上游也要登台拼服务

  身处纺织产业原料端,宜进并无营销部门或产品开发专业人员,业务人员包办产品研发、客户开发、信息搜集甚至分析原料市场走势,难免顾此失彼,纺拓会的“纺织品整合营销与商机开发计划”,把老企业带进了崭新的营销世界。打开宜进全新设计的网站,图文解说“轻量保温吸湿排汗纤维”的由来,穿着此款面料设计成的简约有型的外套,迎着萧瑟秋风慢跑的画面,似乎已令人感受到贴身快干不受风寒,毫无束缚压力的舒适感,把纱线带入意境,完全摒弃过去以大量文字、表格叙述及成排纱筒的单调介绍,宜进的网页让终端客户惊奇地看到了纱线变产品的“舞台效果”。影像宣传也不再只是黑白文字,而是结合纱线主题、产品风格及终端商品制成的创新产品,让中下游与品牌商快速了解纤维原料特性与使用季节。

  走进宜进的展示厅,在纱线、样布之外,还可看到由纺拓会协助打样的时尚样衣,为客户提供与功能性产品亲触体验的机会。由于该计划以凉感、保暖、环保为主力,纺拓会另协助宜进制作了保暖围巾,让买主与媒体体验,加深对产品的印象。此外,纺拓会还提供巴黎PV展讯及功能性面料趋势引导,有助于掌握国际趋势与流行市场动向。以往很少参展的宜进,如今也参加intertextile面辅料展、米兰展,“这些改变对宜进来说,意义重大,这显示我们想与客户互动,也要拼服务。宜进真的不一样了。”詹顺达说,当品牌形象建立后,宜进的下一步,应该是致力于与品牌商共同开发商品及合力营销。

  智能健康登场 纺织市场广阔

  放眼全球五大品牌的功能性、休闲性服饰,台湾纺织整体供应链占近七成市场。“台湾纺织拼高端,都是被逼出来的!”詹正田提醒,未来纺织产业仍应朝此方向不断研发、创新、合作、联盟,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才能摆脱市场竞争带来的威胁。他认为,台湾纺织业在技术上引领全球,当地相关部门与业界应勇敢共筑“品牌梦”,找国际知名的品牌专业经理人经营,一旦品牌做起来,可望带动整个纺织产业链,“我们输,就输在品牌,即使等到二三十年后才能成功,也要做。”詹正田坚定地表示。

  近年来,台湾规划发展智能健康看护产业,詹正田说:“穿戴式的纺织业永远有市场,而且先前登革病毒肆虐,聪明的台湾纺织企业竞相投入‘防蚊衣’研发,可见市场嗅觉非常灵敏。”但如何做到“蚊子怕、人不怕”,又可消除防蚊异味的防护效果?从詹正田自信的眼神看出,“百变加工丝大厂”在这场防蚊大作战中,肯定不缺席!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