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高质毛纺织品推广交流会促进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1-19


  台湾《纺织月刊》/供稿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人类在生活方面需做出相对的调整,而日常的衣着也需具备应对极端气候的功能。台湾区毛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于2017年台北纺织展期间,举办了一场“高质毛纺织品推广交流会”,特邀台湾相关机构的纺织产业发展推动办公室陈进来博士,介绍了应用于全球市场的功能性纤维材料,讲解其原理及发展趋势;会员企业代表——佳和实业执行副总经理翁伟翔,分享了公司运用多年研究经验而新推出的功能性羊毛纤维。

  台湾毛纺织企业精益求精

  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且东部多山,再加上气温偏高与缺乏平原等因素,台湾并不具备发展毛纺织工业的优势。但也因不利的自然条件,驱使台湾毛纺织企业以技术提升、少量多样、定制化服务等特点,发展细支纱、高附加值产品,并用先进的研发技术与专业的营销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近年来,羊毛素材在纺织工艺上的应用令人惊艳,其本身独特的透气吸湿、保暖与极佳温度调节等优越功能,也成为流行与户外服饰的首选素材之一。以毛纺织公会会员企业佳和实业为例,该公司成功将羊毛素材与台湾功能性纺织品结合,推出 NwoolTec 功能性羊毛材料品牌,并于全球最大的“德国慕尼黑运动用品展(ISPO Munich)”上荣获趋势面料奖,获得国际知名运动服饰品牌客户肯定。

  应对极端气候的纤维材料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报告称近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危机为:疾病、恐袭与气候变化。其中气候变化也包含全球暖化、洋流变化及气压变化等环境变化,其所引起的极端气候造成热浪与寒流,如何应对剧烈的气候变化是各界都在探讨的议题,而纺织业透过科技的提升与技术的改良,所研发出的凉爽与保暖材质,可提升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质量。以下是陈进来针对这两种功能性材料的原理及市面上的产品应用所做的说明。

  凉爽材料

  台湾对于凉爽材料的研发已耕耘多年,早在10年前就已有企业先后推出此类功能性纤维。凉爽功能性纤维的主要原理是借由不同的物化特性(如:特殊混合材料与中空设计)来达到清凉干爽功能。在台湾,此类纤维的加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各种矿石粉体的导热及散热功能,运用萃取和纳米技术,使矿石材料达到次微米甚至纳米级粒径,以单一或复合粉体混入纤维内,研发出具有凉爽功能的纤维,并强调散热、降温、节能等功效。另一种凉爽素材则是利用木糖醇(Xylitol)吸收水份后会发挥吸收热量的特性,再混合黏着剂,加工后固着在纤维上来达到效果。

  多年的开发,使得现今技术更为进步与纯熟,且仍有更多企业投入,为市场带来良性的竞争,为采购商带来更多的选择,如:明巨公司的 FLYCOOL、展邑公司的WinCool、华公司的台湾玉纤维、力宝龙的 CoolBest、新光合纤公司的RecoTex及聚隆纤维的Ace Ice等。其他上游化纤厂如南亚、远东新世纪、集盛、聚隆、展颂、新光、台化等企业也推出一系列聚酯、尼龙等凉爽纤维,以满足下游织布厂的需求。

  国外化纤大厂也有推出凉爽素材,如:美国英威达的COOLMAX、德国ADVANSA-Thermo Cool、韩国Ventex–ICE FIL、奥地利 Tencel-The NewAge Fiber、西班牙Nylstar-Nylgold、日本Toyobo-Firacis、日本旭化成的 Paircool、瑞士 Schoeller-coldblack 等。

  用凉爽材料制成的制服在穿着时能带来1~2℃的降温,而借由此技术可将室内冷气温度向上提升,就能在不影响人体舒适感的前提下节省电费,因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保暖材料

  日本化学纤维检查协会给予保暖纤维两种定义,一是尽量保持热量,二是用某种方法取得热量。传统服装主要通过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传递、热辐射、热传导与热对流,来保持服装内微气候区适宜的温度,并由增减衣服厚度来调节体温。但通过材料的研发与科技的进步,保暖材料出现许多其他原理,使消费者不再受限于厚重的御寒服装,也让消费者面对气候变化时拥有更多新的应对方式。

  可吸收阳光的放热纤维是利用含碳化锆类化合物微粒的聚合为芯组分,聚酯或聚酰胺为皮组分,以皮芯复合纺丝制取。此纤维可吸收可见光与远红外线,使服装内温度较普通服装高约2~8℃。

  化学反应放热纤维是将铁粉之粉末加入聚合物中进行纺丝,铁粉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氧化放热,但放热效果不佳、时效短。

  电热纤维系利用导电纤维使纤维发热以达到保暖效果;另亦可添加具分散性导电成分的树脂涂布在衣着用聚酯纤维上制成导电纤维,纤维通电后可发热以改善服装的保暖效果。

  远红外线蓄热保温纤维是在纤维中混入具远红外线发射率的陶瓷粉末或碳化自然纤维(竹炭、备长炭、椰炭及咖啡炭),形成可吸收人体远红外线与辐射的纤维,使纤维蓄热保温性能提高。此是目前化纤厂最大宗的产品,保温率可提高10%~50%,而台湾已有超过20年以上的技术经验。

  吸湿放热纤维系为减少热焓(enthalpy)的放热反应,此种控制纤维吸附水气后可均匀产生热,使其可缓缓控制服装内的温度,达到保暖的效果;市面上常见的“吸湿发热衣”,多是利用这种纤维。

  介质溶解析出调温纤维是将二氧化碳等气体溶解在溶剂中,填充进入纤维的中空部分后将之封闭;这类纤维的织物处于低温环境时,中空部分液体固化,气体溶解度降低,使纤维的有效体积增大,绝热性能提高。反之,在环境温度较高下,绝热性能降低。惟有气体溢出的问题,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耐久性成为关键问题。

  介质相转变调温纤维是利用结晶水的无机盐类化合物,如磷酸氢二钠为介质,填充入粘胶或聚丙烯中空纤维中,使其在结晶与熔融时产生高潜热,透过此类介质在温度变化时的相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让其具备双向调温功能。

  日本有许多公司开发出市面上常见的吸湿发热纤维,如:东洋纺公司的 eks、Mois Care、馨思特、倍琪纳与色拉姆、东丽公司的Softwarm与 Torayheat、旭化成的Thermogear、富士纺公司的Inserared、可乐丽公司的 Lonwave、Omikenshi-Solar Touch与Kisyu-Bintyoutanseni、钟纺合纤公司的 Ceramino与Masonic N等。

  而台湾化纤厂的纺科、力丽、南亚、新光合纤、远东新世纪则推出中空微多孔纤维,运用特殊的聚合技术处理合成的聚酯改性切片,再经过独特的纺丝加工而制成,使该纤维不但在表面和截面均为内外贯穿的蜂窝状微孔结构,且还具有很好的中空度,储存热能量大,织物保暖性极佳。

  其他国际纺织大厂也有推出保温材料,如:美国英威达的热魔力、德国Schoeller-Polycolon与Climayarn、美国Vissla-Cocotex、韩国Ventex-Mega Hea与Dry Zone等。

  可控制温度的材料

  相转变材料(Phase-Change Materials,PCM)之所以会形成恒温的舒适穿着原理系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其物理态可由固相转变至液相,或由液相转变至固相,在变化时伴随大量潜热的吸收或释放。

  自1992年之后,美国Outlast公司已将PCM材料的原理与技术应用在纤维及纺织品加工上,所形成的智能型健康性尖端技术纺织品,为历经材料创新、技术整合而成之智能型材料之一。之后亦有其他PCM问世,如:德国Smart fiber公司的Smartcel Clima、中国大陆天竹联盟的丝维尔、日本钟纺合纤公司的 Thermo Support等。

  NwoolTec 3.0 创新科技羊毛

  佳和实业创立于1972年,是台湾少数集中游、上游产业于一体的企业,拥有先染及后染厂与棉、羊毛原料,极具多元化与定制化产品优势。1987年曾投资新台币30亿元建造世界最大的集中游、下游产业于一体的棉、羊毛厂,设备从纺纱、染整到织布一手包揽,成为世界最大的格子布厂。

  近年来,佳和实业结合科技研发功能性羊毛,并自创品牌 NwoolTec,主打运动、户外、休闲及时尚市场,成功转型。翁伟翔在交流会上发布了第三代功能性羊毛产品 NwoolTec 3.0,分享了公司使用上等“非受虐”羊毛为原料,结合完整的生产机械,以及运用材料科技与羊毛原有特性制成的产品。

  FRESH系列结合天然羊毛及功能性材料,全年适用于各种户外活动。羊毛拥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湿度管理,能带给人体最舒适凉爽的感受。而其纤维内部的独特构造,还可达到吸收异味,保持清新的效果。


  结语

  透过陈进来介绍的凉爽与保暖纤维材料的技术原理及发展趋势,以及翁伟翔分享的公司产品实例,可以预见未来纺织品趋势仍以功能性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为主流。此外,也有许多业界同仁借由这次机会向两位演讲者提出问题,交流彼此经验,探讨如何使台湾纺织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更加进步。翁伟翔表示,可与国际知名供应商合作以提升产品价值与知名度,如佳和实业与英威达结合彼此的技术,推出许多特殊功能性面料。陈进来也再次提出纺织产业提升的五大要领——少量多样、差异强化、品牌合作、营销深化与全球布局,供企业参考。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