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07-01

  如何借“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实现盛泽的长远发展?让产业更强,让市场更具活力,让城市更有温度?盛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在一步步践行中。其所面对的局面、进行的思考、采取的行动,可作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与重要借鉴。


吴江区委常委、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王益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盛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日,吴江区委常委、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王益冰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一历史性的节点上,怎样定位盛泽、发展盛泽,怎么把机遇或挑战转化为盛泽的创新和发展优势,是盛泽面对的重大课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将给盛泽在交通条件改善、人才导入、产业提升方面带来巨大发展红利;但同时也是考题,对盛泽的产业创新、市场活力、城市功能、文明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盛泽的产业做得更强,市场搞得更活,城市建得更美,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是盛泽今后发展的着力点。


  如何让产业更强?

  突破印染瓶颈,让短板变成“长腿”

  多年来,盛泽纺织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业绩非凡。2018年,盛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1.13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2亿元,同比增长7.6%。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实现工业总产值874.38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开票销售收入904.89亿元,同比增长11.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升。多端融合的智慧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连续6年实现超千亿元。民营经济再攀高峰,恒力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235位、上榜“世界品牌500强”第436位,盛虹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56位。

  5月13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研讨会在盛泽召开。与会专家们的评价这个中心是“提升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实现从纺织大国变为纺织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迄今为止,盛泽已拥有丝绸产品、仿真丝面料、时装面料、男装面料、防寒服面料等18家国家级纺织品开发基地,占全国纺织品开发基地的16%。近年来,盛泽每年投入的技术改造经费都在百亿以上,近20家博士后工作站开题;与英国利兹大学、日本信州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近3年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量列苏州省前列。

  王益冰介绍,在织造和面料研发环节,盛泽通过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装备提档,面料研发优势越来越明显,新品迭出,附加值不断提升,在纺织界取得领先优势。功能性、差异化的高端时尚面料,这几年占比越来越高,已经有近千块面料入围“流行面料奖”。

  但不可否认,印染依然是盛泽纺织业的短板。多年来,因为种种原因,盛泽的印染企业难以提档升级。但盛泽不等不靠,做了大量工作,以“创新、绿色、时尚”理念,超前规划让30家印染企业“升级迁居”循环经济产业园。

  经过几年的接续努力,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路网、河道、地块整理进入实施阶段,前期供热、污水处理和深度处理项目也已经启动。王益冰说:“印染后整理环节,是纺织业创造利润最多的部分,对盛泽纺织产业链的提升十分重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要提速提质,一是加强领导力量,二是规划上要更具前瞻性,要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把它打造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示范园区。”

  围绕着循环经济产业园,盛泽还将在政策软环境层面进一步探索创新:第一,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按照资源节约利用等目标,进一步出台可操作性的规划,按照城市设计的要求进行空间规划,合理配置容积率、层高、立面等;第二,要按照国际领先的标准要求,对装备的档次,工艺的流程,包括整个园区的能源、供气、排污等问题,进行同步规划。

  “循环经济产业园,要接轨世界先进水平,既实现产业提升,又做到生态宜居,让产、城、人和谐共生,变印染的短板为盛泽纺织产业链提档升级的‘长腿’。”王益冰坚定地说。


  如何让市场更活?

  发展“时尚创意”拉伸微笑曲线

  盛泽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盛泽牢牢抓住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在做好丝绸产业的同时,化纤产业迅速崛起。目前,盛泽拥有2500多家纺织企业、7000多家贸易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面料之都”,跻身全国百强镇前十位。

  王益冰认为,经济学的“微笑曲线”是纺织产业链中,更多体现在附加值高的创意设计和销售这两端;联系到盛泽纺织产业,这些年来,哪家在时尚面料研发即创意设计方面走在前列,哪家就红火、供不应求。所以,盛泽想引领未来的面料和时尚潮流,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创意设计能力。

  盛泽人已逐渐形成共识,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是盛泽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二次创业”的重中之重。盛泽的优势资源是好面料多,本土的、外来的,数以万计的新款面料都集聚在这里。设计就像绘画,盛泽准备好了各色颜色和画板,就等设计师来挥毫创作,盛泽正千方百计创造平台让各类创意设计人才集聚。王益冰介绍,最近他的工作日程大都和发展创意设计有关,5月中旬赴北京连续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2019第三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媒体见面会,并与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领导会面,共商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在制定中,包括创意设计师补贴政策、奖励政策等;合作机制还要更加灵活接地气,跟国内优势服装设计专业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比如和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的合作,盛泽将适时在学校边的大楼里租几千平方米,实行“异地孵化”。

  把东方丝绸市场打造成一个不落幕的市场,已经成为盛泽上下一心的行动。除了有形市场,线上市场也正加快建设进程。未来市场主要在四个维度发力:一是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市场影响力;二是培育设计创意产业,打造创意时尚之都;三是融合线上线下发展,促进交易方式创新;四是紧抓东纺城管理,引领市场转型升级。让东方丝绸市场成为纺织业的信息交流中心、创新创意中心、交易结算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让盛泽成为时尚之城,是盛泽的新追求。王益冰介绍,从明年起,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将增加春季展,也就是一年两次盛泽纺织品博览会。用时尚化方向来打造市场,盛泽还将多管齐下:一、高品质推进时尚中心建设,通过面料、设计叠加时尚,打造盛泽面料“原产、原创、生态、流行”的时尚个性,持续引领全球纺织产业链的新产品、新趋势、新理念;二、突出市场电商化、展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立足市场改造突出潮流引领,完善“专业市场+展会活动+互联网”的运行模式,加快东方丝绸市场多元化布局;三、拓展国外纺织自办展平台,继续开展“盛泽面料万里行”境内外参展活动,提升“中国面料看盛泽”的影响力;四、全面提高盛泽纺博会的时尚引领和专业化水平,搭建全产业链展贸大平台,立体化丰富供应商资源,展示最前沿、最多元的“智造”面料和“智造”纤维;五、深化“互联网+纺织”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丝路电商”,以绸都网、云纺城、宜布网等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加快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突显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提升市场集聚力;六、加快盛泽物流枢纽的建设,鼓励支持发展“互联网+物流”,建设长三角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电商物流集聚区。


  如何让城市更智慧更温暖?

  用“互联网+”来提升管理

  最近,以“大数据思考、物联网感知、网格化治理”为目标的智慧盛泽运营指挥中心初具规模。这个联手华为倾力打造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一屏知晓全镇事”,即“一屏感知(实现感知无处不在)、一触即发(实现事件快速处置)、一体联动(实现数据联动联通)、一网研判(实现城市实时预警)”,为盛泽打造系统、人本、科学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奠定基础。

  王益冰说,通过“互联网+”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盛泽紧扣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盛泽今后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等都要“上云上网”。比如城市管理模块,接入了大联动、综合执法等系统,结合网格、城市部件、执法案件、市政管理等相关数据,用“一张小网格”实现城市管理“大服务”。

  外界评价,盛泽这些年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如果放在长三角坐标中去考量和审视,还存在差距和短板。王益冰介绍,比如在交通方面,今后几年,盛泽要重点打造好三条“走廊”,第一条是打通一条南部走廊,进一步强化长三角一体化下的江浙互通;第二条是借沪苏湖高铁在盛泽设站契机,以高铁站为起点的东西快速通道;第三条是贯通老城新城的生态走廊,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的有机更新,提升城市舒适度。

  今年3月19日,盛泽消防战士刘磊为救外地跳河轻生女不幸牺牲。吴江和盛泽各界举办系列活动送别和纪念英雄,英雄走得光荣,亲人得到慰藉,绸都大爱,也让人感佩。王益冰说,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盛泽人的作为都要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情义。老祖宗传下来的绸都盛泽,历史上很辉煌;改革开放40年,盛泽也创造了辉煌,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中,彰显盛泽的活力和魅力,是城市管理、建设、发展的价值所在,不仅惠及每位盛泽人,也为人才引进、提高城市竞争力创造条件;盛泽有信心和决心,在江苏省、苏州市和吴江区的领导下,承担起这份历史的重托,把盛泽发展好——让产业更强,市场更活,城市更美,让群众的生活过得更好。“我们也有责任和担当,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展现积极作为,着力打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创新转型的示范区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江南名城。”王益冰如是说。(庾康 天琦 辛法 玲玲/文)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