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尚坤塬·2016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观后感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5-31


  本刊记者-赖松 刘嘉 王振宇 董笑妍 李晓慧 刘妍 王赛/文 张彦山 高宁/摄

  自201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创办以来,每年初夏,在北京最美的时节,都会迎来全国各大时装专业院校师生们聚会的重要时刻。

  经过四年积累,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时装院校宣传和推广教学成果的窗口,成为大学生展示设计创意才华的舞台,成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青春面孔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大学生时装周和其他任何一个时装周相比,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价值体现方式更多的着眼于未来。

  到今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这个全新的平台已经慢慢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各方资源强势涌入,参与院校是最大的赢家

  今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平台建设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组委会通过前三年的成熟运作,成功地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经验和资源引进到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来。尚坤塬、九牧王、梅赛德斯-奔驰、国际羊毛局、世家皮草(SAGA)等海内外优质资源都争相推出相关扶持和评选项目,寻找最佳创意设计,推动中国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本届时装周的颁奖之夜,不仅诞生了人才培养成果奖、尚坤塬·最具人气新锐设计师大奖、尚坤塬·最具商业潜力大奖,艺尚·中国时装设计希望之星奖、国际羊毛局美丽诺羊毛学员奖、世家皮草设计中心游学奖学金的奖项也一一出炉。颁发的奖项突破了前三届的数量,奖项设置也更具有针对性,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扶持姿态”。这些奖项更为专业院校毕业生向行业新锐设计师的身份转变提供了第一个重要的机遇。

  从交流氛围来看,每年参与大学生时装周的不少院校在院校宣传、秀场制作以及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向上都会进行交流。营造一个时装设计院校的沟通氛围,恰恰是大学生时装周平台的功能之一。

  从媒介传播来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在品评毕业生作品设计、探讨时装设计教育。不论是传统媒体的评论发声、新媒体的快速响应,进而在第一时间形成了“秀场舆论”风向,还是每个人的朋友圈在实时更新,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观点直播场”,总之,毕业生和各大院校的教学专业特色,都通过大学生时装周的平台体现得精准而直接。

  展示、交流、评比、舆论,种种“压力”汇成动力。尤为明显的是连续多次参与发布的院校,他们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其中不得不说的是江西服装学院,此次发布秀无论是纷繁的色彩、复合面料的改造还是廓形的视觉冲击力,都受到业界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来自江西服装学院的学生韦艳梅,更在颁奖典礼上位列“九牧王杯”第21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的榜首。近年来,在打造“中国服装人才超市”的同时,该校连年涌现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的种种表现也可圈可点。

  院校人才大练兵,倒逼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接轨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是各校教学成果的大比拼,是年轻设计者走向成熟的大练兵,因而受到师生格外的珍视。在作品发布会举办前,各校师生历时数月精心筹备,不仅在校内层层比赛筛选,还邀请知名设计师进行把关。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采用毕业生们组建团队的方式,要求学生们从寻找灵感源、小样制作、白坯样衣,到成衣制作、配饰搭配,再到硬照拍摄、宣传计划,每一步都自主完成。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的毕业生不仅由校内专职教师及企业兼职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还特聘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知名服装品牌设计师、行业专家等参与设计指导及作品评审,同时,该校服装、表演、形象、摄影等多专业方向通力合作完成作品发布。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还特别邀请英国运动设计教育专家Jane McCann教授加入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们进行了为期7周的传授和指导。

  当你走近各院校师生,你会发现,这些挥洒创意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校企合作的成果呈现。有企业为作品发布提供纱线、面料等原材料的支持,还有的提供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持,同时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等等长期合作的效力也体现在发布会上。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设计作品发布会得到了新澳集团、上海紫觉贸易、杭州丝绸集团、江苏金龙等众多企业的支持。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长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广州“长江服装创新创业基地”,还与佛山市南海NO.1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应对福建省鞋业市场和产业的需求,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了鞋靴箱包设计专业方向,此次第二次登上大学生时装周的舞台,首次带来了鞋靴设计专业的作品。

  诚然,年轻学子从作品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大学生时装周上呈现的种种校企合作新风向,不仅让学生们的设计作品更接地气,也倒推式促进了教学改革,让时装教育有了更深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意识。

  着眼未来,传递民族文化自信

  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在时装产业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已经构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现代服装产业体系,但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我们的产业开始面临消费与商业的变革、面临科技创新与产业调整的变革,因此,与之相关的时装设计手段也面临变革。

  在“服装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时装设计背后所反映的服饰文化建设,对中国在世界上争取更多的时尚话语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民族元素当作灵感来源时,对民族元素和文化精髓的提炼水平与运用方式,恰恰就是一个时装设计师专业能力的直观体现;不仅如此,在这些设计背后,还表达了各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它传递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辉就说道,“就时尚产业而言,只有通过设计创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刺激新的消费欲望,才能促进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始转向尊重人才和人的创造,并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才刚刚举办四年,它展现了今天的时装专业教育正在发生的改变。四年来,这个平台积累了足够多的亮点来吸引不同院校的师生持续参与,未来,在这个平台上会有更多的莘莘学子来展现自我。这些在设计界崭露头角的年轻设计师们,就是中国时装设计的未来,他们承载了中国时装设计的希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