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强国之栋】丝绸之路:以复兴中国丝绸为己任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07


对话领航人
“只有全社会把丝绸当宝贝,才会有中国丝绸的未来”
凌兰芳,浙江湖州人,现任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省优秀创业企业家、2006年度风云浙商十大企业家社会责任奖。

中国不可能走低端市场,只能努力往高端品牌发展   

  TAweekly:您说中国丝绸八年没好过,目前中国丝绸业,尤其是浙江丝绸业的发展究竟处于什么状态?  

  凌兰芳:丝绸是中国最悠久的产业之一,中国的丝绸产量占国际丝绸总产量的80%左右,然而在世界丝绸制成品的贸易额中排名却是第四,位列欧洲、印度、土耳其之后。欧洲是高端丝绸制品的集散地,爱马仕、阿玛尼等国际品牌中都有丝绸制品,而印度和土耳其则走低端市场,且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丝绸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民营化发展,现在在做第二件大事,品牌化建设。可以说,世界上顶尖的服装服饰品牌都用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行业却没有世界顶尖品牌。浙江丝绸人对此深感愧疚,决心加快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再让丝绸异军突起。然而要实现梦想,要突破发展瓶颈谈何容易。浙江丝绸的现状是处在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刻,直接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有四个,原料衰退、效率低下、装备落后、生存困难。   

  中国不可能走低端市场,只能努力往高端品牌发展,靠文化创意来提升产品的时尚度和附加值。从2008年开始,很多庆典都开始用丝绸进行布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都用到丝绸,2015米兰世博会也邀请我们参展,中国丝绸的国际知名度正在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要把丝绸之路运用到国家的经贸大战略中去,不仅要把中国的资本、产能输出去,还要把文化创意和时尚输送出去。对湖州来讲,要抓住时机,把湖州的水乡文化输送出去,在这个文化输出的过程里,创新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十二五”期间行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大家都意识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是事实。我们在转型升级、在突破现有瓶颈的过程当中,千方百计要打造两条微笑的曲线,第一条微笑曲线,就是要提升企业的研发力量和营销力量,靠核心竞争力来取胜;第二条微笑曲线,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赶在变化之前,我们要通过这些突破来提升企业实力,度过寒冬。

  

走科技丝绸、文化丝绸、品牌丝绸道路   

  TAweekly:深化转型升级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一个长期目标。对于古老而传统的丝绸业而言,它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凌兰芳:去年春茧收后,外商催要高档6A级厂丝,我们不能一一满足,外商很奇怪,你们不是抱怨订单不足吗?事实是,我们手里缺少原料,要千里迢迢从四川和云南花高价买回来。浙江的蚕茧质量严重次劣,质量较好的淳安优质茧每年递减8%至10%,根本供不应求。   

  丝绸业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很多困难,首先是蚕桑和茧丝生产组织方式严重落后,然后是生产机械装备的落后。丝绸行业被称为遗产工业,还有一个原因是资本和人才不肯光顾,整个行业价值被低估。外国洋品牌眼花缭乱,民族品牌欲进无门,要想脱颖而出难上加难。   

  中国丝绸业要经历转型阵痛是必然的,要摆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走科技丝绸、文化丝绸、品牌丝绸的道路是必需的。丝绸并不是夕阳产业,恰恰是朝阳产业。因为浙江丝绸拥有六大优势: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人才富集,工艺先进,品牌渐起,市场成形。   

  而织造数码化和后整理精美化,则是实现丝绸高附加值、差异化取胜的重要途径。此外,产业重组化也箭在弦上,加大行业内兼并重组力度,形成大产业集团,靠龙头带动集群创新,从而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小、散、乱、弱的局面。同时,市场内需化必须摆在首要位置,丝绸的出路不外乎是走进百姓家里和走进纽约巴黎。近几年蚕丝被销量猛增,浙江丝绸企业占了其中三分之一的份额,如果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做规范做诚信了,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最后,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一定要与国际大牌比高低,否则永远是OEM。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拥有深厚的丝绸产业发展历史,完全有能力实现丝绸ODM。

  

只有全社会都将丝绸看作宝贝,丝绸才有创新动能   

  TAweekly:您把丝绸称作遗产工业,听起来挺感慨的。    

  凌兰芳: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民族丝绸是一个宝贝产业,那么丝绸才会有创新的动能。我们丝绸人一定会像春蚕一样,为在新时期建设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吐出自己最后一根银丝。对行业而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抱着长期艰苦奋斗的决心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丝绸之路集团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把传统制造业深化改造成先进制造业。


记者手记

坚守丝绸理想 育出国之栋梁
   凌兰芳是一个中国丝绸行业无人不识的名字,他悲情的企业家生涯在坊间广为流传,和中国现代丝绸行业、企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他手中的丝绸之路集团,既有现代化的品牌发展,又处处流露着深刻的60年代气息。站在旧厂房中新搭建的舞台上,凌兰芳说,我在这里被批斗过,奋斗过,被表扬过;就像他苦苦坚持的丝绸业,辉煌过,失落过,挣扎过。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苦衷,各行各业都有数十年如一日、风雨兼程为理想坚持的人。当企业家把员工、企业甚至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他们一起就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