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强国之栋】中国轻纺城: 面料王国的华丽转身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1-24


本刊记者—陈晓莉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轻纺城由一条自发形成的“布街”,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轻纺市场”,再到如今现代化的“国际纺织之都”。中国轻纺城近3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    

  行走于中国轻纺城的各个市场,你总能看到挂置整齐的各式面料,五彩斑斓;你总能感受到经营户热情洋溢的笑脸,干劲十足。这就是纺城,支撑浙江绍兴柯桥区大半经济的面料王国,经历跨世纪洗礼的纺织之都。    

  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堪称产业集聚地典范的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如何走出“纺织强国”之路,又是如何将纺织小城打造成为全球行业巨头的呢? 

  

 激荡岁月      

纺城何以称雄一方  

  近年来,中国轻纺城老市场改造完善,新市场拔地而起,繁华可见一斑,然而你一定想不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只是一排排低矮的棚屋,市场的环境只能用“简陋”来形容,的确,中国轻纺城在这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再看今朝的光芒,不由地感叹中国轻纺城和纺城人不是打造了一个专业市场,而是创造了一个神话。   

  柯桥纺织业源远流长。隋唐时,越罗名扬全国。及至明清,更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之盛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劳智慧的柯桥人,冲破思想禁锢,大力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把柯桥的轻纺产品推向全国各地。与此同时,一批精明的柯桥人,在轻纺企业较为密集、交通相对便利的柯桥,摆摊设点,坐地销售,一条专业布街悄然诞生。     

  

  如果说此前的市场是自发形成的,那么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更是在后期促成了自发市场向规模集贸市场的重要转折。   

  1989年初,柯桥已发展成为轻纺产品生产基地,为形成轻纺专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轻纺市场建成开业后,吸引了大批温州、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客商进入,450多家外地企业在柯桥设立销售窗口,市场辐射范围扩大,生意日趋兴旺,日流量达1万余人。为进一步聚商隆市,发展经济,原绍兴县委、县政府于1990年征地50000平方米,投资4320万元,实施绍兴轻纺市场两期扩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场。同年6月,柯桥轻纺市场正式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批被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   

  1998年到2005年期间,是中国轻纺城规范与提升的阶段,经营主体从个体业户转变为有限公司,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而此时中国轻纺城的交易方式从传统集贸市场型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定单、合同、网络交易、从现金交易转向银行结算,改变了现金、现货交易模式。洽谈、展示、仓储、物流、运输,也从内销转向内外销结合发展。

   

  在随后的发展中,纺城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外贸交易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国际纺织市场的一部分,产品远销世界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   

  没人会想到,纺城的崛起成就了一个传奇。在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说纺城的纺织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着世界纺织的发展。   

  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冯华林在采访中这样表示:“中国轻纺城虽有着良好和稳定的行业地位,但随着与日俱增的竞争,纺城正受到各种新兴产业的冲击,转型升级对于我们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一种责任。”   

  如果说前期的中国轻纺城是一个集市型城镇,那么1994年之后的中国轻纺城,开始向功能型城市健步迈进,特别是2000年后,中国轻纺城的提升发展步入快车道。高效的市场建设,强势的对外招商,飞速的发展使得纺城成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面辅料集散地。如今,“世界面料看柯桥”并不是狂妄随意的一句口号,而是对纺城最大的肯定。   

   

  2014年,中国轻纺城为确保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开始全力打造深化改革先行先试“轻纺城版”。   

  一是强势推进招商对接。举办“布满全球”柯桥—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对接会;组织经营户组团参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与杭州四季青、上海世贸商城等市场建立长期对接关系;启动柯北坯布市场四楼和东升路市场剩余营业房招商拍租工作。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寿璐敏表示,轻纺城建管委举办一系列产业及创意对接活动,最初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如今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市场拓展形式却成为了纺城的特色对接活动。   

  二是强化建设网上市场。“网上轻纺城”服装面料市场、童装批发市场等细分专业市场年初陆续上线;启动“万名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等。截至2015年10月底,“网上轻纺城”日均访问量230万次,注册会员达205万个,总商铺数62万家,其中开通交易功能商铺数79636家,1~10月共实现在线交易额130.15亿元。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