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9-12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 常梦佳/文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随着我国化纤长丝工业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开始起步。

  2000年, 

  我国化纤长丝织物产量为41.8亿米; 

  2010年, 

  我国化纤长丝织物产量达到327亿米; 

  2017年, 

  我国化纤长丝织物产量突破482亿米。 

  2018年平昌冬奥会收官之作“北京8分钟”惊艳全球观众,24名轮滑演员穿着白色连体服、头盔和轮滑鞋,呈现了一场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该演出服轻薄、保暖、防风、透气、时尚、美观,其面料就是通过长丝织造生产方式完成的。目前,化纤长丝织物的花色、品种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在衣着类方面不仅有仿真丝织物,而且还有仿毛、仿麻、仿棉等仿真类织物,以及许多功能性产品(如里子布、遮光布、记忆布、麂皮绒、桃皮绒、防羽绒布等),除服用外还可大量应用在家纺、车内装饰、军品和其他产业用等方面,如用于制作篷盖布、防弹衣、降落伞以及军用装备等。

  目前长丝织造企业多分布于江浙和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统一监管,企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部分企业凭借自身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大部分企业仍存在企业管理不规范、废水随意排放、中水回用率低等问题,市场中的恶意竞争也比比皆是。由此,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应运而生。 

  2011年8月18日,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在江苏盛泽召开成立大会,时至今日已是七个年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行业发展有目共睹,协会带领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投资改造、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等多方面表现突出,成果丰硕。 

  现如今,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全行业产能、产量和需求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并逐步成为最具市场活力和最具技术活力的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协会联合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 

  为推动行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积极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化纤长丝织造产业有力地推动和支撑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其中,我国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截止到2018年5月,我国长丝织造产业集群拥有1个名城和6个名镇。它们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七都镇和平望镇,浙江省的长兴县、长兴县夹浦镇、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福建省的晋江市龙湖镇。目前,江苏省泗阳县、大丰市小海镇、安徽省郎溪县的化纤长丝织造产业也已呈相对集中态势。

  自协会成立以来,与各集群地政府紧密联系,共谋发展良策,共破发展难题,形成了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氛围。各产业集群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尤其在差别化、功能化、高仿真类等产品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一方面资源向优势企业靠拢,研发力量增强,技术进步与创新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各集群产业链不断完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尤其是产业用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产业集群以其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正逐步成为引导行业发展,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节能降耗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产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协会大力推广节能减耗新技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企业响应协会号召,增强环保意识,努力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积极推广绿色采购,通过优势资源打造绿色产业链。这七年中,在协会的积极指导和企业的持续努力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先进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先进企业的中水回用率已接近100%。目前,行业中能够独立进行污水处理的企业包括岜山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向兴(中国)集团和嘉兴市鸣业纺织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中水回用率可达100%。

  2015年7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由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推荐的“喷水织机废水处理回用集成”项目位列其中,为促进长丝织造行业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树优评先 

  引领企业全方位发展 

  七年来,先后共有50家企业获得“中国化纤长丝面料精品生产基地”称号,每个基地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并居行业领先水平,是行业发展的榜样力量。截止到2018年6月,先后共有1352块面料获得“全国化纤长丝面料名优精品”面料,其中金奖面料391块,代表着行业最先进、最优质的面料产品,近七年来,每批荣获金奖的面料在花型、功能性、市场销量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全面展示了活动举办以来行业产品创新的历程;截止到2018年6月,共有66篇论文获得“长丝面料产品开发优秀论文奖”,参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涉及范围逐步拓宽,论文质量不断提高;此外,还有34个项目获得“中国化纤织造行业技术创新奖”,代表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2018年,行业内又涌现出十个长丝面料品牌——“南漾”、“久帛”、“斯尔克 SHILK”、“鸣业”、“鼎帛”、“LF”、“科旺”、“如意屋家居”、“晨龙新升”、“聚杰”,并分别获得“中国化纤面料十大品牌”称号。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响应三品战略,鼓励长丝织造企业创建品牌,为提升企业形象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时这也代表了协会在推动企业走品牌建设路线中往前又跨出了一大步。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健全行业标准 

  维护企业权益 

  2011年,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成立初期,行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尚未成型,但协会深知标准对于行业的意义,毅然将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通过协会七年来的努力,截止到2018年6月,长丝织造行业已经发布的标准有25项,其中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7项。通过申请批准列入计划正在研究起草的标准有8项,其中列入国家标准计划的有2项,列入行业标准计划的有6项。

  在标准研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重视程度逐年加深。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是行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规范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中国长丝织造协会通过行业标准,帮助会员企业反败为胜,打赢官司,为企业挽回了重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有效避免了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影响企业形象不良后果的产生。 

改革开放40年|承上启下,连接化纤与终端

  结合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成立七年来,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举办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专题活动,每年通过不同的主题,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地方新政等召开相应的会议。其中,一年一度的“全国化纤长丝面料产品开发年会”邀请行业内权威专家、高校教授对化纤长丝面料新技术、新趋势进行解读,邀请优秀企业分享产品研发心得,为更多的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方面提供创新点,使行业产品得到整体提升。

  另外,针对行业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的“长丝织造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研讨会”,从织造装备的视角挖掘技术升级空间,邀请国际先进设备生产企业解读技术升级,为带动织造产业全面升级打造良好基础;更有面向市场、促进企业销售而同期举办的“坯布纺织新材料展”和“坯布纺织新材料供应链大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促进上下游合作,为企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优选客户资源,全面促进市场贸易搭建有效平台。

  此外,还有深入全行业一线员工的“全国纺织行业长丝织造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激发了长丝织造行业广大工人学知识、学技能的热情,为一线员工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并且通过比赛学习优秀的操作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提升长丝织造产品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保障。这些会议相互配合,相互推进,为企业转型升级、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延伸和人才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在推动纺丝技术、纤维仿真技术、织造技术、化纤印染技术、面料后整理技术的发展和引导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纺织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连接从化学纤维到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环节中承上启下。同时,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富含高新科技的产业、产品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产业,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在推动纺织工业实现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