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李汉利:上善若水,厚德鲁商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12-18


  本刊记者-墨影 徐盼盼

改革开放40年|李汉利:上善若水,厚德鲁商

  2018年 

  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中纺联会刊《纺织服装周刊》、《中国纺织》 

  联合启动了 

   改变  崛起 • 提升 ” 

  ——中国纺织服装改革开放40年系列宣传报道 

  推出“领军40人”栏目 

  特邀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为中国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代表人物 

  畅谈回顾40年来的探索实践,并展望美好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李汉利:上善若水,厚德鲁商

 

齐鲁宏业集团总经理 

李汉利 

  24年前,他们借钱接上了沉寂很久的车间输电线路,新上任的厂长用个人信誉贷出了50万元给工人补发了工资,维修了设备,赊来了供销社的棉花,启动了5000锭的生产线……

  而今,他们是一家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以纺织为主业的综合集团,旗下拥有山东宏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济南昊鹏服饰有限公司等7家控股企业,拥有30万先进纱锭、2700头全自动进口气流纺装备、12000锭倍捻机、70台进口针织大圆机和12条针织制衣生产线,资产总值超过11亿元人民币。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4亿元人民币。

  纵使我们再云淡风轻地着墨,也难以掩盖齐鲁宏业集团从起步到发展的传奇色彩。

  敢干,从“负”资产到过10亿身家 

  曾经,在商河县这个鲁北不太富裕的县城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在宏业当工人,给我个县长都不干!”

  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对市场和现代企业管理尚且懵懂无知的时代,是一个仅凭胆量和改变就可能成就豪杰的时代,是一个如饥似渴地寻求出路、但又对出路充满怀疑和畏惧的时代。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看谁更敢干、更善干。

  宏业集团就是从这样的一个时代走来的。

  宏业集团前身为济南十二棉和济南十四棉,两个厂的产能规模当时只有3万锭。十二棉是当时的一个老国营企业,本期经营管理不善,早已资金匮乏、负债累累,生产难以为继。十四棉只有5000纱锭,设备还比较陈旧,从1990年投产后就未正常运转。1994年秋,李汉利的兄长李汉典临危受命,被主管部门任命为厂长。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李汉典对十四棉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形成了万锭先进生产规模,十四棉发展开始正常起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当地党委政府又连出重拳:主导了十二棉破产由十四棉兼并重组,并成立齐鲁宏业集团;2000年又成功完成了对宏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齐鲁宏业从此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搏击之路。

  说起当时的艰难,现任总经理李汉利记忆犹新。组建初期的齐鲁宏业面临着设备落后失修、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但同时,民营经济也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知名公司杜邦、巴斯夫、东丽、帝人、巴马格等就看好中国市场,相继在中国投资设厂,跨国公司的理念、技术、产品让国内企业大开眼界。同时,2000年正是国务院制定的纺织行业三年脱困解围、压缩1000万锭落后产能攻坚战完成之年,也是国内纺织行业进入调整之后蓄势待发的起步阶段。市场上先进的装备被大量引进,这推动着国内装备制造水平的进步和提升,也成为纺织行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开发的加速器。

  在1984年国务院公布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就有山东的青岛和烟台,山东更早的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当时遇到的艰难和挑战,李汉利用一个“难”字来形容,但是再难,齐鲁宏业也从未放弃,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期。

  以集团董事长李汉典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以技改求发展”的战略,确立了“量力而行,小步快跑”的发展模式,坚定信心做纱线专业市场精品企业,努力实现做精、做专、做强的战略目标。在资金始终处于紧张的状况下,企业硬是勒紧腰带过日子,每年都挤出资金用于技改,不断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使产品品质得到质的提升,快速打开市场,扭转了亏损局面,使企业走上了健康运行的快车道。齐鲁宏业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烂摊子,一跃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职工的工资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每年15%~25%的工资涨幅,让宏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一直处于当地最高水平,同时还享受以成本价购置集团开发建设的职工住宅的巨大优惠,这加深了职工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怪乎在职工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宏业当工人,给我个县长都不干!”

  二十年光阴荏苒,齐鲁宏业在李汉典、李汉利两兄弟的带领下,依靠自我积累,不断实现“滚雪球式”发展。累计数亿元的投入,让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齐鲁宏业”品牌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二十年来,企业荣获各种荣誉,规模扩大了10多倍,资产从“负”猛增到1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和利税都增长了40余倍。

  齐鲁宏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纺织行业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企业所经历的所有挑战、每一次的变身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遵循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让人欣慰的是,在这股史无前例的改革浪潮中,齐鲁宏业作为时代弄潮儿一直随改革洪流,奔腾向前。 

改革开放40年|李汉利:上善若水,厚德鲁商

  改革,寻找那方属于自己的“蓝海” 

  什么能为我们锦上添花?显然,大路货是做不出“增值”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纺织行业也深受其困,常规产品只能满足企业的刚性需求,发展后劲乏力。传统行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突破口,实现新的良性发展,这个严峻的命题不仅摆在了全行业的面前,更让齐鲁宏业有了深深的危机感。要在行业一片红海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蓝海,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

  2008年,一个清晰的时间节点,也是齐鲁宏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齐鲁宏业开始探索对产品结构的调整,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公司决定将高起点、高难度、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开发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此实现企业从传统常规产品向高端差别化产品的转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齐鲁宏业先后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建成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引进全套瑞士USTER试验检验仪器设备,配套改造和增加纤维预处理及前纺设备,对细纱和后纺设备进行工艺和纺纱方式的技术改造,新增紧密纺、赛络纺、倍捻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成纺等新型纺纱设备,关键工序设备均购置世界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器材和专件全部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和最新技术成果。硬件的投入,让齐鲁宏业的技术实力跃上了一个新高度,先进的装备水平也保证了差别化产品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

  经过持续不断的战略定位的调整,今天的齐鲁宏业已经形成了以毛、麻、丝、绒等高档天然纤维及新型纤维混纺为主打产品的企业特色。众所周知,毛、麻、丝、绒等高档天然纤维有着良好的功能性和服用性,但以传统环锭纺工艺纺制这些纤维,技术难度很大,尤其是当这些纤维的含量超过50%时,被业内称为“环锭纺的禁区”。齐鲁宏业的研发团队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在混纺方式、原料与助剂配方、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纺纱方式等方面取得一个个重大突破,公司生产的差别化纱线高档天然纤维含量可达80%以上,成功开发出大批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和工艺技术。这些新的产品不仅形成了更多独特的成纱原理与成纱结构,提高了纱线的适纺性,使纱线风格更加独特迥异,更让齐鲁宏业的新产品满足了消费群体对时尚的新定位和高追求,为企业的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2010年,齐鲁宏业集团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机构评定为“国家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产品开发基地”。与其他获得同类称号的企业不同的是,以毛、麻、丝、绒和功能性纱线为特色的开发基地,仅齐鲁宏业一家。

  今天的齐鲁宏业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差别化纱线产品矩阵:不论是亚麻混纺系列、羊毛(绒)混纺系列、绢丝混纺系列,还是新型(功能性)纤维系列、聚成纺、雪花纱系列,都是近几年变化最快、市场需求大的抢手货;公司产品遍布江、浙、沪、粤、港等国内主要市场,并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年磨一剑,在消费模式日趋丰富、时尚、创新的需求推动下,齐鲁宏业依靠坚守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默默为市场填色,成为国内差别化纱线领域的佼佼者。目前,齐鲁宏业的新产品比重已从30%提高到70%以上,年增长率超过25%,在企业的利润总盘里,新产品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惟顺势者昌。从来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千帆争流的竞争中,齐鲁宏业依靠鲜明的蓝海战略成功通过市场检验,打造了企业扬帆远航的动力港湾。 

改革开放40年|李汉利:上善若水,厚德鲁商

  创新,不断接受挑战登高眺远 

  如果以汽车来类比纱线,那齐鲁宏业就要做纱线领域的保时捷! 

  纵观行业发展历程,有多少出色的企业安于守陈,痛失一次次发展机遇,最终被大潮卷走。“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齐鲁宏业已经很清楚,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持续挖掘新的商机。创新就是不断接受挑战,看向远方。”李汉利不仅说到位,更带领企业做到位。

  随着差别化纤维纱线的不断开发和应用,齐鲁宏业看到了军队适应国防科技发展需要时对新型差别化功能纤维有更多需求的商机。其实,早在两年前齐鲁宏业就已开始和军队合作,加入军用纺织品(阻燃)研发生产联盟,研究开发高性能长效阻燃纺织品,用于装备军队、武警、公安和特种作业的阻燃防护服装及用品。

  2017年,齐鲁宏业获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长效阻燃纺织品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任务。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民参军”企业,重点在军民融合方面进行大力拓展。在满足军用纺织品需要的同时,齐鲁宏业还积极推动高性能阻燃纺织品在航海航空、宾馆旅游、幼教养老、职业防护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齐鲁宏业正在积极推进三个课题,一是高性能阻燃纺织品民用市场的拓展,通过在保证阻燃性能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方案,引导和刺激国内民用市场的消费需求;二是隔热面料的研发和推广,破解长时间处于火灾现场即使不被烧伤也易被高温烤伤的难题;三是研发海藻纤维纱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该类纤维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具有吸湿速干、抗菌、阻燃性能明显等特性。

  目前齐鲁宏业生产的阻燃产品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无论在性能方面还是在性价比方面均高于美国杜邦公司的同类产品,前景十分可期。

  几年来,齐鲁宏业共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其中“聚成纺”等发明专利8项,有7项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3项产品获得“山东省济南市科技进步奖”,集团核心企业山东宏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齐鲁宏业集团也实现了从传统纺织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丽转身。

  不仅如此,对于未来更长久的发展,齐鲁宏业也已开始布局。针对当前智能制造呼声渐高的现状,齐鲁宏业正在加快向智能制造迈进的步伐,现已制定机器换人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据悉,齐鲁宏业计划投资4亿元的“10万锭智能纺纱”、投资1500万元的“自动化集体落纱技术改造”两大项目,已经列入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市商河县的重点项目库。这对齐鲁宏业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关键的新机遇。

  更需一提的是,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履行社会责任的试点企业,多年来齐鲁宏业始终秉持“诚信经营、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当地纳税大户,企业为当地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主要面向当地周边农村招工,帮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为社会稳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巨大作用;企业为所在城区小学、县慈善机构捐资,企业为对口帮扶村投资建厂等出资已经超过300万元;更拿出自有土地为职工建造高档住宅小区,以每平方米低于市场价1000元的成本价出售给职工并办理双证,大幅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这一项项实绩更体现了宏业人扎根齐鲁大地、身倚孔孟之乡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上善若水,厚德鲁商”的文化底蕴和责任担当。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敢干者,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了新路;改革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改革开放40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成就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者”,他们用亲身实践描绘出中国纺织工业波澜壮阔的改革长卷,齐鲁宏业就是其中一抹亮色。站在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相信齐鲁宏业在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发展的新版图上,还将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