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技能人才:纺织强国织梦者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5-13


 

赵红贺:苦练技能争做操作技术排头兵  

岗位: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面二车间化验室打样员   

  生于1982年的赵红贺,目前是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面二车间化验室打样员。主要是为车间生产和修色(大车生产的颜色有时跟客户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就需要加以修正,达到符合客户要求的标准)服务。   
  赵红贺质朴地说,从事的这一工作也谈不上什么艰辛,自己喜欢就好。“我是从车间基层一线经过公司笔试、面试、培训才成长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对此我非常珍惜。”   
  赵红贺2002年11月进入华纺,2009年进入化验室工作。在他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刚走上化验室打样岗位时,打的一个确认样是一个涤棉两浴的深紫,由于自己技术不稳定,操作不够标准,仅一个颜色就打了一个星期,可以想象一个星期从早到晚就打一个颜色,工作是多么的单调。   
  赵红贺说:“当时负责化验室管理的是经验丰富的李春光师傅,他看到我的窘迫后并没有指责和训斥我,而是不厌其烦地跟我讲解操作标准,甚至将打样的细节如防泳移剂的添加、半成品的处理、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等,都毫无保留的一一传授给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坚定信心并坚持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扎实的基本功对赵红贺日后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多荣誉。特别是在2014年11月全国纺织行业“西樵杯”染化料配置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以化纤印染组总成绩第一名,荣获“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时也在2014年12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今日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奋斗,认真总结经验,立足本职,苦练技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并以更精湛的技能来迎接工作中的新挑战,争做操作技术排头兵,努力成为新时代一流的印染工人。”赵红贺说道。

华纺股份经验:   

  创建一套专门针对各序列员工架设的“职业晋升通道”。辅助这一通道的是公司设立的“华纺职工学院”,负责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教育,并与省内知名院校如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等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用“请进来”的方式,使要求进步与提升的员工享受到在职学习的“福利”,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到晋升通道,实现在相应序列的快速晋级。   

  根据公司人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部对各序列岗位进行了梳理,依照岗位工作性质和认知资格的要求,将类似的岗位分类归并,形成了管理、操作、营销、技术、职能等五大序列,并在各序列内建立打通“专业晋升通道”和“管理晋升通道”的“双梯晋升制”员工发展通道。

  

苏风驰:抓铁留痕,从基层做起  

岗位:山东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印花技术员   

  2005年进入山东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的苏风驰刚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在公司检测中心从事检测工作。   
  检测工作相比其他工种来说需要更加细心和严格。苏风驰不断向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慢慢成长为部门的技术尖子。由于苏风驰表现突出,公司安排他先后在描搞分色、印花化验室、圆网制网、平网制网等印花外围部门进行集中学习,之后派往精蜡车间从事技术员工作,主要负责纯棉活性印花的颜色、印制效果等关键技术参数的调整和质量控制。“正是有了多个一线岗位的经验积累和锻炼,才让我在今天这个关键技术岗位上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   
  但实际上,一名优秀技术能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突出的成绩,同时也有过惨痛的教训。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做技术员的时候,因为我的一次疏忽大意导致某花型的一个颜色与客户来样差距较大,致使整个花型降等,给公司、车间造成了较大损失。”苏风驰介绍说。   
  但是苏风驰在领导、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慢慢走出低谷,从中吸取教训,并一直拿这件事时刻警示自己做事仔细、认真。至今,苏风驰一直保留着一块当时的降等布,作为对自己的一种警醒和鞭策,现在看来这种挫折反而成为苏风驰人生的一笔财富。   
  目前苏风驰是一名印花技术员,属于染化料配制工。“这份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多的是耐心、细心和判断力,应该说是比较辛苦又技术性很强的岗位。但每天能用红、黄、蓝拼出各种各样符合客户要求的颜色,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客户认可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也是我最享受的,一切的劳累都会一瞬间烟消云散。”苏风驰说道。   
  苏风驰表示,“纺织行业是一幅永远都画不完的大画卷,我和我的同行就是这画卷的创作者。如果有什么想告诉后来者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个有良好前景的事业,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抓铁留痕,成功就在不远处守候我们。”   
愉悦家纺经验:   
  成立了愉悦培训学院统筹安排培训工作,助力员工学习成才,并为每个人指定了指导教练,分别对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系统学习和练习。
  不仅加大了员工日常培训的力度,还在各车间、内部举办了多场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并将这种技能竞赛常态化。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