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瞄准智能制造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4-20


企业发声  
智能机器 
纺织企业有话说  
   虽然仍有大部分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和“招工贵”的困境,但人力仍然是产业发展的必需,而在人与智能机器的竞技和“换岗”中,纺织企业当然更有发言权。他们在成本、效率以及品质等多方面的考核之下,对智能机器有着怎样的评价?对智能制造又将道出哪些肺腑真言?这就来听听吧!  
红豆集团:  
两化融合实现“智慧服装”  
     2014年11月20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8家民营企业发放第四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红豆集团以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家的身份名列其中。在11月25日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会暨红豆电信发布会”上,红豆集团又从服装业两化融合角度深入剖析,提出“智慧服装”理念,备受瞩目,在纺织行业刮起一股新风尚。  
    红豆集团现如今在全国拥有3000多家门店,拥有上千家的合作企业,1400家平台会员,400万的会员客户,2万多员工,而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红豆集团两化融合电信业务的客户。对于体量小的企业而言,电信业务要快速增值,才能弥补发展遇到的天花板;但对于体量大的企业,拿到牌照后并不等于要马上规模化发展,寻找模式是第一。  
   布局之初,红豆集团就一直在探索红豆特色的移动转售模式。服装行业如何与虚拟运营商有效结合?红豆集团以结合主业类型方式,推出集视频督导、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穿戴于一体的“智慧服装”理念。

   1个人管理100家门店的收银、1个人管理100家门店的用电系统、1个人对16家门店进行巡店、24小时安防值班,24小时在线指导陈列、投诉处理、人员形象,每分每秒数据实时更新,这些都是“智慧服装”所描绘的场景。目前,“智慧服装”项目已经在进展中。  

    据了解,现阶段,红豆集团主要通过门店视频督导、云终端和物联网技术,为服装行业O2O、门店管理、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提供支持。红豆集团下属红豆股份公司在88家门店视频督导一期项目的试用认可基础上,现已加推二期项目,有近300家门店的督导项目正在实施当中;红豆居家正在实施的门店也有有近150家,RFID试点阶段也已初步完成,试点店铺的硬件设备改造、数据平台等软件规划使用已到位,已完成7万多个标签的制作与贴标,完成门店与仓储、管理人员的使用培训。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门店RFID设备铺点计划与扩大全部品类贴标。  
    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红豆集团作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此次出手虚拟电信运营商,是为服装产业长远谋划所走的一步棋。未来,红豆集团首先将通过两年以上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和集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网络化客户获取方式、数字化扩张模式、智能化交叉销售能力。其次,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整合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整合中国纺织材料交易平台和红豆商城,构建为智能设备厂商做配套、为传统企业做行业应用的B2B2C融合平台,促进服装纺织产业链企业和个人客户全面参与,创造产业链上下游及中间环节的价值。
 
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自动化落筒实现人工减少50%  
     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开始引进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生产的14条聚酯熔体直纺自动落筒生产线,该装备通过落筒车、转运车、暂存台及工业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设备,以工业以太网实现了与进口纺丝生产线的对接,并取代人工完成纺丝生产线的自动落筒工作。    
     对自动化落筒生产线优势,百宏相关负责人用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带给企业的实惠:“引进自动化落筒生产线后,企业纺丝生产车间用工缩减了50%,并且大大降低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14条纺丝生产线卷绕岗位原用工240人,现用工120人,设备维护增加9人,实际减少用工111人,按人均工资3800元/月计算,每月能减少人工费用42.18万元,每年降低人工成本约500万元。此外,还有一系列无法用数据表明的变化,比如应用自动化设备后,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避免了原先人工落纱时与纱筒直接接触造成的纱筒外观碰伤、人为油污纱等,明显改善了产品的质量。”  
    在体会到先进设备为企业带来诸多变化的同时,百宏也提出了这一先进设备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从2014年8月开始使用国产纺丝全自动落筒生产线,使用过程中发现设备故障率比进口设备略高些,落筒车车轮磨损较快,设备占地面积较大等需要改进。总体来说,国产自动化装备性价比较高,但需进一步优化落筒车设计,减少占地面积,降低设备故障率。”该负责人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道。  
    自动化装备的引进,不是摆设,最主要能真正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降低用工成本,改善产品质量。该负责人认为,终端用户在自动化智能装备改造中,担当了同智能化设备厂商一样重要的角色,设备厂商应该与纺织企业加强沟通,切实了解用户需求,在前期设计、安装、维修等环节,都需要用户企业参与其中。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智能化装备

企业应是主动者  

   “纺织企业应该是一个主动者,主动去了解自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并能够主动地去找装备企业合作,了解自动化、智能化产品和技术,从而提高纺织机械的水平。”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周家村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产业实现智能化的道路上,生产企业首先要做到主动,这样才能让设备企业了解到行业所需、所想。  
   其实,作为自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者,海斯摩尔早就开始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海斯摩尔纤维生产线一开始就采用全新、最尖端的自动化设备,并且生产设备全部是公司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周家村表示。  
    当然这种智能自动化产品也让海斯摩尔尝到了甜头。  
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的纺织机械设备对产业化生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周家村对此举例称,“拿纺丝液的脱泡来说,这是纺丝过程的重要环节,纺丝液中的气泡会造成纺丝过程中断丝,影响纺丝稳定性。海斯摩尔根据壳聚糖纺丝液黏度特点,利用溶液在剪切作用下发生切力变稀现象,黏度下降的原理,开发了集合离心、刮膜、搅拌三种脱泡方式的连续复合式脱泡装置,在实现快速脱泡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壳聚糖分子链的降解”。  
   周家村还表示,今年,海斯摩尔新上的生物新材料智能纺就采用全球领先的自动化尖端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生产各种新型纤维混纺纱的高端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国内首次使用细纱超长车,粗细络联组成一体纺纱系统,并首次开发特色智能纺控制系统实行数字化分级控制,全程采用智能数控、传感技术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调控,互联网和物联网有机结合,实现车间全盘自动化、连续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实现“机器换人”,提高了海斯摩尔的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

 

新凤鸣集团: 
企业要权衡智能设备投入回收期

     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其中,智能化机器人、自动化装备也成为中国工业中愈发常见的情景。在中国纺织领域内,新凤鸣集团就是代表之一。

    据公司总裁助理赵春财介绍,长丝自动化是个系统工程,没有长丝行业经验进入风险很大。长丝行业品种多且交叉进行、产量大,系统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停产减产,甚至客户流失问题,一般大型企业对新进入供应商的选择会十分谨慎。现如今,新凤鸣所使用的自动化装备来源于意大利和台湾,品牌为赛龙捷和Bestpack。  

     至于引用自动化装备之后的企业使用情况,赵春财表示,肯定是有不少益处的。  
    “自动化之后,新凤鸣所生产的产品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产品可自卷绕到包装出厂避免了人工搬运,从而避免了由于接触造成的丝饼表面损伤;同时由于配套了信息自动化,可以对产品实现自生产到客户的全流程可追溯,完善了产品保证体系。这些都帮助新凤鸣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员工流失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赵春财说。  
    但是,国内外自动化装备的使用和生产也并不是万无一失、高枕无忧的。在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备的使用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小概率的质量损失,比如前期出现过丝饼掉落损坏或由于程序出错导致混包问题。所幸这些问题在调整之后均得到解决。“而且,我们十分重视自动化方面的可靠性,也从未发生过由于自动化故障所造成的减产、停车、伤人等事故。”赵春财表示。  
   自动化装备使用和自动化生产的进行,投入一般都相对较大,企业在资金投入的同时,何时能够收回成本,也成为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且,长丝行业技术进步较快,如果没有竞争力产品,设备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企业需要权衡自动化投入回收期和生产设备的寿命。对此,赵春财表示,实施自动化后,企业结合岗位调整,显著降低了用工,去年集团长丝产量增长45%,用工下降3%。而且,自动化还节约了实际生产的场地空间。按照目前的设备投入,自动化投入费用预计可以在3年内收回。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