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用纺织品 国产化道路还有多远 |
现状 产品外贸依存度仍较高
据李陵申介绍,我国是外科用非植入纺织品和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的世界生产大国,2010~2014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4%。2014年医卫用纺织品行业产量达到118.8万吨,该年医卫用纺织品的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共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其中,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非织造布服装出口额达9.5亿美元,增长7.56%,其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和英国;药棉、纱布和绷带等产品的出口额达8.2亿美元,增长0.41%;卫生巾、婴儿尿裤等吸收性卫生用品的出口额达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李陵申指出,未来,内需是拉动医卫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防护用纺织品比例还不足5%,造成每年大量的术后感染、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因此,加大医卫用一次性纺织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刻不容缓,其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我国的医疗防护水平,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此外,国内现阶段医卫纺织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用防护和卫生保健用品方面,而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植入性和人工脏器产品则由于技术落后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医卫用纺织品性能正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防病毒、防渗透、高阻隔、抗静电、轻量化、超薄舒适、透气性好、无刺激、可降解等成为产品特质。产品也由简单的个体卫生用品材料逐渐发展成医疗用敷料、手术洞单、手术服、手术包、手术缝合线等高技术含量制品。另外,在生产工艺上则突破了多头、多组分纺熔复合非织造布设备及工艺技术难题,配合后整理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满足“三抗”性能的手术服、隔离服等高端医用领域。
问题 1 应用市场开拓困难 近年来,我国虽在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上有所突破,但依然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美迪普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认为,我国医疗防护系统使用较多的传统棉布制品对患者是十分不利的,但由于医用卫生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传统观念淡薄,使得一次性的手术产品得不到充分使用。“不过也有一些高档次的民营医院,由于消费者本身对产品有诉求,她们不愿意用别人用过的东西,因此一次性手术产品的覆盖率稍微会高一些。”他说。 “一个上万元的手术下来,让患者交上上千元的医卫用纺织品费用,医生认为自己难以与患者交代,若是医院自己来承担这笔费用,压力又着实太大。此外,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健全,通常会造成医用敷料及卫生材料出现时而收费时而不收费的情况,如果医院要自己来对这些产品进行付费的话,通常会选择质量较差的小企业。但如果今后这部分费用能够纳入医保中,或是由患者来支付,那医院肯定会选择质量好的产品。”吴俊说。 “我们自己生产的敷料,国内医院不用,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外的权威产品,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只得出口到国外,由国外的企业进行贴牌加工生产,再卖回国内。而国内的患者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外的产品。”一位生产医用敷料的老总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李陵申表示,由于医卫用纺织品并未纳入医保范畴,这使得患者和医院对其的使用都有一些顾忌。“现在来看,除了企业在产品研发能力上较弱、建立品牌意识薄弱和高端产品营销渠道缺乏外,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还存在着应用市场开拓困难、本土市场支持不力、资质认证空白等问题。我在与一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沟通中了解到,她们对国内生产医用纺织品的企业并不了解,由于不知道哪家企业的产品好,因此根本无从购买。” 问题 2 高端市场困难重重 除了一次性医卫用纺织品在渗透率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吴俊认为,我国部分医卫用纺织品生产企业,要么做贴牌,要么做医保,都还在中低端挣扎。真正做高端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内缺乏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市场推广。
去年获授“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称号的广东南海九江镇党委书记梁觉聪则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认为,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这一行业早晚要面临一次洗牌,从而进行结构升级,淘汰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留下生产高端产品的大企业。
李陵申表示,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方面,除了企业技术还须提升,在国家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以及市场准入与临床实验方面也都需要有所改进,“国外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做得十分健全,若是产品有问题,通常是会追踪到原料层面的;在市场准入与临床试验方面,由于这一门槛较高,导致我国国产的人造血管难以进入人体进行试验,使这项技术难以得到推广。”
除此之外,国产高端医卫用纺织品的推广之路上还有着国民意识的羁绊。
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医生拿出两种心脏支架,一种是国产的,一种是进口的,其实国产与进口的两种产品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价格方面国产的要稍微便宜一些。当问到患者要使用哪个产品时,几乎所有患者都选择了进口的产品。
“这其实与国民意识是分不开的,就跟中国人疯狂地在日本购买电饭煲一样,其实这些产品都是中国国内代工厂代工生产的。我国的医卫用纺织品也是如此,其实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外的差别不大,但是由于一些政策、标准的不完善,以及国民意识的问题,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国内不能很好地被推广使用。”梁觉聪说。
问题 3 新标准制定跟不上趟 “我国国内医用非织造布发展滞后的原因还因为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几乎无强制性标准,分类不统一,与国际接轨程度低。” 李陵申表示。 据了解,欧美医用非织造布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标准的制定。《EN13795-病人、医护人员和医用设备用手术衣、手术服和非织造布污染套装》、《EN14683—外壳口罩》等新标准的制定是非织造布发展的最好动力。欧盟国家已经通过调和医疗器械指导纲要(93/42EEC)[5]成为欧盟国家强制性法令。 反观我国,涉及医卫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共66项,其中国标17项、纺织行标(FZ)5项、医卫行标(YY)44项,包含方法标准44项、产品标准19项、卫生标准3项。 李陵申表示,我国医卫用纺织品标准制定方面还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标准缺失或指标体系不完善。标准中缺少配套的材料标准,缺少不同环境下使用的隔离服、手术服、手术洞单的纺织品标准,缺少医疗器械包材料(织物)标准等;由于缺乏应用研究,一些重要指标未能纳入考核指标项,如手术衣的抗冲击渗透性能等。 二是分领域制定的标准各有侧重,缺乏完整性。医疗领域编制的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功能性指标,生产行业编制的标准更加关注产品的基础性指标,只有产品的基础性能与功能性能相结合的标志才具有完整性。 三是国内生产的高端产品没有标准可依。国外发达国家的手术衣、手术单的阻隔、防护等级按照液体的喷溅、喷射量及手术时间具有不同的性能要求,这些产品在我国已能批量生产,但参照的却是国外的标准,国内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可依。根据手术不同分部位防护的手术衣产品标准及分类的手术包标准目前我国也处于缺失状态。 四是国家对不同医疗环境空间没有强制性阻隔、防护要求。医疗过程过于依赖药物抗感染手段。 五是可植入性纺织品标准更是空白。此类产品进入门槛高致使企业无法产业化生产。 针对这五大问题,李陵申建议,首先应开展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推动综合标准化试点,满足产品在生产领域和使用领域的共同需求,促进标准的实施、使用。继而编制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医用防护纺织品标准,编制医疗用纺织品使用指南,为医疗领域提供选用依据。并及时编制我国自主研发并已批量生产的高端医卫产品标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再有就是制定高端植入和功能性医用纺织品标准,推动行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最后则是加大标准的宣贯、培训与使用力度,适时修订技术相对落后的标准。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