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直面消费 服装大咖分享干货
文章来源: 2015-04-20


  

当“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成为行业内的最热话题,新秩序正在酝酿,新变革正在发生,急需贴近市场的中国服装品牌在此发声。3月29~30日,短短的两天时间,会场座无虚席,一场场智慧与观点的交锋见证了如意·2015中国服装论坛在“新常态”下集聚行业思维、引领创新风暴的使命。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业界精英们的经验分享与观点发声在转型升级的“新风口”下显得尤为珍贵,品牌、模式、商业三个层面的“干货”分享引发行业头脑风暴,交织行业人的飞扬梦想。

当“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成为行业内的最热话题,新秩序正在酝酿,新变革正在发生,急需贴近市场的中国服装品牌在此发声。3月29~30日,短短的两天时间,会场座无虚席,一场场智慧与观点的交锋见证了如意·2015中国服装论坛在“新常态”下集聚行业思维、引领创新风暴的使命。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业界精英们的经验分享与观点发声在转型升级的“新风口”下显得尤为珍贵,品牌、模式、商业三个层面的“干货”分享引发行业头脑风暴,交织行业人的飞扬梦想。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苗鸿冰

  细节和设计是品牌的灵魂

  服装企业无外乎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提供无法模仿超越的产品,二是技术,三是服务。但现在我们还要做第四件事,让细节和设计成为品牌的灵魂。如果我们不把任何一个角落打开,让客户、朋友、同行去看的话,这个品牌是没有力量的。

  新常态下,我希望白领能为顾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和沉淀,你会看到白领和行业的新变化,我也相信这是新常态给了我们一个调整的机会。未来是什么?我们不仅要做一家时装店,还要把它做成充满创意和梦想的地方,不是为了填满衣橱,而是发现未知的自己,这就是我对未来的理解。

  大连思凡服饰有限公司总裁 周严

  让消费者在服装中寻找自我

  跨界的本质应该是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品牌和跨界元素之间生命的契合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同时也让消费者真正在服装里找到精准的自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技术,如何能把有共同精神信仰、文化诉求和审美情趣的人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好的分享?思凡也一直在思考更好的品牌传播路径。一个品牌的发展的逻辑就是因果关系,只有种大因,才能得大果。当然,因越大,因和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就越长。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荣明

  创造美与文化的平台

  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六个字:创造,分享,感恩。关于创造,爱慕这些年创造了美的产品与品牌,创造美与文化的平台,我们创造技术,我们现在拥有中国最全面的人体数据、体型数据库。关于分享,我们要履行企业责任。关于感恩,这是爱慕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没有感恩,不懂回报,就不可能再创造。

  我认为,企业家一定要踏踏实实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要做与品牌长远发展不符的事,当然我不反对大家上市,这是两个概念。就像GDP,再如何有争议,也是反映这个国家基本情况的相对一个科学的指标。对于爱慕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品牌的长久和企业的永续发展。

  世界服装设计大师 山本耀司

  用指尖编织服装文化

  我想中国有三点力量,一是生产力量,二是销售力量,唯一缺乏的一两个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把他推向世界舞台。服装是最后一个手工产业,一定要用我们的指尖去编织文化,如果没有文化,服装是散发不出韵味的,这是全世界买手的共同想法。

  你们的生活会影响你的服装设计,所有设计都是生活的体现,你所设计出来的衣服绝不会撒谎,因为这是你生活的写照。我想,服装就是一个考验手和个人生活的工作,这些全部都会表达得一览无余。总有人问我,在过去所做的服装设计中最中意的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下一次才是我最中意的,我永远不会回顾过去。设计师不能永远去沿袭过去的成功,要做的是不停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向前。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转变结构制度与技术创新

  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意愿超过了储蓄意愿,尤其是消费结构升级,典型标志就是服务型消费的比重上升。但企业家对于2015年的判断不乐观,原因是目前处在去库存阶段,甚至是加速去库存阶段。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平均速度很高,第二是大起大落。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态,首先我们要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并不慢。我们整天去救火,火永远是救不完的,宁可让小火烧一烧,忍住阵痛,把防火墙建起来,就不会造成大火蔓延。中国经济是一个马拉松,过去这么多年,其实我们是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我们要用马拉松的跑步方式替代过去的百米冲刺,靠的是结构制度和技术。

  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叶寿增

  制造呼唤可持续发展

  制造一直是之禾产业的基石,我们还在计划扩大自有制造。为什么我们说制造是未来品牌绝对的竞争力?因为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持续的制造现在正在消亡。对于人口十几亿的中国来说,每一个人都要穿衣服,可持续的制造是服装从业者必须要面对的。大家都知道“笑脸经济”,如果底端的制造从业者笑不起来的话,“笑脸经济”是没有基础的。

  对于渠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们不会因为受到某个渠道的阻碍而中断与顾客的沟通,所以渠道一定是多样化的。之禾在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都有之禾男装、女装,我们做的是立体化布局。

  著名时装设计师、英国针织时装品牌Artwork缔造者 Patrick Gottelier

  耐久性服装创造高价值

  如果服装变得越来越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价值,但如果能让服装更耐久,服装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资源正在快速耗竭中,我们必须想一想未来的时尚是什么?时尚即将迎来一次巨大变革,所以,你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模式。

  耐久性的时尚的确存在,但这个模式并不代表过度生产,而是高质量的生产以及它能带来的价值。中国的时装行业若要突破,中国设计师的地位和责任也必须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知道材料和制造的情况,他们越来越关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冯氏(利丰)集团华南首席代表兼总经理 林至颖

  建立供应商体系生态圈

  伴随着工业发展从1.0到4.0,服装产品也经过了不同阶段,从计划导向型,到后来自己生产、代工,做品牌就是3.0。我们现在还没到4.0,我希望我们的供应链有这样的转变:从很多不同的服务变成很多服务品牌或是零售商。做供应链管理要有外包概念,每一个企业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果是薄弱的地方,就不要自己做。

  今天我们所做的品牌、采购、物流都要考虑全渠道时代,这不是O2O,而是O+O。品牌要怎么做,你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凭借互联的方法与客户沟通,另外还有库存、店铺管理也要考虑到供应链里面。我们特别需要帮助很多的供应商体系来构建一个共同健康的生态圈,包括工厂的提升、生产上的管理,还有融资方面。

   

  

  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国新

  未来空间即为满足需求

  中国服装业经历了最初的快速成长后,我们感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我们需要更好的设计,更好的质量,精心陈列的店铺,与众不同的服务。中国的服装业真的这么难做吗?其实,中国的服装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但是,行业粗放的发展将让位于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行业中,一些企业在不断下滑的同时,另外一些企业在开疆拓土。

  一方面,企业有大量库存,似乎我们的顾客已经全部满足了,但是,又有很多人买不到自己想要的衣服,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满足顾客都没有想到的需求就是中国服装企业的未来空间。20年的中国服装品牌还很年轻,中国服装业在迅速发展,未来的空间也大有可为。

  全球买手集合店鼻祖American Rag Cie创始人 Mark Werts

  多品牌零售是社会的缩影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有很多如LV等奢侈品品牌在内的单品牌销售,而现在我们开始向多品牌销售转变,这将会改变整个零售世界,因为多品牌零售时尚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思考不同产品的多样性是大势所趋,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更多的多品牌零售店在中国出现,这种模式在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

  在零售中,品牌是最重要的资产,对于零售来讲,只有在呈现很多细节的时候才是好的零售。在这个行业里,不断地发生变化,店铺需要变化,产品需要变化,业务模式需要变化,变成为了一个标准,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和竞争,新的竞争可能来自于移动设备。

  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继鸿

  服装期待与社会互动

  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中国零售业和品牌的出路到底是什么?在开店的时候,我希望商场给我们和国际一线品牌同样的条件,对于“非国民”待遇,我一定要确认知识分子在商业上同样有力量。而如果只是为了钱包的厚薄而选择公共空间,我认为也是一种浪费,我更愿意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知识产品是很好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与社会互动,分享价值,是我做“方所”的原因。每个人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这可能就是企业家精神里的偏执,你要相信那就是你要做成的事业,市场的回报是你想象不到的。

  依文集团总裁 夏华

  下沉到消费者常去的地方

  我们现在做商业必须要下沉到大家经常去的地方,现在所有商业空间的设置、设计,包括我们自以为很好的服务流程设计可能都要转过来,要从需求者本身出发。在当下的时代,大家都必须找到适合的口味,而这种口味和调性从哪里来?大数据帮助我们了解所接触的阶层。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一课,你要真正找到关联的那个点。今天的线上线下已经不可分离,一个信息的快速传播远比我们做很多场活动的价值大,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调过来,我觉得线下的机会很大,但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模式思考,是一种基于人的生态系统的思考。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