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文章来源: 2025-09-16


  王松杰/文
  纺织服装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中国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由于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竞争趋于激烈、销售市场趋于饱和、生产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出海,在海外投资,包括在海外开办工厂、研发中心、销售公司等。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在海外投资创业的能力较强,可选路径较多,风险相对小;而小微纺织服装企业的资金、技术、营销能力有限,在海外投资创业的风险相对较大。本文专门研究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的模式、路径与风险,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参考。
  我国纺织服装业海外投资的源动力与困境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该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不仅为国家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长助力,还因劳动密集型特点,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已形成棉纺织、印染、针织、化学纤维等八大特色行业,在区域上,高起点外向型企业向沿海集中,中西部侧重资源优势;技术层面,新型纺织加工技术和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不过,行业也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一是仅仅依赖国内14亿人口的市场基础,部分企业缺乏国际竞争意识,不愿开发海外适配产品,难拓国际市场。二是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虽物美价廉,但高端市场占有率低,利润空间小,制约了研发、设备更新和市场开拓,也影响从业者收入与行业净利润增长。三是自主品牌匮乏,大量中小企业无注册商标,仅承接贴牌加工,无产品开发和品牌意识,只能在低端市场薄利生存。四是生产经营成本攀升,劳动力成本因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和工人工资预期上升而增加,同时,水电费、原材料、环境治理成本和工厂用地价格也持续上涨。
  面对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等问题,部分有前瞻意识的企业选择出海,融入国际市场。从数据看,2017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7495亿美元,我国占比超30%;201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约五分之一,其中纺织品出口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8.1%,服装出口1576.3亿美元。
  然而,海外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崛起,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企业海外贸易压力增大,比较优势受冲击。另一方面,我国60%以上产品出口至美国、欧盟、东南亚、非洲,这些市场进口需求稳定、容量有限,且不断增加从成本更低国家的进口,我国企业市场拓展空间受限。此外,全球供应链复杂,各国法规政策壁垒多,加之欧美市场需求转向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新兴市场注重性价比,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品牌、设计和营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纺织服装业海外投资的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需谨慎制定国际投资战略,选择适配的海外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开辟海外市场
  企业需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消费者购买力和审美差异,采取个性化策略。欧美市场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设计、环保和舒适性,需求偏向优质原料和个性化产品;东南亚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偏好价格适中、穿着舒适的中端产品;非洲市场消费者购买力有限,物美价廉的低端产品更易打开市场。同时,还可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体型、肤色和个性化需求,推出私人定制服务,满足其在面料、款式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采取不同的海外投资定位
  依据企业自身优势,可分为三种投资导向。一是资源导向型,若以获取劳动力资源,可在非洲、东南亚设厂,这些地区年轻人口多、人力成本低,目前已有近千家中国企业在缅甸、越南等国建厂,超百家在孟加拉国投资;若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建立生产中心,解决国内羊毛、羊绒、棉花等原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市场导向型,为应对国内市场饱和,外向型企业可在海外设厂当地销售,或出口产品。高端产品企业可瞄准欧美、日韩等购买力强的市场,中小微企业可布局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既能扩大市场,又能规避贸易壁垒,如申洲集团、天虹纺织集团等企业已在柬埔寨、土耳其等国成功投资。三是技术导向型,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等方面有短板的企业,可到北美、日韩、北欧等地区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科研人才,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选择多元海外投资方式
  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方式。内向型包括进口海外原料、获得国外许可授权、建立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成为外国企业子公司等;外向型则涵盖产品出口、跨国并购、绿地投资、跨境上市、海外开店、技术转让、设立海外子公司等。以本土品牌UR为例,2016年其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2018年在伦敦开设欧洲旗舰店,还将进入美国、法国、日本、中东等市场。
  我国纺织服装业海外投资的关键举措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海外合法经营的基础,出海企业需重点保护商标权、商业秘密、技术专利和外观设计。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品牌占比不足10%,90%企业涉及贴牌加工,大量小微企业无自主知识产权,且保护意识薄弱,常卷入涉外纠纷。数据显示,行业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占比达87%,法国因奢侈品牌多,对我国诉讼量较大,纠纷多集中在商标领域,部分企业存在抄袭模仿、傍国际名牌的情况。因此,企业出海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既不侵犯他人权益,也做好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借助互联网拓展市场
  互联网普及背景下,跨境电商成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eBay等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展示品牌和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策略。此外,还可利用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推广品牌、销售产品、与消费者互动,提升品牌曝光度,及时获取消费者反馈,优化产品和市场策略。
  开发智能穿戴产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纺织服装行业带来新机遇,企业应主动将其应用于产品研发,打造高端智能穿戴产品,推动产品向高科技化、品牌化升级,增强海外市场竞争力。例如,开发自动变色智能服饰、太阳能充电旅行服饰、可收集紫外线和天气数据的智能衣帽,以及能显示手机电量的智能口袋、手机控制的智能拉链等创新产品,满足海外市场多样化、高科技化的消费需求。(作者单位:潜山金诚永泰服装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