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迎“减”势更要做好“加法”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7-11


“跃升·重塑2017装备技术促升级座谈会——走进平望”举行

  本刊记者-袁春妹 墨影 徐盼盼 /文 墨影/摄

  当前,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深度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所有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努力的方向,从“三品”入手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目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喷水织机专项整治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淘汰落后产能、力推高端产能的地区产业发展背景之下,平望镇作为其中的代表也正在为地区产业的转型积极寻觅新路径。

  6月30日,由平望镇人民政府、《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吴江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办,《纺织机械》杂志、平望镇纺织商会承办,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无锡市金太阳新纺织机配套有限公司、郑州天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宏大科技(集团)支持的,以“跃升·重塑”为主题的“2017装备技术促升级座谈会——走进平望”在吴江区平望镇顺利召开。

  吴江区中小企业局副局长朱国华,吴江区平望镇经济服务中心主任吴海峰、副主任赵育其,平望镇纺织商会会长陈菊林,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等地区政府、商会领导、行业专家以及来自平望地区的织造企业代表近70人出席了座谈会。

  搭平台 无缝对接产需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之一,《纺织服装周刊》和《纺织机械》杂志一直以来都在依托自身行业主流媒体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纺织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对话,近年来已陆续服务了众多产业集群地和企业。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负责人、《纺织机械》杂志副社长胡晓玉在出席活动时表示,此次座谈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在吴江“263”行动这一地区产业发展背景之下,以及行业“十三五”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下,行业、集群以及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

  胡晓玉表示,“跃升·重塑 2017装备技术促升级座谈会——走进平望”汇集了30余家平望镇有装备升级需求的织造企业以及7家贯穿于织造环节的拥有技术、品牌优势的优秀纺机企业,让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为平望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针对性的装备技术信息。她还表示,《纺织服装周刊》、《纺织机械》必将持续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传播优势,为纺织集群、企业推荐更多的先进适用性装备,与行业企业一道为产业进步而努力。

  朱国华、吴海峰也纷纷表示,针对当前用工成本提升等方面的现状,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此次活动让优秀的设备企业与地区企业进行对接,让大家拓宽了装备升级的认识。他们希望地区企业能够切实利用好这个平台,在交流中收获更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信息。

  促转型 政策措施并进

  作为长丝织造的重要集聚地,吴江从资源要素差别化试点到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以及积极支持智能化高起点技术改造等,依托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会上,朱国华对吴江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介绍。针对吴江区及平望镇的纺织业发展他指出:首先,企业要居安思危,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以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把握好产业周期,通过产业转型,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质,同时要积极利用政策,实现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其次,企业要拓宽思路,利用设备提档升级,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发挥企业在环保、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第三,企业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包括环保等方面在内,承担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吴海峰对平望镇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平望镇现有纺织企业778家,其中,化纤生产企业15家,在这15家企业中有长丝生产企业5家,年产能125万吨;短纤生产企业10家,年产能7万吨。此外,有棉纺企业4家,年产能70万锭。织造企业约706家,拥有喷水织机6万台,年产化纤布50亿米,拥有喷气织机4000台,年产布3亿米。印染后整理企业43家,年产各类成品布30亿米。服装企业14家,生产各类内衣、服装800万件。据介绍,2016年地区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亿元,销售收入211.9亿元。

  荐装备 关注先进适用

  作为以装备技术为重心的产需交流活动,此次座谈会围绕平望镇的产业特点,配置了织造领域的7位装备技术及相关系统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到会进行了信息分享。他们从设备特点、应用价值分析、用户使用情况、化纤原料技术创新、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同与会地区企业进行了交流。

  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立民在交流中除了介绍企业织机的技术情况,还围绕客户关注的产品和服务介绍了企业的相关做法,包括聘请国内织机行业的专家专门进行质量管理,以及针对产品配套体系展开的一系列管控措施等等,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最大的无梭织机研发、制造基地,多年来,专注产品技术创新。会上,该公司喷水织机事业部总经理俞威重点介绍了日发喷水、喷气织机的发展历程和产品特性。据介绍,日发纺机围绕高精度、高效率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与性能,因此赢得了如福华织造、临清三和等众多品牌企业的合作。

  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营销部长管成城介绍了海佳HJ8100的创新,并重点从海佳机械的防锈工艺处理等细节入手,讲述了海佳机械品质的提升及品牌的塑造。在他看来,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企业产品若能将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也能打造出自己的独到优势。

  作为中国最大的织机用开口装置专业生产和研发企业,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钱陈辉通过福华世家、安徽华茂、恒力纺织以及鸿展纺织等用户企业的实际产品应用案例分析,形象地展示出了常熟纺机开口装置给客户带来的实际效益,让与会下游企业充分了解在该领域的升级方向和价值。

  无锡市金太阳新纺织机配套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峰对企业的织造配套系统化解决方案及价值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多年来企业专注织机配套产品技术的创新,使得企业在经(织)轴微机储存库、自动结经机等产品领域拥有了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了吴江福华、吴江鑫凤等企业的合作伙伴。

  郑州天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依托两大服务平台和两大技术平台,打造出了企业在现场总线技术“产学研”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会上,王永华教授重点介绍了天启TIS系统及其典型应用,为当地企业信息化采集、大数据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常州宏大科技(集团)董事长顾仁多年来一直执着纺织印染智能化在线检测与生产过程智能信息化管控系统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前不久该公司的智能图像整花整纬机还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际领先”的极高评价。发言中,顾仁围绕平望镇的产业发展特点,介绍了企业的HawkVision自动验布系统、自动整纬系统等生产过程智能、信息化管控系统。

  谈诉求 为“加法”做准备

  日前,吴江区全面开展喷水织机专项整治活动,明确到2019年底地区喷水织机总量从34.2万台减至23.8万台。

  其实,吴江喷水织机专项整治活动也并非一道简单的减法,正如苏州市吴江区经信委副主任沈斌所说,今天的“减”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加”,淘汰掉落后设备才能为设备更新腾出空间。而此次座谈会也正恰逢其时地为随时到来的“加”法做好了准备。

  在当地织造企业的走访过程中不难发现,更新设备已经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常态。吴江市舜聚喷织有限公司从2005年至今,设备总量就一直保持在300台左右,每五年就会淘汰更新一批设备;吴江中晖织造有限公司也每年都有设备上新的计划,去年就刚刚更新了30台国产喷水织机;吴江市万隆纺织旗下苏州比高时装面料公司厂长、技术总监许敏健也表示,过两年企业进入稳步发展的道路后,会考虑继续选择收购一家工厂扩大生产规模。许敏健强调,如果是收购倒闭的工厂,设备管理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日后收购工厂后会把旧设备清理掉,全部上新设备。

  显然,如果此时的“减法”是一记“重锤”,那“加法”将会成为常态,其中有纺织厂“换血”般的新生,也有装备厂“泉涌”般的商机。不过如何把握,是门值得研习的功课。

  在走访中,不少纺织用户的反馈,可以成为突破的关键。比如,舜聚喷织董事长陈菊林表示,其实,目前国产喷水织机已经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甚至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适应性可以做到更好。不过由于当前国内的恶性竞争,唯价格论,就出现了第一代产品不错、后面几代品质却无法跟上的情况。其实,对用户厂而言,现在并不差资本而是差人工,自动化水平高、性能稳定的设备更能迎合用户现在的需要,同时也十分需要设备企业的快速反应和服务能力。吴江市兰天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菊官建议,国产装备企业可以打破以价格攻关市场的惯例,学习国外厂家在同样功能上,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装备方案,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和配件水平的提高上。

  此次座谈会,力争站在产业链的角度引导地区企业进行转型创新,会上,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在题为“纤维智能制造与规模化定制”的主题发言中,从国际纤维技术创新现状分析到未来纤维以及终端产品的发展趋势解读,传递出了全球产业发展的走向,其中蕴含了行业企业十分关注的价值和市场。他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纤维材料发展战略为背景,将纤维产品智能制造以及纤维产品工业化定制为重点进行了信息分享。

  三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对于渴望深度交流与对接的产需双方而言,远远不够。平望地区政府及企业代表们纷纷要求再次创造机会到相关设备厂家进行回访,以深入了解设备厂家的技术进步与生产水平。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