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2016上海-东丽功能性短纤维推介会举行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2-05


  本刊记者-许益萍

  近日,2016上海-东丽功能性短纤维推介会在上海圆满落幕。会上,东丽集团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研发的涤纶、腈纶、尼龙特种纤维及纱线面料衍生产品,主打功能、品质、时尚、健康。

  本次会议由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中纺联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咨询中心协办。中纺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吕昊达,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短纤维事业部课长石川元一,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执行副会长杨峻、副会长王进军,以及华孚色纺、无锡一棉、常山股份、南山集团、浙江新澳等知名企业,国内重点地区毛纺企业、棉纺企业和面料服装企业代表150余人共同参会。

  吕昊达在致辞中表示,中纺联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纺织国际贸易为主,享有国家特许经营权的大型贸易公司,同时是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所属国有控股子公司,是恒天集团实施国内外贸易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是综合性化工集团,将纳米技术融入其事业领域之中,并将有机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作为中日两国在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双方在科技研发、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已达十五年之久。中纺联将携手东丽共同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中国纺织企业开发时尚健康的功能性纺织品的原料选择范围,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产品升级。

  石川元一在致辞中说道,这是东丽第二次在中国召开新产品推介会。与其他同类品牌不同的是,东丽已经将产品延伸到纱线、面料、服装等多个领域。同时,东丽从传统的B2B模式向B2B2C转变,即东丽正与合作品牌、零售商共同开发产品,终端已实现直接面对消费者。优衣库的保暖内衣便是成功案例。优衣库保暖内衣一年使用东丽的面料达98000米,东丽希望以优衣库为例,在中国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

  “原材料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石川元一说道,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成长潜力,正从世界工厂成长为世界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的品牌也在追求更高品质的面料。市场形势变幻莫测,东丽需要与时俱进。“如果我们不改变,就无法生存。东丽会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杨峻表示,中国是化纤大国,回顾发展历程,技术进步一直是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化纤产业,大力发展差别化、功能性产品也是未来化纤产业技术发展进步的重点要素。化纤产业的高品质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必备品质,东丽对功能性短纤维产品的开发是应对行业变化的创新之举。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是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企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团体的联合组织,立足整个纺织产业链,拥有良好的企业资源,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和舆论高地。作为本次推介会的协办方,杨峻表示,本次活动旨在让参会企业了解行业前端纤维的发展现状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协会未来服务企业、行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东丽的短纤维有涤纶、腈纶、尼龙特种纤维以及PPS、PTFE几大类。在推介会上,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的代表田晴奈、水野雅章、小林分别介绍了东丽株式会社近年来产业发展状况及产品情况,包括涤纶、腈纶、尼龙特种纤维及纱线面料延伸产品在内的一系列富含科技含量的新品,使参会嘉宾充分了解这一系列产品的开发能力和产品特点。

  本次推介会还特别安排了专题座谈,嘉宾们就化纤产业发展、技术开发、市场销售、产品特点、加工工艺等分小组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走进东丽短纤维王国

  东丽的腈纶产品具有颜色白,容易染色的特点,最终成品可以从浅色系到深色系多色系展开,非常适合应用到服装中。东丽腈纶拥有细旦、抗起球、全无光、高收缩、吸水速干、抗静电等多系列产品。

  东丽擅长生产复合品种及异型截面品种的涤纶短纤维产品,比如内外层复合构造的全无光产品,中空构造的产品,截面为三角形、扁平多叶形的品种等。为了应对环保压力,东丽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开发出再生涤纶短纤,品质和普通涤纶几乎无差异。

  东丽尼龙短纤维拥有内外层构造的复合品种以及适用于服装的细旦和全无光产品。其内外层复合纤维以涤纶为内层、尼龙为外层,既保留了尼龙的耐磨特性,又拥有涤纶不易收缩的特点,同时其复合的结构又令产品轻盈保暖。

  PPS短纤维在耐热性、阻燃性、耐药性等方面要优于尼龙、涤纶等产品,且价格要低于聚酰亚胺(PI)。东丽PPS拥有0.9D细度的高强度品种,在中国被制成无纺布,广泛应用于过滤芯领域。

  PTFE融点极高,耐酸碱性能是合成纤维中最优越的,同时其摩擦系数低、润滑性好。与其他公司使用切割法不同,东丽产品通过圆形纺丝法在粗细和截面形状的均匀性方面性能更优越。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