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帮办”服务让您投资无忧 |
本刊记者-李英
沭阳带来新商机 当下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日益凸显,对广大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调整转型的要求。原材料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突出,企业发展压力和挑战将持续增加,一批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4月10号,江苏省沭阳县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四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沭阳)纺织产业区域转移投洽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建军、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魏伟等领导,中国恒天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纺织控股集团、中信集团国际商贸有限公司等在京的部分央企、国企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家以及人民日报、《纺织服装周刊》等国内10余家媒体应邀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魏伟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杨峻、江苏苏锦昌大家纺有限公司蔡亮分别签署了产业转移战略合作协议和总投资10亿元的家纺项目协议。
随后,魏伟在会上进行了沭阳投资环境推介,从交通地理优势来看,沭阳地处长三角、距离上海500公里、南京240公里、苏南城市群300公里,处在江苏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运河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地带。其次,沭阳县还有四个专业园区、4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1000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全面竣工,具备了承载各种规模项目的能力。而沭阳有193.57万人口,富余劳动力30万人,在外务工急待回流熟练工28万人,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另外,沭阳已建成包覆纱、遮光提花窗帘布等16个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政策包括设备奖励、贷款贴息、厂房配套和股权投资、技术改造奖励、规模发展奖励等。尤其对新落户外商投资企业,除按上述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外,另外按年度实际到账外资额的4.5‰予以奖励。 此外,政府服务优势在于为客商提供“全方位、保姆式、零距离”的帮办服务;成立了帮办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完善“预帮办”制度、职能部门总协调人制度、问题一线会办制度、服务限时制度、落实督查制度、失职查处制度等多项制度,来保证政府服务的高效、便捷和优质。 发展“2+1”主导产业 近年来,沭阳把纺织服装产业确定为我县“2+1”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来重点予以扶持和培育,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宝娜斯袜业、邦源新材料、腾盛纺工、嘉德纤维、沪江线业、月源纤维等知名企业,部分企业单体规模已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纺织产业是沭阳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机械装备—纺丝—加弹—织造—印染—成衣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由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加快转变的良好开端。 目前,从2005年第一家包覆纱企业——江苏邦源纺织有限公司落户,如今沭阳纺织类企业已达2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2014年,纺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多亿元,同比增长43.7%,总量居苏北第一位。 目前,沭阳专门从事包覆纱及相关企业共有53家,设备已达4300台(套),年产包覆纱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21%,全部集中在沭阳经济开发区,是全国乃至全球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2013年11月,继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后,相继获批“江苏省包覆纱产业基地”、“国家墙布及窗帘产品开发基地”、“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江苏省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等荣誉,进一步增强了园区产业转移、项目落户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也为纺织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快纺织产业的集聚步伐,沭阳县委、县政府还在江苏省首家指定出台了《扶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对落户企业在设备奖励、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科技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 “省内转移”是主流 中国针织行业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的形势下,全年出口额达1061.4亿美元,再次越过千亿美元大关,出口情况好于预期,占纺织业服装出口额(3069.6亿美元)的34.5%。中国针织行业取得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以及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三途径包括成本驱动向海外转移、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及更高效的转移向区域内转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在会上表示。 在杨世滨看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到哪里?主要看哪里更有吸引力。因为苏南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家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发展起来的,他们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特点做出选择。“省内转移”仍是主流。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这样既能给苏南城市减压,在GDP和税收方面又“肥水不流外人田”。 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建军用三个字来形容:“好、实、优”。具体而言就是发展条件好;行业基础实以及投资环境优来形容沭阳的产业优势。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同时在用电等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生产成本会远远苏南地区。而江苏省委发出“促进南北产业转移、推动共同发展”的号召,旨在推动南北经济合作,共建和谐社会。 “沭阳给我们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零距离’的帮办服务,让我们受到了很大实惠,这是在其他地方投资享受不到的福利。”江苏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日升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宋日升表示,江苏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占地100亩,厂房和办公面积52000平方米,拥有智能纺织装备生产线16条,年产智能提花机3000台套、智能喷气织机2000台套,投产后,“宋和宋”电子提花机总体销售额和规模处于国内行业第1位。 与此同时,主营无痕针织内衣,T恤、童装、毛衣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江苏无痕智能针织有限公司,在该园区总投资超10亿元,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恒舜多功能智能针织机2000台。该公司董事长陈国标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除了沭阳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外,其办事效率也可称上的神速,当天遇到的困难,会当天给你解决方案。 最后,胡建军表示,沭阳将侧重招引氨纶类生产企业、无缝内衣成衣生产企业、高档服装面料生产项目、包覆纱上下游生产项目、纺织机械制造类企业等,促进开发区针纺类企业成链配套、捆绑发展,呼应加快智能针织产业园建设步伐,提高沭阳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更多地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力争将中国•沭阳针织产业园建设成为产业转移升级的集聚区、政府与行业协会互惠合作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成为国内针织行业的时尚新地标与产业新地标。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