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中国轻纺城如何打造窗帘家纺区域品牌?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5-26

  中国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集团公司-尉宗刚/文

  未来,中国轻纺城将围绕打造专业展会、培育龙头企业、举办大型赛事、提升工艺技术、加强原创设计、拥抱互联网、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做强窗帘家纺产业,打响“中国轻纺城窗帘家纺”区域品牌,营造“买窗帘,到柯桥”的浓郁氛围,奠定柯桥家纺在中国家纺业的核心地位,引领柯桥家纺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轻纺城窗帘家纺业发展现状

  纺织产业是柯桥的支柱产业。中国轻纺城作为柯桥区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城市的立城之本、经济强区的立区之本,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纺织面料在此交易,全国近二分之一的纺织企业与其建立产销关系,成为全球纺织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年来,柯桥区大力实施轻纺城“三次创业”,完善主体市场及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市场档次与品质,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现代化轻纺交易市场,划行归市成效明显,形成了毛纺、针织、棉布、窗帘窗纱、家纺、服装服饰等专业细化市场区。

  有窗帘家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轻纺城内窗帘窗纱主要分布在北联、天汇、北市场等市场区域,共计4200余家,经营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2016年,市场窗帘窗纱销售额72.13亿元,同比增长11.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日益成为轻纺市场以及纺织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柯桥家纺行业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除了窗帘外,还有墙纸墙布等其他细分品类,尤其是墙布,生产企业逾千家,产值占国内市场95%以上,而每年由中国家装协会发布的墙纸墙布前十强中,柯桥的品牌几乎占八九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每年都会举办相关展览会,但参展企业基本以柯桥、绍兴企业为主。

  有窗帘家纺品牌建设的基础。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轻纺城内拥有小轩窗、金蝉、金隆、众华、红山芋、华欣、昌达等一批行业知名品牌,许多窗帘布艺公司,拥有从面料开发、设计到生产及成品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竞争力。

  2017年2月24~27日,首届中国轻纺城窗帘布艺展在柯桥召开,展会面积达到18000多平方米,有近200家窗帘布艺企业参展,涵盖杭州、嘉兴、绍兴地区的窗帘窗纱生产企业,其中,柯桥区的优质窗帘窗纱企业有100多家。四天来,展会现场人头攒动,专业采购商纷至沓来。展会期间,总成交额达2.67亿元,采购商达32800多人次。首届中国轻纺城窗帘布艺展会的召开不仅为轻纺城内的窗帘布艺企业打造品牌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更有助于推动建设轻纺城窗帘布艺区域品牌。

  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2008年,中国轻纺城花样版权登记管理保护办公室应运而生,通过“整顿与发展并重、打击与保护并举”的工作方针,达到行业自律,从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百花齐放,提升轻纺城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此外,轻纺城内北市场推出诚信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天汇市场推出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联盟,市场管理部门和经营户共同致力于市场诚信文明建设,助推企业品牌发展与市场繁荣稳定。

  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国轻纺城有着“面料王国”的美誉,轻纺城内的面料可以分为服装面料和家纺面料两大块。如今轻纺城内的服装面料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迫切需要培育窗帘家纺面料的整体形象与品牌,进一步促进轻纺城市场的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从产品本身来讲,相比面料这样的中间产品,窗帘家纺更靠近成品,更适合塑造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可以引导轻纺城纺织产业向服装布艺家纺等产业链终端深化,做大做强创意产业,对建设时尚柯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企业发展来讲,窗帘家纺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是企业的内在需求。轻纺城内不少窗帘家纺企业正大力推广品牌化发展战略,通过参展行业展会、冠名专业赛事、涉足电子商务等多种途径展开工作。在深圳、上海的家纺展会现场,随处可见柯桥窗帘家纺企业的身影。

  从区域品牌来讲,近年来,柯桥区积极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构建了纺织产业集群开放平台,初步建立PTA(精对苯二甲酸)、聚酯、化纤原料、织造、染整,以及服装、家纺和轻纺市场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并向纺织机械、中介服务等产业延伸。通过打造窗帘家纺区域品牌,可以发挥集聚效应,能够进一步引导窗帘布艺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营销,在培育本土大品牌的同时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变柯桥窗帘布艺无品牌弱品牌的整体形象,塑造柯桥布艺新形象。

  六大制约因素

  窗帘家纺产业作为轻纺城内的主要产业之一,基本形成了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基础,特色品牌企业为支撑,专业市场为依托,原料供应、面料织造、成品加工、印染后整理和产品研发设计、质量检测、销售一条龙的区域特色经济。家纺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品牌意识及品牌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政府对窗帘家纺业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多年来,当地政府对中国轻纺城内的纺织面料相当重视和关注,对窗帘家纺专业面料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但是与海宁等家纺重地相比,当地政府对窗帘家纺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专业性的区域展会起步较晚。

  有影响力的窗帘家纺品牌数量有待增加。轻纺城内虽有一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窗帘品牌,但是这些品牌数量仍然不多,并未形成集聚效应。同时,这些品牌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要高于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品牌要真正形成影响力,还是需要提升其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窗帘家纺产品的版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虽然中国轻纺城花样版权登记管理保护办公室在2008年就开始面向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展开工作,但是版权保护的难题不仅是制约轻纺城窗帘家纺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顽疾。现阶段,轻纺城内对原创花型设计的保护、奖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窗帘家纺产品的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一方面是高端设备、高精尖技术的运用仍未大范围普及,另一方面是窗帘家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品设计感、时尚感不够突显,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很多窗帘企业仍然只是在卖一块窗帘布,而不是卖一种整体的家居生活方式。

  窗帘家纺产品的电商化进程有待加快。信息时代,“纺织+互联网”的大潮势不可挡。轻纺城内的窗帘家纺业电商起步较晚,涉及品牌、企业范围相对较小。同时,轻纺城内成品窗帘发展相对缓慢,进一步制约了窗帘的电商化进程。

  窗帘家纺产品的专业人才有待充实。当前,轻纺城内窗帘家纺领域专业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窗帘家纺企业自己举办布艺商学院,为企业、行业发展培养人才,但毕竟只是少数。专业人才的缺口进一步制约了轻纺城窗帘家纺区域品牌的打造。

  七大对策建议

  中国轻纺城家纺产业的目标不仅仅是窗帘布的生产基地,而是窗帘品牌、时尚家纺之都。未来,中国轻纺城窗帘家纺产业要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品牌强区”战略,打造窗帘家纺区域品牌。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需加快出台窗帘家纺相关的扶持政策,力争通过质量建设、标准创新、品牌培育、品牌发展与保护、质量监管、培训宣传、平台支撑、质量诚信建设等八大方面工作,进一步完善轻纺城窗帘家纺产业的发展环境。特别需要加强对轻纺城内原创花型版权保护平台的建设,打造权威的窗帘家纺花型版权互联交易平台,致力于形成多样化的版权保护体系。

  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做大做强窗帘布艺展会。积极整合资源,联动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参与。通过专业展会、行业大赛、创新论坛、流行趋势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高端活动,调动企业提升创建品牌的意识,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创建。特别是要做大做强轻纺城窗帘布艺展会这个专业平台。比如,可以借鉴临平、许村市场的运营模式,在展会期间同步举行市场布艺展,共同邀请客商“走亲”,实施“展会+市场”联动,打造大柯桥大布艺采购模式。

  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以大带小的集聚效应。开启规模培育行动,推进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做大做强做精本土品牌,在专而精、专而特、专而名上下功夫,令各大品牌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同时,以大带小,通过大企业的知名度带领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抓大不放小,形成集聚效应,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改善区域整体形象。

  进一步鼓励企业引进高端设备,变制造为“智”造。企业要积极细分市场,在每个领域中通过高端的机器设备将生产与设计结合起来,要突破关键点,鼓励龙头企业打造自动化、信息化工厂,通过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窗帘家纺产品的品质。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展示方式。未来,窗帘布艺产品的展示不再是简单的布块罗列,而是融合了陈列设计、家居生活氛围的场景展示。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窗帘+墙布”联动模式。轻纺城是一个拥有完善产业链资源的纺织产业集群地。除了窗帘家纺产业,墙纸墙布市场也在业内拥有一定知名度,要进一步发挥轻纺城墙纸墙布市场的优势,整合墙纸墙布市场,与建筑界、设计界等相关领域积极研究,延伸产业链,探索“窗帘+墙布”联动的大家居模式。

  进一步实施“互联网+”行动,探索电子商务新发展。随着消费群体的逐步转变,如今大量的年轻消费者都依赖于互联网消费模式。实施“互联网+”行动,在多元化深度融合上寻求新发展。联手整合家纺布艺资源,通过产业集聚、抱团发展的模式,实现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模式,推动传统布艺行业走向互联网时代。比如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在线上下单后,就有线下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测量、实物展示、设计制作,甚至提供整体软装方案等服务。

  进一步引入或培养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积蓄力量。充足的专业人才资源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未来,可通过政府高端人才引进的形式引入海外专业的窗帘家纺设计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工艺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也可借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柯桥职教中心等专业院校,通过相关专业设置,培养本土专业人才。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