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从时尚到科技,盛虹让创新成为转型升级主引擎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7-31


  本刊记者-郭春花

  提起纤维行业的知名盛事——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行业人士不由得就会想到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在盛虹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引领中国纤维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时尚跨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让“中国纤维”这一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大大提高。

  如今,在引领中国纤维在品牌道路上做了有力有益有效的探索后,盛虹又将带领行业发力技术研发,希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助力行业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 

  实际上,盛虹集团的科技创新发展思路从2003年进军化纤产业就已经开始显露。那个时候,盛虹集团已经在印染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并成长为国内印染行业的领军企业。但盛虹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纺织产业链上游的化纤行业,初涉全新的领域,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就制定了“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的发展思路,踏上了盛虹化纤产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全球首条万吨级熔体直纺中试基地

  当时,国内同行生产的超细纤维规格以0.5dpf(1万米重量0.5克)为主,而一家日本企业率先将超细纤维单丝细度做到了0.3dpf,并自信地宣称:这是世界上工业化纺丝的极限。“要做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涉足化纤行业不久的盛虹集团毅然出资7亿元,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并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专家攻关。

化纤厂区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臂在搬运丝饼

   “当时我们把印染业务赚的钱预研化纤新产品,很多人不理解。”缪汉根笑着说。在他的激励下,企业研发人员顶住压力潜心攻关。历时两年多、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盛虹集团终于成功攻克0.15dpf的“世界极限”,用这种超细丝绕地球一圈共4万公里只要一斤二两。与此同时,研发人员在设备、工艺上同步研发,0.15dpf超细纤维单丝很快实现量产,并迅速进入了国内外市场。如今,盛虹的超细纤维年产量,已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位居全球第一。

加弹车间内的丝卷自动落筒装置

  “这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创新自信。”盛虹化纤副总工程师边树昌介绍,自此,盛虹集团确立了科技创新、错位发展的打法。从世界领先的专业PTT(一种聚酯类新型纤维)记忆纤维生产线,到国内领先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市场缺什么,盛虹集团就研发什么产品;行业趋势向哪儿走,盛虹就抢先一步做预研。目前,盛虹集团纤维产品的差别化率达到90%,被国际同行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不仅为盛虹集团赢得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更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行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盛虹集团位列第132位,十年间排名跃升361位。

  以科技培植发展新动能 

  除差别化发展外,盛虹的科技创新还体现在方方面面。近年来,盛虹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战略重点,自主研发的化纤行业首台套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填补了我国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研发空白,并承担了国家工信部“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打造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样板企业。

智能工厂自动化包装线—封箱

智能工厂自动化包装线—丝卷卸载

智能化车间一景

  盛虹还积极用标准抢占制高点,赢得国际话语权。企业先后承担国际标准人造纤维工作组召集人、国际标准染色纺织品和染料试验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成为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发布者。2015年,盛虹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项目《纺织品化学纤维长丝沸水收缩率试验方法》发布实施,这成为我国化纤行业第一项国际标准,实现了国内化纤企业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2010年进入石化领域后,盛虹依靠大力创新迅速站稳脚跟,为产业链扩张奠定了基础。2017年4月,盛虹石化成立了由12位“两院”院士组成的院士咨询委员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2019年6月,盛虹石化创新中心平台正式成立,将以实现人才、项目、专利、产业汇聚为目标,通过占股、控股或收购的形式吸引项目落地,建成围绕石化产业链发展的共享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虹创新”品牌。公司与江苏海洋大学合作共建了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石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虹港石化(一期)150万吨年产PTA项目

盛虹-斯尔邦石化夜景

盛虹炼化配套码头项目

  近两年公司开展自主研发及合作开发项目百余项,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成功开发出EVA光伏料新牌号等系列新产品,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搭建研发平台 

  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助推行业全面发展,2019年6月,由盛虹集团牵头组建、10多个单位参与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这是全国第十三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

  “我们之所以牵头组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就是想和国内同行联合起来搞研发,破解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缪汉根告诉记者,虽然我国是化纤制造业生产大国、总体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但先进功能纤维仍是我国化纤工业的薄弱环节,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规模化比例偏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亟待继续向高端化迈进。“作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盛虹集团有这个义务,带领大家一起把这个行业做上去。” 缪汉根说,核心技术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成立“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就是为了攻克共性难题、解锁关键核心技术,将平台建设成全行业的“动力引擎”,尽可能发挥它的功能和效用,为全行业关键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效果图

  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我国防护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的短板和不足的问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及盛虹集团联合设立了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用于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相关的科研攻关项目。自基金指南发布以来,征集到100多个项目,覆盖上下游几乎所有环节,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由中心打造的绳缆网带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也于近日正式启动。

  “我们的研发任务已经排到了年底。”盛虹集团总工程师、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中心副总经理梅锋介绍:“中心的研发人员占比达60%以上。先进功能纤维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百姓的‘智能生活’到航天器、飞机等高精尖设备都不可缺少。不仅提高人们穿着的舒适性,还会让纺织品更加‘聪明’。比如,能够智能检测卫生状况、体温异常预警,甚至能够自净化、温湿度自适应调节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盛虹还搭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了支撑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从纺织业前沿技术追踪,到生产线设备更新,这个“大脑”覆盖了产业所有环节的研发。

  时光疾驰,韶华不负,转眼间,盛虹已经走过28年。28年来,盛虹不断创新改变,积累了锐意进取的无穷力量;28年来,盛虹以变促新,以新筑强,以强固本;28年来,盛虹把传统的变成潮流的,把封闭的变成开放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未来,相信在盛虹科技创新这个持续不变的动能带动下,中国纤维行业乃至中国纺织行业定能迎来更高站位、更高视野、更大气魄的辉煌。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