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美国棉花公司调查认为:中国运动服装市场有诸多机遇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早 2017-06-05


  本刊记者-郝杰

  近日,美国棉花公司对中国和美国运动服装市场调查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美国的体育盛事让运动服装生产商们兴奋不已的话,想象一下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会有多大?

  根据NPD集团的数据,美国人口3.21亿,运动/休闲服装市场估值约440亿美元。上Lululemon购物的消费者从运动服饰感受到服装潮流,高级时装设计师也从中借鉴到一些灵感,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0年该数字将达到830亿美元,到那时美国市场将更为成熟。但这意味着美国的增长潜力不大了。

  中国市场大力发展的机会成熟了。中国近14亿人口比美国人口多得多。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体育政策。中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运动来提高人们的健身水平,从而提升生活质量。体育应为人民群众的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精英运动和群众运动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初,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比前一年增长7.4%。

  除了政府支持的健身政策和个人消费能力提高之外,中国的锻炼设施也有所增加。健康与健身俱乐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该行业去年销售增长58.1亿美元,在2011年至2016年之间,年均增长11.8%。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市场需求更多的运动和休闲服装。

  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和美国棉花公司的2016年中国运动服装研究证实了中国运动服装的市场机遇。该研究显示,购买运动服装的消费者每周至少锻炼三次。大多数(63%)每次锻炼30到60分钟;少数(5%)参与大强度训练。跑步(67%)和步行(57%)是最常见的活动,其次是游泳(34%),有氧运动(26%),跳舞(22%)和远足(22%)。

  欧睿咨询(EuromonitorInternationa)在中国进行的运动服装调查发现,跑步越来越受欢迎是由于 “不需要特定的场地或设备,普通消费者的进入壁垒非常低”。同时,慢跑者可以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账户(如微信)轻松地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以获得成就感。普遍消费者的激情越来越高,推动了鞋类和服装的快速增长。

  纯棉受欢迎

  像美国人一样,中国人并不单单穿运动服装从事健身锻炼,运动服装研究还表明,消费者还穿着它处理日常琐事(40%),购物(42%),去家里附近办事(39%),吃饭或看电影(33%),打理自家院子(27%)。59%的消费者选择穿着它从事锻炼以外的活动是因为它很舒适。

  无论喜欢从事哪种运动或运动水平如何,纯棉(47%)是运动服装所有面料中最受欢迎的,其次是棉混纺(20%),人造丝(7%)和聚酯纤维(4%)。此外,69%的人表示,这是“购买运动服装时,我唯一想要的面料”。

  运动服装研究还表明,因为中国消费者目前没有很多的运动服装,这个市场有增长空间。中国消费者目前平均拥有2.5 件T恤,2件修身衬衫,2件背心或无袖衫,2条短裤和2条长裤。

  欧睿咨询的研究发现,运动休闲服饰受到日常喜欢穿着这些服装的年轻消费者的欢迎。“更多有运动设计的服装品牌旨在通过与时尚和体育媒体合作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例如与时尚杂志如《Rayli》和《Vivi》合作的Kappa,并加强其时尚形象。此外,这些品牌经常在其产品中引入流行的主题或元素,通过推出限量版吸引眼球。例如,Vans与迪士尼合作,并推出了“玩具总动员”系列。

  运动服装研究发现,耐克(26%)和阿迪达斯(20%)是中国消费者在中国购买较多的国际运动服饰品牌,无论他们是从事轻松或剧烈运动,或者即使不运动。其次是李宁(16%),安踏(10%),361(7%),特步(4%)和乔丹(2%)。

  这显示了国际品牌在中国运动休闲服饰类别中的影响力。通常,中国消费者喜欢中国品牌。 Prosper Insights&Analytics发现,一般来说, 68%的中国消费者首选中国品牌。相比之下,26%的人寻求美国品牌,20%的人喜欢韩国风格,18%寻求欧洲品牌,13%的人购买日本品牌。

  耐克和阿迪达斯受益于具有远见卓识和经济能力,较早入驻中国。耐克与中国教育部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学校体育计划。阿迪达斯聘请台湾女演员张钧甯为形象大使。

  根据运动服装研究,41%中国消费者认为名人代言“有点影响力”。但朋友或亲戚较有影响力,因为调查发现,一周中运动4到7天的人中有一半曾被请教运动服装事宜,“有些频繁”的占42%,“频繁”的占8%。

  欧睿咨询认为,“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以缓解日益加剧的生活压力,特别是白领。”运动服装是适合这些场合的最佳服装。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