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服装品牌看过来!海外并购热度不减,这三个准则须谨记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1-22


  本刊记者-董笑妍

法新国际集团董事  赵倩

  “中国品牌在寻找海外并购目标时需要把握好三个准则。一是要具有长远眼光,锁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二是可以借助并购,探索自身缺失的领域;三是无形资产往往要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

  从2015年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服装业除了专心修炼内功外,还有一个凸显的新动向,那就是并购海外资产。歌力思斥资收购美国特色潮牌Ed hardy,拉夏贝尔收购Jack Walk半数以上股权,安踏自收购FILA以来业绩有显著突破……

  中国服装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向海外时尚市场伸出橄榄枝,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中国资本收购海外时尚品牌的资金已超百亿元,而这一切也仅是个开端。

  并购,乃变革之捷径

  面对互联网冲击、消费结构变化、产品同质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如今中国服装企业已经不是在探讨要不要转型升级,而是在探索如何做的问题。

  “如今,唯有真正改变自己的传统意识,用开放、共享的心态拥抱变革,并积极用资本手段彻底进行改革升级,才能在个性化消费时代,清醒认识到一个服装品牌应该如何去做。”法新国际集团董事赵倩对记者说。

  伴随服装业与资本的密切结合,服装业已经演变成集多元文化为一体,更被赋予无形价值的“大消费”概念。“而在此之前,很多先行企业已经在巩固自己的资本之路,进行多品牌化发展,借以打造时尚生态圈概念。”赵倩说,与自己接触的众多品牌商、资本运作机构都已表达出希望进行海外并购的意向。赵倩也希望以自己多年的国际时尚资源、经验,帮助国内资本直接、准确地寻找到合适、值得信赖的海外资源。

  在赵倩看来,海外并购不失为国内品牌谋求突破发展的一条优选之路。她认为,海外并购是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提高的表现,也是商业发展的需求。“中国市场以前往往是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国际品牌,现在中国资本展开海外收购,有的是收购整个品牌,有的是收购其在中国的经营权,这是突破同质化瓶颈的表现。”

  “多品牌策略+差异化优势战略”的结合运用,能够提升品牌在消费市场中的占有率,笼络优势品牌的供应链和品牌基础,迅速打进市场,降低品牌对于消费者的认知成本。

  “在众多并购案例中,你会发现大部分中国资本并不青睐并购庞大的国际集团。因为,这类并购与其说是期待后期利润,不如说是希望为自身带来创新的能力。中国服装业多年来居于制造端,在内容上难免有缺失,这种缺失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赵倩说,并购是企业升级的捷径,经过深思熟虑和调研分析后的资本行为,能够帮助企业突破现有品牌困境,以最低的风险和成本,打开和扩充另外的品类,做到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成效。

  “以渠道为例,宣传并不是简单的广而告之,信誉的建立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如果中国资本能够真正掌控一家已经将产品做深入的海外企业,无疑也掌控了其多年来所积累的口碑。”赵倩解释说。

  眼光,乃成功之关键

  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大风险,在运营时尚品牌甚至奢侈品品牌方面,中国企业往往欠缺掌控能力。

  在不断的并购和扩充中,品牌依然会面临水土不服、品牌认知、管理层矛盾、文化冲突以及运营管理的难点。

  很多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90%以上并非经费,而是对收购品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品牌文化认知以及差异带来的影响。“品牌双方是否能够实现品牌认同与增值是关键。因此,抱着短期获益心态的并购,并不能正确创造恒久的品牌生命力,并购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不断磨合的战略投资。”赵倩自己也经常看到谈判桌上双方无法顺畅沟通的场景。

  “因此,我建议,中国品牌在寻找海外并购目标时需要把握好三个准则。一是要具有长远眼光,锁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二是可以借助并购探索自身缺失的领域;三是无形资产往往要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好这些尺度,相信海外并购将更有成效。”赵倩说。

  科技,乃时尚之载体

  在采访中,赵倩对自己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的另一有趣现象也与记者进行了交流,那便是科技与时尚。

  “往回数数百年,时尚的载体一直是服装,而如今,我要说时尚的载体正在变为科技。”赵倩说,“例数人类的时尚史,可以看出,整个历史是从精英化逐渐向平民化过渡的过程。在古代,时尚的载体往往非常珍贵,如珠宝,是被皇权和贵族垄断的,平民难以企及;到了近代,时尚的载体成为服装,于是大众被允许跟风效仿;而如今,时尚的载体即将变成科技,而科技本身就是一种消灭特权阶级存在的产物。科技,例如互联网,便是从物质乃至精神上让所有人平等。”

  反观我们现下的服装业,如果想跟上时代就必须拥抱科技。赵倩说:“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感受,我逐渐认识到追求繁复工艺、标榜阶级身份的高级定制也许已经被时代落在身后。‘90后’青年等新一代的消费者,对于服装品牌价值的兴趣,远远小于服装本身所带来的趣味性。他们更看重产品本身能为他们带来哪些新奇、有趣的感受,这正是科技与服装融合日趋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也许已经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服装乃至时尚的意义的时候了。”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