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河南工程学院开展2022时尚周服装设计作品云端展演
文章来源: 2022-05-19


  乘风破浪云端相聚,星辰大海生生不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河南工程学院探索将传统线下汇演向线上延展,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展示。

  5月9-14日,河南工程学院开展2022时尚周服装设计云端展演活动。此次展演共展出河南工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60多位设计师的800多套服装作品。
  据介绍,本次时尚周发布主题为“有態”——有能有心谓之态。培养有态度的设计师,努力做有态度的设计,让创意过程中倾注信念与情感,专注与创新、技术与情怀,已经成为服装学院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次发布,河南工程学院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科技的创新展演,创作灵感从中国非遗文化到西方绘画艺术、从地域特色文化到民族特色技艺、从国潮实用设计到未来科技设想……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3DCLO虚拟服装设计等前沿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以服饰作品为载体,聚焦当下,与时代对话的探索结果。 
  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院长张巧玲介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探索实施云作品发布,从前期服饰制作过程素材跟拍到后期评分排秀环节步步紧跟,保障了视频素材的多样性。又从传统室内‘T’台到校园内挖掘一切可用的场地,实习工艺室、教师工作室、博物馆场馆、实习基地厂房等,实现了发布场景的多场地实时转换。从传统聚集式场景式秀场发布到录制式剪辑式线上发布,从单向传递信息升维到互动沟通的双向传播,实现了真正的云共享与云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时装周是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专业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追求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激励新生代设计师抓住时尚脉搏,助推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彰显了河南工程学院秉承“产学研赛展创”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服务、传承、创新”的教育使命,培养一批“艺术与技术、时尚与创新、推广与应用”为一体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部分服装设计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第20银河年》
  获得奖项:
  1、第十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三等奖
  2、2022“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时尚类学生组河南赛区一等奖
  以神秘的太空和航天科技为灵感来源,探索针织面料各种立体肌理的碰撞与交融、非纺织材料金属丝的应用,以及基于宇航服的造型解构,进行具有未来主义风格和科技感的针织创意服装设计,改变人们对针织服装的传统认知,推进针织服装迈进个性化时尚消费领域。
  作品图片: 
  设计师吴文倩:这是一次从天马行空到实物落定的创作过程,也是我走近服装设计领域的一小步。过程很艰难,从解决造型结构,到针织立体化肌理塑造,尤其是非纺织材料的融入,一小块面料的创作常常耗费几天的时间。幸运的是导师给予的鼓励和专业性指导,也意识到认真的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个过程,才会得到收获的快乐,生活也是如此。
  指导老师孙有霞:吴文倩的设计选题难度较高,我的预判是最终效果会和心理期盼有较大的落差,但我没有让她换更有把握的课题,作为指导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将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阶段的自我提升,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专业,才能感受到挫败与成功交织的创作过程的魅力,才不会感到乏味与难熬,而是享受创作的快乐。
  作品名称:《秘藏》
  寻找藏族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特色的服饰文化元素,对藏族康巴地区夸张的形制、古朴的纹饰、明朗的色彩等服饰特征进行汲取,用CLO3D虚拟服装设计软件对系列作品进行可视化服装设计展示,以一种新兴的形式,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法相结合,使藏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元素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作品图片: 
  设计师朱莹:本次设计将以藏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作为出发点,吸取藏族传统服装中的色彩、纹样、廓形、风格等元素进行设计。在廓形设计上主要以T型和A型为主,用宽阔的版型来表现藏族男子粗犷英武的风格。最后结合CLO3D虚拟设计平台进行展示,这样既能将藏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又能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
  指导老师魏晓红:朱莹同学本次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展示,打破传统的禁锢,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用CLO3D软件做出六套虚拟的动态视频,直观且生动的展示藏族文化主题。
  作品名称:《404故障》
  作者:徐慧琼
  《404故障》是基于故障艺术下的无结构服装设计,提取故障艺术中的不规则色块、莫列波纹作为服装的基本图案,采用反光条、夜光条作为图案的基本材料,服装的图案会随着灯光的变化而出现故障、失真的效果。运用视错原理,带领大众进入变幻莫测的幻觉世界。
  作品图片: 
  设计师徐慧琼:在毕设创作过程中每一步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从白坯样衣、
  版型调整、面料选择、图案创作、面料再造等等都很关键。对我而言,最大的瓶颈在于故障艺术的特点怎么在服装上呈现,经过很多次的实验,并与指导老师不断沟通最终达到了理想效果。
  指导老师王春艳:锦荣班毕业设计汇演,呈现了同学们在母校四年的成长蜕变,每个同学的想象力、创造力、家国情怀都在这场秀中得以呈现。徐慧琼的毕业作品围绕莫列波纹,对服装结构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力求从简单平面图形呈现多维的立体效果,材质上荧光条、反光条及多材料的综合运用,识别性较强,设计思路明确,有肯定的个人风格,工艺完成度高。
  作品名称:《造物》
  作者:李皖楠
  灵感来源:榫卯。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演变发展与不断进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凝聚了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技艺延续,见证了无数古人的智慧结晶与时代更迭,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下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存在。
  设计思路:对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从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榫卯结构出发,尝试梳理榫卯结构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思路与方法,围绕榫卯结构的设计特点,运用实验法进行服装解构造型设计,寻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关键词及创意点,并最终提取榫卯结构的穿插连接特征,实现了无拉链无纽扣的可持续设计。
  设计实现创新:使用3DCLO虚拟服装设计软件,利用3DCLO的服装可视化效果,进行直观的造型结构设计实验。效果图定稿后,ET制版,使用CLO3D设计软件对系列作品样衣成衣进行可视化服装设计展示,并对版型进行修正。
3DCLO服装穿插结构试验
CLO3D服装成衣效果试验
  图案纹样创新:为丰富服装的视觉效果,提取榫卯结构特征,进行国潮图案设计,充分探讨榫卯结构与服饰纹样设计、服饰结构创新、服饰形制传承之间的承载关系,以系列服饰作品这一载体,展现榫卯文化内涵、传承榫卯结构技艺、创新榫卯呈现方式。
  商业价值转换:系列服装是解构基础上的实用装设计,款式具备生活化、便捷化的特征,同时国潮图案设计符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受众人群广泛,基于这两点因素,设计作品便于成果转换,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