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百年梦·党旗红 | 大杨集团王琳:从不言败的铁娘子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4-19


  常晓超/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特开设“百年梦·党旗红——接续传承的红色基因”专栏,带领全行业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走近百位党员,通过专访党委书记、展现优秀党员风采、记录基层党员日常、与老党员谈心等形式介绍党建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宣传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和崇高风范。

  同时本刊将于7月集成出版建党百年百页特刊,总结梳理中国纺织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就,为行业提供具有收藏价值的史诗材料,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建党百年百人谈·党员战斗在一线

从不言败的铁娘子

访大杨集团副总经理、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经理王琳

  王琳,女,汉族,1955年3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辽宁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乡镇企业家。197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杨树房福利厂缝纫车间技术员、新金县服装工业总厂质量科长、大连实业总公司质量科长等职。现任大杨集团副总经理,以及旗下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经理。

  说起王琳,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要说钟爱创世西装的“股神”沃伦·巴菲特,你一定不会不知道。而如今挂在沃伦·巴菲特衣橱里的30多套创世西装,均出自王琳管理下的洋尔特公司。在大家的印象中,王琳是一个从不轻言失败的共产党员,一旦认定想要做、想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去干,哪怕是冒险,也要敢去闯的人。

  勇于挑战,人生才更加精彩

  1955年,王琳出生于普兰店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当时家境贫寒,成绩优异的她,高中毕业后便放弃了学业,进入了当时的杨树房福利厂缝纫车间,担任一名技术员,开始承担起家庭的生活压力。

  刚参加工作时,王琳对服装的了解可谓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头学习,而且厂子的环境条件非常艰苦,效益也不怎么好。没过多久,很多和她一样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纷纷打了退堂鼓,忍不住跑回了家。然而,王琳却说,“不会怕什么,不会就学,我绝不会中途当逃兵”。于是,大家经常看到王琳一头钻进缝纫车间,虚心地想老师傅学习。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几天几夜都睡不好,直到弄懂了、学会了为止。这样好学习、不服输的性格,也为她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10月,已经在杨树房福利厂崭露头角的王琳,跟随大杨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李桂莲的脚步,加入了新金县服装工业总厂。从基层车间、到抓技术、管质量,王琳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开始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精彩挑战,也走上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服装事业。

  1994年,李桂莲任命王琳出任大杨实业总公司厂长。当时工厂的订单大部分是从外贸接单子,以时装为主,款式多,档次价格较低。而那时兄弟工厂已经先行一步,做上了价格较高的西服。王琳是既羡慕又着急,那种要强、骨子里勇于挑战的性格,加上在服装研究所学习的底子,促使她主动请缨:“李总,我们也要上西服线。”

  1999年末,王琳管理的洋尔特公司正式成立西服生产线。恰逢2000年大杨股票上市,有充足的资金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王林非常兴奋,做着大干一场的准备。但是实际运作时,她才深深体会到,她在服装研究所学到的那点知识,还远远不够,各种不可想像的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大的困难当属技术问题。

  “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才能掌握真本领。”王琳知道,对于西服来说,它的灵魂在于是否有立体感,最重要的位置是绷胸衬。仅这一道工序,这一个问题,王琳就不断地到别的工厂学习,反复实践研究。同时,她还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地学习,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回来后再结合自己工厂的特点,反复实践,不断融合,立志让每一件衣服都充满生命的质感和活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0年接到第一个西装订单,到2021年,王琳工厂那些满是生命张力的衣服仿佛巨大磁铁一般,吸引着美、德、韩、日等市场客户。她管辖的工厂也不断扩大到洋尔特、耐尔特、贸大、德尔特四个工厂。

  要做,就要做别人做不了的

  真正的战士永远有无尽的战场。近年来,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服装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服装出口加工业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单量定制生产模式正在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2009年,大杨集团提出了“五个三”战略转型工程,树立了创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做全球最大单裁公司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王琳的工厂接受了一个新的使命——干单量单裁。这是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她暗自下定决心,“对!我们要做,就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为此,王琳管理的工厂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加工基础,大力推进专线战略,以品牌专线、单裁定制专线、大衣专线、衬衫专线等为重点,改变以往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速反应的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同时,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单裁加工设备和管理系统,在生产管理系统方面,基于激光扫描器、PAD等设备实施生产流水线条码化管理,实现信息化业务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费用。

  然而,王琳深知,“大杨缝制”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品质,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为此,在王琳的带领下,工厂一方面加大对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淘汰和改造旧设备,另一方面购进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提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工作效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王琳管理的工厂不仅干上了单裁,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而且拥有了“股神”沃伦·巴菲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兹·施瓦布等重量级客户。2016年3月,大杨集团与加拿大Indochino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未来5年之内,单量定制的西装和衬衫产量均达到100万件/套的“双百计划”,而这次与加拿大Indochino公司签署的单裁产品订单,全部在王琳管理的工厂里生产。

  严字当头,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严字当头,什么事都要做最好的,这是洋尔特团队的特点。对于生产管理,王琳同样十分重视,并在大量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数据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王琳多年生产实践中最具成就感的一件事。她说,“只有数据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法宝。”

  她本人更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管理者。我们在车间看到的类似“在产量、下班时间、换片率、返修率”等这些简单枯燥的数字背后,就是王琳和她的团队在大量的实践中反复考察才最终确定的考核标准。单裁是集团最关注的部分,特别是单裁的面料有30%是单独来一块料,没有可换片用的多余面料。荷兰单裁最初在车间运作时,几乎每周都会出现类似刮伤等方面的操作问题,造成不能走货。在数据化管理上,每次出现问题,王琳都要亲自检查跟踪,并一一记录在册找出问题点在哪,并拿出解决办法,让真实的数据在管理中讲话……就是如此严谨的数据化管理,才逐渐使单裁的走货率由最初的约90%达到目前的100%。其它数据下的流水线更是一路欢畅。

  在制度管理上,王琳更是秉承着“制度大于一切”的原则。最初实行指纹打卡考勤制度时,其间有一个车间主任,虽到单位上班了,却有几次忘记打卡,因此被罚款。王林说,制度定了就要按制度办。王琳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自己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上班很早、下班很晚都坚持打卡,不管是开会、出差等都要和办公室打个招呼请假。

  以身作则,带头冲锋在前

  作为洋尔特公司经理,同时担任洋尔特公司党支部书记,王琳在抓生产的同时,重视企业党建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杨集团支柱企业,洋尔特公司担负着异常繁重的生产任务,公司的党员又都是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管理骨干,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从踏进工厂大门,到下班离开,每天要跟客商打交道,跟生产一线打交道,工作量很大,时间非常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王琳想方设法,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政治学习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既要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又要搞好生产,保证交期;既要使活动取得实际成效,又要做好企业战略调整、转型升级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实现大杨梦结合起来。“树党员形象,做群众榜样,促企业发展”,学、做结合,学实做好,重在实效,使党员人人政治合格、个个素质过硬,为集团发展带好头。

  多年来,王琳的先进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大连市的“优秀乡镇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所在的工厂连续多年荣获大连暨普兰店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特级信用企业”、“ A级纳税企业”、 “出口创汇双优企业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此外,王琳还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以身作则,捐款捐物,救济贫困地区的农民和下岗职工,多年来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达160多万元,安置下岗贫困人员260多人,向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折合103万多元。

  作为一个服装行业的老兵,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仍然坚持在生产最繁忙的一线靠前指挥,将那些充满灵魂质感的衣服运往世界各地。

  虽然苦过、累过,但绝不会轻言放弃,这位永不言败的“铁娘子”,她的梦想依然在远方。她说:“我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是党和公司培养了我,给了我发挥的舞台,我生命的根早已深深植入到杨树房这片广袤的土地。我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将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世代相传……”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