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以开放思维控市场脉络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1-04


本刊记者_董笑妍
   2015/2016中国小商品城流行趋势发布会的成功举行,是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步伐中具有引导性的一步,也是小商品城从顺应市场潮流向全球潮流发源地目标不断努力的结果。与此同时,小商品城多管齐下,拥抱电商时代、开拓国内市场,向着更加多元稳定的发展道路不断迈进。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小商品城是一个传统的批发贸易中心,这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全球市场,但如今,以传统贸易方式起家的小商品城,却显示了它与时俱进的一面,从顺应市场潮流到引导市场潮流再到全球潮流发源地,中国小商品城正在向“创意义乌”、“时尚义乌”的方向不断挺进。连续四年发布中国小商品城流行趋势就是其中最具导向性的举措之一。

  10月22日,作为第21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2016中国小商品城流行趋势发布会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纺设计中心连续第四年应邀承办发布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义乌市委常委王小颖共同启动发布会。中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助理、中纺设计中心总经理于敏静为发布会致辞。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衍虎发布本季流行趋势报告。中国十佳设计师张义超、郝佳应邀出席。

 

国际化视角把握流行趋势

  今年的发布会依旧由中纺设计中心组织,中纺设计中心在长达两个多月的研发过程中,根据最新国际流行趋势,结合今年小商品城自身的潮流导向和主流商品销售状况,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大范围的市场调研和商品征集工作,共甄选出800余件代表商品参与研发。最终呈现出80套搭配,组成了动态发布环节,用民族风情、时尚都市、质朴田园、性感优雅四个篇章诠释了饰品、内衣、围巾、袜类四大品类的流行趋势,以模特展示的方式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客商。

  动态发布现场,许多观众几乎没有放下过手机,高品质的义乌小商品搭配上众多服装设计师的最新作品,引起了强烈共鸣,以致发布会结束后,许多人还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上台与模特合影留念。

  在静态展演环节,中国小商品城八大优势行业产品集中亮相,包括饰品、围巾、箱包、化妆品、五金电器、日用百货、内衣、袜类的流行趋势,通过艺术陈列手法生动呈现,吸引观众驻足。

内外贸双拳出击

  “引领全球采购风向、促进国际贸易交流”是本次发布的主题。近年来,义乌充分发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优势,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B保、航空口岸和“义新欧”班列等综合服务配套,引进国外二、三线品牌中国总代理,把义乌市场打造成了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每日穿梭于小商品城内的外国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国际贸易也因此成为了小商品城的支柱型贸易。发布会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

  而如今,市场不断变迁小商品城的发展也有了新变动,内贸成为了小商品城转型的主要方向。今年8月6日,国务院同意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和义乌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这是义乌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后的又一个试点,将有力推动义乌内贸市场的发展,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义乌经济发展。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国小商品城积极响应,优化内贸流通发展的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开拓国内市场。

拥抱互联网时代

  与此同时,小商品城正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地区贸易局限。2012年,中国小商品城就打造了电商平台“义乌购”。义乌购上线第一年的成交额只有6000多万元,而去年的成交额已达15亿元。

  明显的义乌特色,是义乌购平台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基于服务中国小商品城内商户的电商平台,义乌购为7.5万商户一一建立网店,并开通税务报税、水电缴费、客户资信查询等各类实用功能,满足商户的日常经营需求。此外,义乌购更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购物平台,小商品城丰富的商品种类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线上销售也为商户增加了新的业务渠道。同时,针对网络假货是制约网购尤其是新兴网络平台发展的重要因素,义乌购在杜绝假货方面建立了有效机制,网店与实体店一一对应,且全都领取由义乌工商部门颁发的电子营业执照,这一举措在全国还属首例,一旦买到假货就可快速启动责任追溯。

  虽然相比于小商品城线下每年4000亿元的成交额而言,义乌购仍显稚嫩,但其联通线上线下的战略意义却非常重要,据统计,虽然网上销售额为15亿元,但义乌购撮合线下交易总额却达100亿元。纵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众多举措,其目标都在于打造一个多元化稳定的市场环境。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