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天竹路·联盟情|河北科技大学教授张永久:一场从“争议新生”到“产业革新”的纤维革命
文章来源: 2025-11-21


  二十年光阴流转,天竹联盟与各成员单位携手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征程。为庆祝天竹联盟成立二十周年,“天竹路 · 联盟情”栏目特别推出。这里,有定格历史的老照片,诉说着成员单位从萌芽到腾飞的奋斗足迹;有真挚动人的文字,记录了成员单位与联盟携手同行的温暖故事。致敬过往辉煌,汇聚前行力量。
  从第三届湖南益阳开始参加联盟活动,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天竹联盟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竹纤维便投放市场,当竹纤维作为纤维素家族的新成员亮相时,迎接它的并非掌声,而是满场质疑。彼时,它没有天丝、莫代尔的坚韧强力,缺乏粘胶纤维的纯净白度,连国家认证的“出生证”都迟迟未到手,“竹纤维”三个字更像行业里自说自话的“小众标签”。但质疑声中,却藏着它独步天下的优势——远超其他纤维的抑菌性与吸湿能力。有人曾调侃它的淡黄色外观,可谁能想到,多年后这份“不漂白的原生态”竟成了高端标志,未经过度加工的黄色竹纤维产品,以更高价格赢得市场追捧,也为一场纤维领域的混纺革命埋下伏笔。

 

  最初,行业对竹纤维的探索执着于“纯”,却屡屡碰壁。“湿强低”这一致命短板,让纯竹纤维产品在日常使用中频繁出现破损:毛巾洗几次就松垮变形,袜子的袜尖、袜跟轻易磨破,内裤的耐用性更是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单一纤维”,当这句反思成为行业共识,混纺——这把“取长补短”的钥匙,终于打开了竹纤维的应用大门。
  毛巾品类的突破,始于一场精准的“强强联合”。团队创新性地将天丝G100作为毛巾底径,承担起抗拉伸、防断裂的“骨架”作用,而竹纤维则负责毛圈部分,保留其吸湿快干、接触皮肤清爽的核心优势。这一搭配让竹纤维毛巾彻底摆脱“易坏”标签,上市后迅速占据市场,成为混纺技术落地的首个成功案例。
  袜子与内裤的改进则更注重“精准补强”。针对袜子袜尖、袜跟易磨损的痛点,研发人员不再追求全袜材质统一,而是在这两个关键部位嵌入高强力纤维,既不影响袜身的竹纤维亲肤感,又大幅延长使用寿命;内裤的突破则是“多维度协同”,通过调整纱支粗细、优化织物组织结构,再搭配棉或其他高强纤维素纤维混纺,从原料到工艺全方位提升耐用性。如今,竹纤维内裤已在贴身衣物市场占据三分之一份额,昔日的“小众标签”变成了消费者认可的“舒适代名词”。
  真正让竹纤维“破圈”的,是从内衣到外衣的跨越——竹纤维T恤的诞生。长期以来,棉是T恤面料的绝对主角,高支纱、丝光工艺更是高端T恤的标配。若沿用棉与竹纤维混纺的思路,不仅难以形成差异化,还会陷入“与棉无差”的困境。研发团队另辟蹊径,借鉴“涤盖棉”的经典织法,大胆尝试“涤盖竹纤维”的创新组合,让皮肤接触到的始终是竹纤维的柔软与吸湿。
  这款“挺括好打理、吸湿又低价”的竹纤维T恤,不仅打破了棉对T恤市场的垄断,更成就了一家企业——上海仙贝。彼时的上海仙贝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凭借竹纤维T恤的爆款效应,迅速在T恤领域站稳脚跟,如今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并未止步于T恤,而是将竹纤维混纺技术延伸至内衣、家居服领域,近期更凭借“竹纤维+醋青纤维”混纺的37度恒温保暖内衣引爆市场。
  这两种纤维均来自吉林化纤,前者负责透气清爽,后者主打保暖锁温,二者结合让保暖内衣实现“恒温不闷汗”的突破,产品上市后持续热销,成为混纺技术推动品类创新的又一标杆。
  竹纤维混纺的探索,从未局限于“物理搭配”。吉林化纤各届领导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分子级融合”,试图让竹纤维与腈纶在纤维制作过程中实现分子链层面的结合。这一技术难度极高——既要克服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的固有缺点,又要保留二者的优势特性,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非驴非马”的劣质产品。但在宋德武董事长的引领下,团队攻克多重难关、历经无数次试验,成功研发出集竹纤维吸湿抑菌、腈纶耐磨抗皱于一体的创新纤维,填补了世界范围内该类纤维的空白,也让竹纤维混纺从“工艺创新”迈入“材料革命”的新阶段。
  如今,竹纤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备受质疑的“新生”,而是以“天竹”为品牌核心,敞开胸怀拥抱所有纤维的“合作者”。它与天丝混纺,提升产品韧性;与棉混纺,增强舒适体感;与醋青纤维混纺,突破保暖边界;与腈纶分子融合,创造全新材料。从毛巾、袜子等日常用品,到T恤、保暖内衣的服饰品类,竹纤维混纺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体验,更推动了整个纤维素纤维行业的创新升级。
  这场始于“弥补短板”的混纺探索,最终演变成一场“创造可能”的产业革命。它证明,没有“无用的纤维”,只有未被发掘的搭配;没有“走不通的赛道”,只有缺乏创新的思路。以开放姿态与各类纤维共生共存的竹纤维,为纤维世界带来了更多可选空间。而作为学习印染专业的老师,我更乐于倾听企业的诉求,每次都会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赶往联盟50多家企业帮扶,每当一个项目的成功,都会是我一生的荣耀。如今,我的学生也活跃在联盟,就如运动会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来,冲向未来。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