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天竹路·联盟情|深圳贝利爽实业董事长马浩然:用半生时光,守护一份事业
文章来源: 2025-11-20


  二十年光阴流转,天竹联盟与各成员单位携手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征程。为庆祝天竹联盟成立二十周年,“天竹路 · 联盟情”栏目特别推出。这里,有定格历史的老照片,诉说着成员单位从萌芽到腾飞的奋斗足迹;有真挚动人的文字,记录了成员单位与联盟携手同行的温暖故事。致敬过往辉煌,汇聚前行力量。
  在深圳纺织界,有一位自带“反差感”的人物——深圳贝利爽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马浩然。他生在北方天津市,身上带着黑土地赋予的豪爽与热忱。26岁闯深圳,骨子里浸透着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敏锐与灵活。从改革开放初期揣着勇气南下搞进出口,到一头扎进纺织行业创办企业,再到成为天竹联盟20年风雨无阻的“坚守者”,马浩然的故事,始终与“纺织”“竹纤维”这两个关键词紧紧缠绕,更藏着一代创业者对一份事业的执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无数人怀揣梦想涌向深圳。彼时的马浩然,还是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因头脑灵活、敢闯敢干,被选派到深圳负责进出口业务。初到深圳,这座满是工地、遍地机遇的城市,让他既兴奋又忐忑。“那时候没有固定的模式,全靠摸着石头过河,今天能谈成一笔单子,明天可能就面临新的难题。”马浩然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说最庆幸的是自己没怕过“试错”。正是这份敢闯敢试的劲头,让他在进出口领域摸爬滚打几年后,逐渐摸清了纺织行业的脉络——彼时国内纺织业正处于从“代工”向“自主”转型的初期,而海外市场对优质纺织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既然懂行,不如自己干!”马浩然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创办了深圳贝利爽实业有限公司,主攻内衣生产与出口。从选料、设计到生产、销售,他事事亲力亲为,北方人的实诚让他赢得了第一批海外客户的信任,南方人的细致则让他在产品品质上分毫不让。短短几年,贝利爽的内衣就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马浩然也从“外贸人”彻底变成了“纺织人”。
  如果说创办贝利爽是马浩然在纺织行业的“扎根”,那么2004年与“竹纤维”的相遇,便是他事业的“拔节生长”。那年初夏,马浩然像往常一样浏览行业网站,一则关于“竹纤维”的技术报道突然抓住了他的目光——这种从竹子中提取的纤维,不仅天然环保,还兼具吸湿透气、抑菌的特性,用来做内衣再合适不过。“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就觉得这东西肯定能成!”他立刻托人联系研发机构,驱车千里去考察竹纤维生产基地,甚至自己买了原料回来反复测试。彼时的竹纤维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事物,市场认知度低、生产成本高,身边不少人劝他“别冒风险”,但马浩然认准了“天然、健康”是未来纺织业的趋势:“好东西不怕没人认,就怕没人敢推。”
  2005年,第一届天竹联盟大会在杭州召开,马浩然作为核心发起人之一,全程参与了筹备。他记得当时对新型纤维,处于观望的多,参与者少。宾馆会议室,资料是大家手工装订的,就连参会人员的食宿,都是他和几位发起人分头协调。但就是这样一场“朴素”的会议,聚集了全国二十几家纺织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大家都看到了竹纤维的潜力,却也发愁如何打开市场。会上,马浩然第一个发言:“竹纤维不是‘小众货’,它该走进寻常百姓家。咱们得抱团,既要做产品,更要做文化!”这番话,成了天竹联盟最初的“初心”,也成了马浩然此后20年的行动指南。
  从第一届到第二十届,天竹联盟大会见证了竹纤维产业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而马浩然则是这场“成长”最忠实的参与者、记录者与推动者。20年间,他只缺席过一次会议——那是女儿在国外生子,他不得不远赴海外。即便如此,他每天都会给联盟的同事发消息,问“今天讨论了什么技术突破”“有没有新的企业加入”,甚至在视频连线时,还即兴念了自己写的打油诗:“身在海外心在竹,联盟大会不能无;待到明年相聚时,再与诸君论征途。”其余联盟的所有会议,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哪怕前一天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第二天依旧精神饱满地出现在会场。
  马浩然有个“绝活”——写打油诗。每次天竹联盟大会,他总能根据会议主题、现场氛围,即兴创作一首,既接地气又有感染力。2005年宜宾恳谈会,他看到年轻的技术团队充满干劲,当场写下:“少帅出山赴宜宾,交流恳谈立竹纤;海纳百川胸怀志,扬帆起航砥砺行。”2005年杭州天竹联盟成立大会,站在西子湖畔,他望着满湖波光,灵感迸发:“杭州天竹联盟立,西子湖畔扬帆起;融合产业聚纺企,破土而出节节高,少帅(指而立之年的宋德武董事长)举起天竹旗。”2006年吉林第二届联盟大会,恰逢当地下雪,雾凇满枝,他又提笔:“白雪皑皑雾凇城,竹纤牵手聚精英;文化赋能筑根基,盈然吐绿报春来。”这些打油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透着对竹纤维产业的热爱,成了天竹联盟大会上的“保留节目”。不少参会者说:“每次听马总念诗,就觉得浑身有劲儿,仿佛看到竹纤维的未来就在眼前。”
  除了写打油诗,马浩然还是竹纤维文化的“宣传员”。他总说:“竹纤维不只是一种材料,它背后有中国的竹文化作支撑。要让消费者接受竹纤维,就得先让他们了解竹的精神。”他随身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关于竹子的古诗、名言,张口就能背出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推广竹纤维产品时,他从不说“我们的产品多好”,而是先讲竹子的坚韧、环保,再让客户亲手触摸竹纤维面料,感受它的柔软与透气。2006年,他特意去安吉拜访“竹庄”创始人毛才清——这位同样痴迷竹文化的企业家,两人一见面就“论剑”竹文化,从《诗经》里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现代竹产业的发展,你来我往,谁也不肯“认输”。据说最后毛才清笑着说:“浩然兄,论对竹的痴情,我不如你!”这场“论剑”,后来成了纺织界的一段佳话,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竹纤维与竹文化的结合。
  马浩然推广竹纤维,从不是“只说不做”。在深圳,他先后组织了几十场竹纤维产品推广会,从大型商场的专柜展示,到社区的体验活动,再到线上直播带货,他都亲自参与。有一次,为了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竹纤维内衣的透气性,他在推广会上当场做实验:将竹纤维内衣和普通棉质内衣分别罩在装满热水的杯子上,再盖上玻璃片,几分钟后,竹纤维内衣对应的玻璃片上满是水珠,而棉质内衣的玻璃片上只有少量水汽。“大家看,这就是竹纤维的优势,夏天穿它,再热也不闷汗。”他边说边把内衣递给台下的观众,让大家亲手触摸。2010年天竹联盟大会后,他特意给相熟的记者递了一件黑色圆领竹纤维T恤:“你试试,比丝绸还柔,夏天穿特别凉快。”记者后来回忆,那件T恤他穿了好几年,每次穿上,都能想起马浩然递衣服时的真诚:“他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分享好东西’,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比任何广告都管用。”会上他听到天竹出口好消息,按捺不住激动,赋诗一首:“天然环保织锦情,竹报平安祝福心。古有丝绸连四海,今有天竹通五州。“
  这些年,他为竹纤维产业跑前跑后,既帮小企业对接资源,又帮大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说:“天竹联盟不是‘名利场’,而是‘大家庭’,只有大家都好,竹纤维产业才能好。”有一次,一家山东的小型纺织企业想引进竹纤维生产技术,却苦于没有资金和渠道。马浩然听说后,不仅帮他们联系了吉林化纤的技术团队,还亲自出面协调银行贷款。后来这家企业成了当地竹纤维生产的龙头,老板特意带着特产去深圳感谢他,马浩然却摆摆手:“不用谢我,你把竹纤维产品做好,就是对联盟最大的贡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吉林化纤建厂60周年庆典如期举行,马浩然作为天竹联盟的代表出席。期间,有记者偶然发现,他两鬓的白发比几年前多了不少,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但当聊起竹纤维产业的未来,他的眼睛又亮了起来:“现在竹纤维不仅能做内衣、家纺,还能做医疗用品、汽车内饰,市场越来越大。我们这代人把‘地基’打好了,接下来就看年轻人的了。”
  宋德武董事长常说:“竹纤维的发展在路上,在春天里。”而马浩然,就是那个在“路上”默默耕耘、在“春天里”播撒希望的人。他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不离不弃”;用一首首打油诗、一场场推广会,践行了“为天竹鼓与呼”的承诺。在深圳纺织界,马浩然的名字或许不是最响亮的,但在天竹联盟的每一个人心里,他都是那个最可爱、最可敬的“马前卒”——不图名,不图利,只愿竹纤维这棵“小苗”,能长成参天大树,能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深圳贝利爽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依旧在工业园区里忙碌着,竹纤维内衣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天竹联盟大会也将如期举办,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加入进来。而马浩然,依旧会出现在每一届会议上,依旧会写打油诗,依旧会给大家讲竹子的故事。有人问他:“马总,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干嘛?”他总是笑着说:“我这辈子,就认‘竹纤维’这一件事。只要我还走得动、说得动,就会一直为它鼓与呼。”
  这,就是马浩然——一个为天竹鼓与呼,不离不弃的纺织人;一个用半生时光,守护一份事业的追梦者。他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竹子一般,坚韧、执着,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已经成为深圳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的他,在全球创新科技城市,继续奏响天竹联盟创新曲。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