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江服30年·丹心谱 | 一群人,一条心,做一件事!
文章来源: 2021-11-01


  本刊记者-李亚静

  “多做事,少说话。”这是江西服装学院创始人、原理事长涂润华的行事准则,也是江西服装学院的性格特征。

  学生们求知若渴,教师队伍严谨教学,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理事会把关校务管理。江西服装学院创立未久,就磨合得如严丝合缝的机械设备,上满了发条,高速、高效地运转起来。在这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秉持立德育人初心,誓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件事。

  初秋已至,炎热尚未退却。当清晨的曙光照耀在江西服装学院偌大的校园时,这边,艺术教学楼前,一群群结伴而行、稚气未脱、青春洋溢的学子便迎面走来,等待他们的,是上课、听讲、实践……这只是他们日常在校生活的一抹平凡底色;而另一边,宽敞的操场上,新生们早已整装列阵,响亮的口号、肆意的汗水……军训生活是他们大学的必修课,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在江服,不止有求知若渴的学子,更有立德树人、薪火相传的教师。

  他们有的是曾经带着技术入驻,有的是作为学员入学而后留校任教;有的岁入花甲,有的时年正青春;有的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有的则是新兵强将、正欲大干一场……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之余,他们潜心修学,提升技能,从未停下求知脚步。

  话初心

  传道授业、内核永存

  30年正青春,30载再出发。回忆江服创业史,要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在江服创始人涂润华的带领下,一群有着扎实技艺的手艺人打出了“江西服装学院”的名号,开启了服装培训班之路。

  至今,江西服装学院有一支稳定的核心教学团队,他们大多在这里有10年甚至25年以上教学经历,谈及为何来到江服,又为何长久留在江服,他们谦让了片刻,便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因为和涂润华先生是同事,钦佩他的手艺,更敬重他的人品。”

  “加入时已经30多岁,听说涂润华先生要干服装培训这件事儿,觉得可行,所以就加入了。”

  “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考大学,心中却对大学有着憧憬,后来受张海迪的影响,觉得人生总要拼搏一把!90年代初,恰好知道了江服办培训班的消息,于是就来了。”

  “找一个好工作,不如找一个好‘老板’。”

  “江服就是我的家。”

  “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来到这里是因为:想干一番事业,想学一门手艺,想挣脱命运束缚,想找到人生出路……而留在这里,他们是因为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想做的事业……

  怀揣着不同心事、心情,江服的教师团队在这里拧成一股绳儿,汇成一股劲头——传道授业解惑,为热爱服装的孩子们找出路。

  忆起30年前的时光,老教师们侃侃而谈,1991年第一次开班就招收了十个班的学员,甚至很多人由于名额有限而未能如愿。

  两三年的功夫,江服就已声名在外了。但江服并没有被名气冲昏头脑,涂润华先生强调,江服不会参与恶性竞争,主业依旧是扎扎实实教授手艺。为了切实解决学员们的就业问题,涂润华先生亲自带领江服队伍到深圳、石狮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建立办事处,不仅推荐工作机会,还为遇到困难的学生们解决吃住行等各种难题,力争让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几年时间,江服打通了招生—教学—就业的产教一条龙。教学规模不断提升,为服装行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实用性人才,也因此创造出了“江服现象”。

  管团队

  言传身教、传递真情

  30载时光匆匆走过,30年初心薪火传递。教师团队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何而来?

  历任教师、教务处长、教学督导组组长等职务的汤柏岐诚恳地谈到,在校的近30年时间,学校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这点是最令大家心安的。江服校址几经迁移、扩建,从来没遇到过财务危机?直到后来无意间的聊天中,大家才从涂润华先生云淡风轻的话语中得知,他为了准时发放工资,曾多次靠借钱、抵押筹集到工资款。每每遇到困难时,他从未向大家吐露,都是自己默默承担。

  在一群技术过硬的人群中,技术切磋甚至争论时常出现,尤其服装制版技艺,谁的技术更厉害,并无定论。大家谁也不服谁,有机会就想论上一论,遇到此景,大家就需要找话事人来裁决。

  那时,话事人是涂润华先生,“他每次都是和风细雨地劝和,例如以最和缓的方式讲出自己的技术理念,不偏袒任何一方,既化解争执,又不伤及大家颜面。”任教30年的老教师李淑敏表示,每每及此,争论便停止了,因为在江服,大家技术都过硬,但涂润华的技术有着绝对权威。

  江服教学团队的磨合,不止发生在技术领域,更在生活细微处。

  李淑敏谈到,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时,江服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域,吃饭习惯各不相同,有的人因为吃不惯食堂,经常饿肚子。江服的领导班子知晓后,想了一个法子,沿着一面墙搭了十几间简易厨房,住校老师都得到了照抚,有家庭的单独一间,单身的几个人合用一间,涂润华先生一家也和大家一起做饭。

  “灶台虽然是隔开的,都在棚子里,但是吃饭的桌子是没有隔开的,经常我们炒好一个菜,去做下一个菜时,大家已经坐一起品尝上了。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端个大碗,在一起边吃边聊。你来我往的多了,感情就更笃厚了。”忆起当年一起奋斗的时光,大家心里都暖暖的,已不记得当时的苦。

  技术争端、简易食堂,在江服的这些年,涂润华先生带给教师们的不仅是一抹烟火气、精神气,更以细致入微的关怀完成爱心传递。

  谈育人

  敢想敢干、薪火相传

  江服的教师们接过爱心接力棒,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倾囊相授。

  “有教无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师德。《学记》中曾有言:‘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育者,对学生我们既要共情,还应该学会放下权威,为他们创造安心的、敢于提问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们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到育人,作为最年轻的“老”教师,闵悦表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指导的学生参加大赛并获奖。在江服任教的25年来,她先后担任服装结构设计教研室主任、服装工程学院院长,现任服装设计学院院长。2016年,闵悦指导的学生韦艳梅获得了中国新人奖第一名,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在江服,优秀的学生令人“又爱又恨”,他们敢做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江服授课,是很考验心理素质的。”曾身经百战的李淑敏娓娓道来:2002年春季,江服开了一个特殊班——学员大多是前来深造的技术工人,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技术功底。

  上课时,他们会跟老师叫板。李淑敏回忆道,“有次被我赶上了,我讲一个知识点,他们就问一个问题,讲一个知识点,他们就问一个问题。我很恼火,决定停止授课,专门把时间留出来让大家问问题,并与他们约定,今天把问题都问完,以后再不许捣乱。”

  那结果如何?李老师摊摊手,“当时心里也有点打鼓,但是我用半天时间,收服了他们。那次真是让我记忆深刻。”

  服装工艺是操作性很强的系统课程,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学校给孩子安排的课程很满,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一天待在版房也是甘之如饴。”

  李淑敏回忆起另一次经历,当时班里的一名学生荒废了两三年时光,要毕业的那一年突然醒悟,便向她求助。“老师,你说我还有救吗?我什么都不会怎么就业?”李淑敏看出他是真心醒悟,便指点他:“只要你真心想学,那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呢?”于是课上课后,李淑敏亲自指点,经过一年时间的动手动脑,这位学生在期末考了全班第一名,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技术过硬、专业够强,对学生有耐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当时所有老师们的共识。老教师们感慨道,“涂润华先生将关爱传递给我们,我们又将这份爱传递给学生们。我想,这就是薪火相传吧。” 不抛弃不放弃,敢想敢干,校长、老师、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次接力棒的传递。

  观未来

  在变与不变中寻求答案

  浮华易逝,唯有风格永存,时尚与风格面临着变与不变,关于时尚的教学亦如此。传道授业之心不可变,传道授业之法不可不变。

  江服教学团队的育人信念中和行动中早已贯穿了这样一句话: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果一桶水不再添,也总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江服的优秀教师们都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汤柏岐谈到,“学校领导总能想到我们前面,引进CAD正版软件、购买新的教具、设备,从不吝惜。学校还鼓励我们要与高水准接轨,报考职称、提升技能。”

  为了与时俱进,江服教师大胆引进来和走出去,敢闯敢拼。以闵悦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先后到过美、法、意、英、韩、日等国进行服装设计和教育方面的游历和研修。她坚信,将海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新的视角与思维,这样才会推动新一代设计师的产生。

  除了开阔眼界、革新工艺,江服的老师们还在做一件有助教研工作的大事儿——编写教材,这是江服老师的必修课之一。

  闵悦谈到,“30多岁的时候,为了编写书籍,我几乎累趴下了!每天晚上两三点睡觉是常态,腰痛得都无法坐着工作,就把枕头垫在腿下跪着写。眼睛也是整日盯着电脑,家里的眼药水都是成盒买。”正是如闵悦一样的教师团队的这股“搏”劲,让他们在制版技术领域如鱼得水,在讲台上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

  30年风雨兼程,30年砥砺前行。江服的30年,不仅培养出无数知名设计师、企业管理人才,擦亮了江服人才培养摇篮的金字招牌,锻造出一批技术硬、实力强、负责任的教研队伍,刷新了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知;更站在新的起点,试点“大师班”,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在一众设计艺术类院校中,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江服样本”。

  30而立正青春。

  而今,江服再立潮头,将继续乘风破浪!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