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大美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孙淮滨调研非遗文创企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7-20


  转自:中国纺联非遗办

  2020年7月15日下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非遗办负责人陆茵一行莅临融今文化考察调研。融今文化创始人、CEO殷丽莉及相关负责人一同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孙淮滨一行参观了融今文化旗下非遗文创美学空间融懿国风馆。创始人殷丽莉详细介绍了馆藏的“大师手作”、“纺织非遗”、“非遗首饰”、“国潮文创”“生活美学”和“茶香雅韵”六大系列产品,以及研发的旨在推动非遗传承传播的系列手工艺课程,涉及景泰蓝、花丝镶嵌、大漆、陶瓷、京绣、苏绣、中式服饰制作、盘扣、绳结、香包等几十项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重点介绍了融今文化纺织非遗类产品的研发现状和相关规划,并介绍了融懿国风馆通过“国潮购物+非遗展演+手工体验+展览鉴赏”的多维模式促进非遗市场化发展、生活化融入、社会化普及的经验和做法。

  孙淮滨一行还观看了馆内刚刚开幕的“墨韵丝语·融懿国风”曹文忠·梁雪芳国画刺绣艺术双人展,对“非遗+”的跨界赋能等多元化方式推动纺织非遗融入生活,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做法和路径表示肯定和赞许。

  参观结束后,孙淮滨一行与融今文化核心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并就纺织非遗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场转化、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需要的产品等调研主题进行了讨论。

  纺织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石,能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更是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区域特色,纺织非遗在国家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孙淮滨详细询问了融今文化目前在纺织非遗领域涉及的产业开发、市场转化以及参与的公益项目。

  殷丽莉详细介绍了主营业务板块,并重点汇报了在纺织非遗推广传播和产业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一方面,通过专业的团队优势,加大纺织非遗产品的设计提升和工艺优化,把刺绣、扎染、织锦等传统技艺与时代审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高定服饰、手包、披肩、茶席、围巾、丝巾、折扇等产品为载体,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并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女性就业;

  另一方面将刺绣、扎染、纺织、中式服饰制作等技艺原创开发成系列手工艺课程,让标准化的课程在线上线下进行传播,有的课程还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向几十个一带一路国家及其留学生进行传播,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互鉴。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纺织非遗传承的产业链闭环,有效促进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设计师、媒体的合作,同时利用资源优势链接非遗的精准消费人群,并将非遗IP的提取运营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推进非遗的数字化和跨界赋能,促进纺织非遗真正融入新时代。孙淮滨对产品设计提升、市场转化、教育培训、推广传播及精准客群链接等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在纺织非遗及文创开发领域中遇到的困难表示了深切关心,并开拓性提出了适于公司纺织非遗板块更好发展的意见建议。

  孙淮滨表示,从纺织行业来看,我们打造纺织强国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而纺织非遗的事业也随之步入新时代,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文化软实力支撑。纺织非遗事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已开始形成,并逐步形成了传承链条和推广体系。随着文化自信意识增强和非遗产品的审美及功能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传统工艺的消费品将会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源泉,文化消费将会与日俱增。

  但行业也还面临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推动纺织非遗事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更好地推动其市场性转化,就需要更多像融今文化一样的企业投入进来,坚定发展纺织非遗事业的信心,找到科学合理的路径,形成纺织非遗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殷丽莉说,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继续以“让大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使命,立足于非遗的研究与传播、非遗的应用与发展和非遗的咨询与服务三个板块。秉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打造纺织非遗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非遗的造物者、赋能者和链接者,为非遗导入设计研发、宣传策划和市场渠道等产业资源,帮助传承人、手艺人改进设计、改良工艺、提升品质,打造适应当代消费者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适应市场多层次需求的非遗及相关文创产品,同时推动非遗的IP提炼、塑造、授权和转化,并不断推进非遗与教育、旅游、科技、地产等相关产业合作,实现非遗+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业态。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