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纺织高训班学员走进海安集群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8-21


  本刊记者-徐长杰

  8月11~12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等共同主办的2018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第六次课程在江苏海安开讲。

  高训班走进纺织产业集群——海安

  两天时间里,50多名纺织高训班学员走进有着 “中国纺织之乡” “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教育之乡”“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 等众多荣誉称号的海安,在聆听院士专家与资深教授的专业授课后,学员们还深入一线车间,了解当地产业的发展情况,探讨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1日上午,学员们首先来到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发公司与海安市领导为纺织高训班一行的到来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海安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蔡祝平,海安市税务局副局长米海雷,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唐文君,海安市化纤业总商会会长杨国忠、海安市锦纶业商会会长邓锦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海安市国土局陆拥华、市农委谢根生,海安市化纤业总商会秘书长顾延铁,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李学发教授等出席了欢迎仪式。仪式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主持。

  蔡祝平首先发表致辞并向学员们介绍了海安集群的情况。海安化纤、纺织、丝绸产业实力雄厚,201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纺织化纤丝绸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形成集纺、织、染、后整理、服装生产加工、纺织机械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色织布、锦纶长丝、锦纶短纤、蚕茧产量、真丝机织面料年产量江苏第一。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化纤丝绸企业936家,年生产锦纶6切片40万吨,锦纶6丝产量45.47万吨,棉纱88.8万锭,棉布织机6659台,纱12.74吨,布4.38亿米;全年实现开票销售440.12亿元,出口交货值34.07亿元,从业人员3.18万;纺织化纤业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比重为33.09%,纺织、化纤、丝绸业已发展成为海安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势产业。

  锦纶新材料产业是海安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围绕打造“千亿级锦纶产业基地”目标,海安建成高新区锦纶新材料产业园、开发区常安纺织园、墩头镇化纤产业园等三大锦纶产业集聚区,拥有锦纶新材料企业200多家。“十三五”期间,海安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点实施组织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高端色织产业基地”“新型纺纱和制品开发基地”“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建设为核心,以色织服装、针织服装、丝绸服饰和产业用制成品这四类终端产品的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色织、新型纺纱及制品、丝绸、锦纶和产业用纺织品五大重点产业链,构建海安纺织化纤产业体系,使海安纺织化纤产业链更加完善,成为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纺织化纤强市。

  专家授课,提升学员理论高度

  两天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与法国国立高等纺织工程师学院教授曾宪奕,分别从科技进步与纺织工业、纺织产业供应链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角度为学员们讲授了课程。

  俞建勇从纺织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纤维材料科技创新发展、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发展、纺织产品应用科技创新以及纺织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等五个方面介绍了科技进步对纺织工业的促进及影响。

  纺织产业有着时代性特征,十八世纪蒸汽技术的盛行让纺织工业进入了机器时代,而二十世纪中期后,纺织工业则步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俞建勇指出,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纺织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纺织科技创新与新兴科技的交叉融合,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比如日本在碳纤维、对位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高性能纤维以及PBO、聚芳酯、超高强维纶等重要品种方面获得重要发展;美国研究出轻质、超强、防火、电子传感纤维,从而开发出具新颖性的纤维和织物。

  俞建勇认为,今后纺织产业科技创新主题将围绕多元、高效、绿色、超限、智能、融合、服务等几个方面展开。同时,他还谈到了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趋势及发展战略重点,并从纺织纤维材料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质化、循环再生化、纳米尺度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他以案例形式向学员们介绍了科技进步在纺织行业方面的应用情况,为企业今后开发创新型科技产品指明了方向。

  曾宪奕在讲授“纺织产业供应链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时,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特点:规模庞大,高速性、实时性,超级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确定性。他表示,过去是少量公司在生成数据,其他人在消费数据,而当下,则是我们都在生成数据,同时也在消费数据。为什么要使用大数据?他给出了这几种需求所在:网上商务、企业竞争需求、个性化服务、市场细分化的需求,从数据出发进行决策支持的需求。同时,他还以案例形式,向学员们介绍了纺织行业在生产、管理以及设计等诸多领域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和智能纺织品的融合。

  最后,曾宪奕还谈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建立新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掌控供应链下从生产到品牌乃至市场的一切活动;对数据的控制和挖掘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供应链和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益重整;大量的、各种级别的围绕着服务的工作机会;行业的业务扩张和行业界限的模糊化。

  进一线车间,让理论联系实践

  期间,学员们还相继探访了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文凤化纤集团有限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安启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海安纺织、化纤、丝绸的代表企业,他们的成功经验令学员们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江苏联发是一家以色织布为主,拥有从棉花到制衣、品牌营销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纺织企业,同时也是全球高档色织面料、高档品牌衬衫的专业制造商。现拥有年产纱线20000吨、色织布15000万米、印染7200万米、印花7000万米、衬衫800万件的生产能力。

  联发纺织建有独立研究大楼,拥有一个培训机构、三个工作站、四个展示馆、四个中试车间和五个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是南通市首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生态染整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类研发、检测仪器设备658台套。公司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学科领域广泛的人才队伍,其中技术中心401人,研发人员投入强度12.1%。同时,联发还确定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格局,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进行协同创新,开展色织领域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转化。学员一行参观了江苏联发产品展示厅及创意中心,并对联发的企业发展及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及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随后,学员们又走访了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鑫缘拥有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丝绸文化创意、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完整的产业链,是目前丝绸行业唯一组建7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公司,并建立了以品牌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专业从事茧丝绸技术研发与推广。

  在鑫缘副总经理陈忠利的带领下,学员们集体参观了鑫缘茧丝绸文化展厅、家居服饰展厅、中丝鑫源蚕桑产业循环利用展厅。应该说,鑫缘在业内的成绩有目共睹,其在蚕茧收烘和蚕丝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多功能生态丝织物技术研发、高档生态丝绸文化艺术新产品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让学员们纷纷称赞。特别是其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鑫缘带领行业挖掘副产物开发潜力,积极构建区域茧丝绸产业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实施桑蚕茧资源开发有机茶、蚕蛹油、食品、日化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工程,努力提高蚕桑资源利用效率。

  在江苏文凤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走访交流的过程中,纺织高训班一行首先参观了文凤集团总部展厅。江苏文凤是一家专业研究和生产锦纶功能性、差别化新材料的集团企业,近年来,公司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省级特种尼龙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凉爽、阻燃、抗辐射、抗菌、扁平、石墨烯、远红外、毛羽纱等26个功能性、差别化的高新技术产品。

  江苏文凤技术副总经理龚剑兵介绍了集团的发展历程、现状、未来发展规划、新型功能性纤维的研发及产品等内容,并带领纺织高训班一行参观了文凤生产车间,了解生产一线设备性能、生产情况、生产工艺流程等。江苏文凤总工程师张晓东、副总经理徐友喜陪同纺织高训班学员重点参观了文凤集团年产锦纶功能性微细旦长丝2.5万吨的新车间。据了解,此项目是文凤集团2017年开始新建的2万平米纺丝楼,12条96个位的高速纺生产线,引进日本TMT公司高速FDY卷绕头和北京三联虹普先进多功能纺丝机。项目总投资2.1亿元,目前一期工程61个位已经准备到位,将于近几天调试试车,9月份完成达产。全部工程将于2019年完成。

  在海安启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峰、副总经理熊友根带领学员们参观了整个生产车间及企业展厅,在他们细致的讲解下,学员们对其自主开发的烂花绒面料,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据介绍,启弘是一家专注于针织经编绒类面料研发和生产的公司,产业体系涉及织造、染整、印花、烂花、特殊后整理,产品广泛应用于沙发、服装服饰、家纺家饰等领域。

  在沙发面料方面,启弘自主开发的烂花绒面料,开拓了在沙发领域应用的先河,拥有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家纺面料方面,其高密超柔家纺面料以独特的手感、高贵华丽的色质,开启了纺织科技创新带来的高品味体验;服装面料方面,超仿真系列面料、弹力面料、丝绒面料在体现时尚、舒适、休闲的消费体验上,成为传统棉、麻、毛、皮类面料的替代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启弘以智能化装备打造了全产业链现代化高效工厂,以立体化节能减排设施构建环境友好绿色工厂,以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布局智能化工厂,均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影响,带来了深远的启发。

  为期两天的海安集群参观学习让学员们受益匪浅,他们纷纷表示:院士专家精彩讲座洞悉纺织前沿,标杆企业参观学习开拓纺织视野。海安当地纺织企业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当地政府对纺织产业的全力支持更令人赞许。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