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第四站走进湖北嘉麟杰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2-19


  本刊记者-郭春花

  在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无论是花园式的厂区,还是井然有序的织造、整理、染整车间,都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而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世滨的一句“整个厂区仅有2名清洁工人”,更是让参观者大吃一惊。湖北嘉麟杰从成立起就树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为转移企业和新建企业树立了典范,因此也成为“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第四站走进的行业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12月12日,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的2016年全国纺织行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工作会议在湖北嘉鱼县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孙淮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秘书长周桂玲,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主任科员张令普,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副会长廖梦虎,湖北省咸宁市副市长周勇,嘉鱼县委书记余珂、县长胡春雷,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世滨,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震,以及来自各相关机构的领导专家,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代表、纺织企业代表、国家纺织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联盟代表和各大媒体记者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纺联产业部副主任程主持。

  2016年全国纺织行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工作会议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走进湖北嘉麟杰,二是2016年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工作会议。

  标杆企业为行业树立典范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从企业层面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可为纺织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为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启动“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并共同研制了“培养和创建纺织行业生态文明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个模块近60项指标,作为评价纺织企业生态文明创建的尺度和评分依据,并以此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活动的企业提高政策、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指导。

  孙淮滨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将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风险、教育培训、社会责任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到企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同时,通过积累经验,使该体系逐步形成符合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机制。

  截至目前,“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已走过四站,推选出的示范企业各有特色,可以说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树立了标杆。

  第一站是广东互太,从2002年至今,该企业研发和实施的节能环保项目有几十项之多,光在环保节能上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6000万美元。这些投入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不仅减少了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优化了产品品质,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客户订单和良好的声誉。

  第二站是杭州万事利集团,该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构建了丝绸面料整个生命周期“供应链生态要求——绿色生态印染——产品循环利用”三个阶段的生态设计方案,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品牌宣传,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努力打造中国丝绸第一品牌。

  第三站是鲁泰集团,该企业从成立至今开发了600多项新技术,其中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站是湖北嘉麟杰,该企业建设起点高,从建厂开始就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信息化等因素,拥有世界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以及完备的ERP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工艺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据胡震介绍,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湖北嘉麟杰的重要发展理念,企业依托先进的工艺设备,采取小浴比、超低浴比等先进技术,改良高档织物面料的染整工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染整工序清洁生产,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劳动强度,不仅填补了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印染清洁生产的空白,而且为纺织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制造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途径。但从总体上来看,高勇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严重、雾霾频发,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

  从纺织行业来讲,水资源方面用水总量大,用水效率偏低,且废水总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大。高勇提出,未来行业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强紧迫感和压力感,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入心入脑,付诸实践。

  高勇表示,“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要根据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在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意识的同时,加快实施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一是推进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培育行业领跑者;二是以污染物源头消减为目标,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等特征污染物源头减排作为重点,对重点产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三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再生纤维产品;四是加大绿色设计开发投入力度,打造具有绿色内涵的品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五是棉纺、化纤、印染等重点行业要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六是打造绿色供应链,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真正肩负起纺织产业链上生产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

  高勇提出,当前,纺织行业发展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开启新的征程,这是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种新的历史担当。

  孙淮滨也认为,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更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五年。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孙淮滨希望通过绿色工厂创建和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在行业内加强宣传和影响,进一步提高行业绿色发展意识,加快实施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希望纺织行业能够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绿色制造的示范行业。

  共建纺织绿色园区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湖北省嘉鱼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宣布共建纺织行业绿色园区。

  嘉鱼是咸宁市纺织重点基地,目前全县纺织行业企业58家,其中规模企业达34家,已初步形成以嘉麟杰、洁丽雅、汉麻科技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胡春雷介绍,嘉鱼纺织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环境区位优势。嘉鱼县距武汉不足10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纵贯全境109.6公里,下一步将加快长江大桥、武深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等“一大桥两高速”及五大港区的建设服务力度,届时嘉鱼将全面进入“通江达海”时代;二是发展空间将进一步优化。嘉鱼县经济开发区面积将拓展到50平方公里,积极建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园区;三是政务服务更加优化改进,积极实行简政放权,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四是产业扶持力度将加大,研究设立产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纺织产业加快绿色发展;五是提供人才服务保障,嘉鱼毗邻武汉,坐拥全国大型教育培训资源。

  胡春雷指出,未来,嘉鱼将抓住中纺联与嘉鱼经济开发区共建嘉鱼纺织绿色园区的重大机遇,依托嘉麟杰、洁丽雅、汉麻科技等一批绿色纺织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等三大工程,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嘉鱼打造成为中国中部绿色生态纺织产业强县。

  此外,会议还对2016年度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表彰了8家 “2016年度国家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以及5家“2016年度国家纺织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并对示范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点评。程对全年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了汇报,示范企业代表分享了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经验。


  链接

  湖北嘉麟杰生态文明建设亮点一览

  从建立之初,就树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最高端的技术、最优良的工艺和最完备的ERP管理系统。

  自建厂以来,湖北嘉麟杰始终把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组建了以硕士生、本科生为主近60人阵容强大的研发团队,并与武汉纺织大学、武汉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和产学研发基地,为高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依托先进的工艺设备,采取小浴比、超低浴比等先进技术,改良高档织物面料的染整工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染整工序清洁生产,极大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劳动强度。

  通过自主研发和自主设计,建立了ERP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消除了人为误差,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