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内蒙羊绒发力供给侧,未来要做好这三件事!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6-02


  本刊记者-沈静 张营丽

  5月28-29日,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羊绒分会会长倪静一行赴内蒙古地区调研。调研期间,羊绒分会轮值主席、维信(内蒙古)羊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续宽主持召开了内蒙地区羊绒企业交流会。

  参加会议的有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丰、赤峰东荣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旭东、内蒙古米真绒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臻、新疆天羚绒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安民、宁波康赛妮毛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监陈建华、河北宏业羊绒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子宏、河北宇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江涛等内蒙古地区骨干企业及其他地区受邀企业负责人共2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主要通报了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羊绒分会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各企业对羊绒收购价格、建立山羊绒优质优价体制等方面,各抒己见,交流探讨行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对如何促进羊绒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在羊绒原料收购方面,一是新疆地区因受去年新疆绒贩子收益较好的影响,今年地区绒贩子对绒价的期望值比较高。加之新疆有名的贩绒市场——米泉市场因拆迁的原因,当地人购买了大量原绒,导致每吨价格突破60万元,目前新疆地区大型的羊绒厂对此形势持观望态度。

  二是随着微信群在羊绒贩子的广泛使用,各地羊绒贩子的信息沟通顺畅,导致成交价格的透明度相应提高,羊绒价格居高不下。每年5月中下旬正是内蒙古东部羊绒成交时期,因受山西、陕西羊绒成交价格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原绒价格相应提高,但羊绒制成率相对较低。

  三是近年清河羊绒企业出口数量的增加,其企业收绒的价格在行业中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国内大型羊绒企业都在观望清河收绒价格。

  四是国内企业倾向于低成本的原料,比如市场上皮退绒因价格低于常规羊绒价格,深受中小型加工企业欢迎。而对于部分地区所产的14微米左右的细绒,因价格高、产量低,市场需求量比较少。此外对于原绒的通货来说,大家希望收购价格能与2015年收购价格基本持平为宜,这样对羊绒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当前市场趋势分析方面,一是在国内羊绒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行业背景下,国内外的羊绒服装大品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目前,除生产羊绒服装外,开发出羊绒家纺、挂毯艺术品,尤其是采用羊绒毡子面料制作的服装更能提高羊绒的价值。

  二是目前由细羊毛混纺出的纱线因价格低、质感好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有的企业目前增加的订单以毛绒混纺产品为主,这是顺应国际服装品牌客户的需要,此品种原料为100公支羊毛加入适当的羊绒原料混纺制造出来的毛衫,不管是手感,还是质地都不亚于羊绒,加之其价格比羊绒低,深受市场的欢迎。

  三是随着羊绒暴利时代的结束,我国羊绒企业的产业分工细化越来越明显,利润空间差异越来越大,导致以分梳为主的企业,面临着原料不断涨价、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尴尬局面。

  在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方面,一是目前市场上出现许多低质量、低价格、标识为5%的羊绒产品;二是因国内部分地区的羊绒收购价格上涨,前一段时间迫使部分收绒企业到欧洲去采购;三是大批量再生羊绒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养殖户的利益产生冲击。

  在对行业发展的建议方面,一是随着我国行业研发水平的提高,羊绒产品的特性易被其他原料所替代,羊绒的需求量在萎缩,羊绒企业可以参考鄂尔多斯转型的成功案例,实现一年四季服装无淡季的经销模式,增加产品类别,以此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随着羊绒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要在原绒选、洗、分梳的工艺上多下功夫,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三是要借鉴国外的养殖机构的模式,促进我国羊绒产业良性循环。

  郝续宽作为羊绒分会和全国绒毛产业信用共建联盟轮值主席,他表示自身责任重大,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羊绒行业的龙头企业要背靠背的强强联合,抱团取暖,增强凝聚力,渡过难关;二是羊绒规模企业要带头维护行业自律,保护羊绒产品的质量;三是要制定有关标准,促进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倪静总结说,这次交流会很成功,沟通了情况,分享了资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目前正是羊绒原绒收购的关键时期,来自各地区的龙头企业对羊绒行业当前市场形势进行了交流和分析,这对于引导当前羊绒行业发展甚至对顺利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羊绒企业能够搭乘行业发展的时代快车,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趋势,生产产销匹配的产品,以推动渠道创新为支撑,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共享羊绒的潜在商机。另外,感谢大家为行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协会下一步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也对促进我国羊绒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后,倪静深入赤峰东荣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进行调研,并围绕企业在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