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韩国棉纺织发展 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5-27


  中国棉纺行业协会/供稿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互动频繁。  

  近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大韩纺织协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韩棉纺织合作会议在韩国首尔成功举办。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带队出席会议并致辞。 

  近些年来,韩国棉纺织行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联系逐渐增多,尤其是这几年来双方棉纺织行业协会携同相关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互访活动。他们认为,中国有丰富的棉花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棉花的任何波动将影响其企业的盈亏。而韩国则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与投资经验,两国之间互相交流信息,有助于双方的了解和进步。  

  在此次会议期间,通过对韩国现代化纺纱厂、纺织品检验中心和染厂的参观,发现有五点启示。 

启示一:现代化设备有效提升企业实力    

  韩国纺织行业不断以创新的思路进行产业调整,生产出高质量的差异化产品,使棉纺织业不仅在韩国坚守并参与向外发展的竞争,同时也使其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韩国纺织业,尤其是棉纺织业遇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挑战。但是他们不断以创新的思路进行产业调整,生产出高质量的差异化产品,使棉纺织业不仅在韩国坚守并参与向外发展的竞争,同时也使其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前在世界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下,韩国纺纱企业不断更新、淘汰老旧设备,规模和产量方面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近六年来,韩国棉纺织装备基本在120万锭左右。2009年时大约为114万锭,2010年在世界各地棉纺织企业形势向好的背景下,韩国也开始增加了投资,纺纱设备随之增长,在2012年底棉纺锭达到130多万锭。2014年,由于经济不景气,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关闭,纺纱锭下降到目前的大约122万锭。为此,韩国的纱线产量也随之下降。 

  韩国棉纺织业的装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虽然平均水平比中国稍高一些,但是高水平装备的绝对数量要比中国少很多,毕竟韩国只有100多万锭的产能。但是韩国的万锭用工平均则为30人,水平可见一斑。韩国的纺纱装备有环锭纺、OE纺和涡流纺,但环锭纺仍然是主流,占到了90%。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韩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在此次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参观了韩国一家现代化棉纺织厂。值得一提的是,为参观该企业,参会代表往返行程700多公里。

  该企业有96年的历史,目前的掌门人已是第三代传人,代表团参观的这个工厂也有30年。在现场可以看到,老式的厂房与新的装备反差很大,现代化的装备使大家忽略了原厂房建筑。该厂规模5.8万锭,主要生产纯棉精梳纱,实行三班倒,全厂185人,每年大约使用1.7万吨棉花,生产棉纱1.5万吨,产品在16~40支之间,平均28支。 

  据该厂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韩国的最低工资涨幅开始上升,电费也逐年上涨,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员工的月工资大约在250万韩币。但是员工的就业情况与中国目前的状况一样,年轻人不愿意干纺织,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只有外来的劳务工人的年龄比较低。生产的产品70%用于出口,其中20%出口到中国。韩国棉纺织主要的原料从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采购,让与会代表羡慕的不是其现代化的装备,而是能自由采购国际上的棉花。 

  该企业生产设备的高速、高效和高自动化也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清钢联、精梳、粗细联、细络联工序间都是空中轨道运输,络筒后的筒纱到装箱也是自动完成打包。我们在车间里看到的员工是从事运输和在各工序进行抽检,这里的工人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挡车工,他们既是运输工也是质量检查员。据了解,该企业多年前已经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建有8万锭的纺织厂。

  目前该工厂共有3条线,85%为立达设备,细纱机是1200锭/台的立达长车,集体落纱,每台细纱机对应一台村田32头的自动络筒机。精梳机运转速度基本都接近500钳次;细纱机运转速度较高,平均都在20000转/分以上,全部装有监测系统,千锭时断头0.3根以下,自动络筒有抽检系统,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们看到从自动络筒机下线的筒子纱,通过自动运输线完成了装袋、称重、装箱并码放,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棉纺织企业在用工紧张的今天,尽快实现自动打包已经迫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韩国大一些的纺纱企业均配有染厂。距离首尔不远的半月产业园区,大大小小的染厂有100余个,主要是以染纯棉纱为主,也有一些印染。而大邱地区则是以染混纺纱和化纤纱为主,但是超过50%的纱线是来自进口。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拥有大量的绞纱染色。由于用工短缺,部分企业使用15%左右的外来劳工,本地员工的平均年龄基本超过40岁,但很稳定。 

启示二:进出口方式发生变化    

  尽管韩国向中国出口纺织品减少,但向东南亚地区出口的服装数量持续增加,因此韩国纺织的总出口还是保持持平。从进口看,韩国进口的纤维和纱线减少,而外包的服装加工又从东南亚地区进口,所以进口同比呈现出增加趋势。值得中国关注的是,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韩国进出口最大的国家。 

  2000年,韩国纺织服装业是韩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占国民总产值的8%,从事纺织业的人数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9%。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韩国纺织品出口值为153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4.4%。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韩国纺织的出口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纺织品进出口方面,韩国的棉纱、棉型织物及棉制针织品,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据韩国贸易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的针棉制品出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5.6%。其中对中国的出口为1.9亿美元,同比减少15.5%;韩国针棉制品有较大的竞争力,进口很少,仅为0.1亿美元,同比减少0.85%。

启示三:建立灵活的节能减排配额交易机制    

  政府为525户大型企业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同时建立了配额交易机制,凡是超出配额排放的,必须在交易市场上买指标。 

  通过将韩国与中国棉纺织业工资成本对比,我们发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之处,高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活力。自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2008~2010年,最低工资涨幅逐年下降。但是从2011年起最低工资开始上涨,从每小时3.9美元上涨到2015年的5美元,实际上纺织企业工人的工资比最低工资翻一番以上,即每月工资2000多美元。电费从0.07美元/度上涨到0.09美元/度,这给棉纺织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政府通过相关措施,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在推进低碳绿色增长上有值得借鉴之处。 

  据了解,韩国的大企业排放量占到全国总排放的70%以上,因此,政府为525户大型企业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同时建立了配额交易机制,凡是超出配额排放的,必须在交易市场上买指标。如此一来,韩国纺织企业,尤其是涉染企业因购买排放权的费用增加,制造成本也相应上升不少。 

启示四:以品牌拉动消费需求    

  PARKHONG GEUN(朴红根)的质量、价格、设计以及品牌将韩国的消费观发挥到了极致。    

  韩国纺织品的消费正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家用纺织品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设计师PARKHONG GEUN(朴红根)在接受西洋文化的教育后,在韩国成立了PARKHONG GEUN(朴红根)品牌,其作品在韩国掀起了热潮。从此,床品成为了室内装饰品,该品牌也是最先使用设计师名字的床品品牌。今日的PARKHONG GEUN(朴红根)成为“婚嫁、礼品的名品”的代表。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参会代表在参会期间,亲眼目睹了PARKHONG GEUN(朴红根)纯棉四件套的床上用品的电视促销购物,40分钟内就销售掉8700套床品,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让人不能不佩服其别出心裁的推销手段。PARKHONG GEUN(朴红根)的质量、价格、设计以及品牌将韩国的消费观发挥到了极致。     

  韩国的服装消费也非常广泛,首尔的东大门市场,每年迎来百万计的游客,其中许多来自中国。中国到韩国的游客每年已经达到600多万人,据介绍,到2018年来韩国旅游的中国客人将达到1000万,这将占韩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上升趋势猛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着韩国的消费。

启示五: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韩国棉纺织企业已经基本上摆脱困境。特别是随着越南内需增加及加入TPP,韩国棉纺织将加大对外投资。预计到2015年12月韩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5.6万锭,海外投资占比也将从目前的21%增加至32%。      

  除了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外,韩国的棉纺织行业发展形势也将有所好转。据韩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韩国棉纺织企业已经基本上摆脱困境,特别是随着越南内需增加及加入TPP,韩国棉纺织将加大对外投资。截至2014年12月,韩国纺织对外投资规模已达到33.4万锭,预计2015年12月将达到55.6万锭,海外投资占比也将从目前的21%增加至32%,其中对越南的投资,预计到2015年底将达到40万锭,为韩国本土的三分之一。此外,韩国将加快对老旧设备的淘汰,并停止在本土增加新设备。 

  韩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认为,中国的棉花政策会对国际棉花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中国1100万吨的储备棉放在韩国的话,30年也用不完。中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和中国棉花进口配额的数量都是韩国企业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中国的棉花政策,对其企业今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