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机遇大于挑战 到埃塞俄比亚去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5-21


本刊记者—郝杰
    受制于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高质量原料短缺、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因素影响,国内不少纺织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走出去到国外建厂,跨国配置资源。走出去,去哪里?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非洲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就于近年来逐渐进入纺织企业的视野。

  

  日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带队的中国纺织工业代表团远赴埃塞俄比亚进行产业投资调研,旨在为中国纺织企业走进非洲探路。

  

享受高规格接待

  埃塞航空的班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代表团成员之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际贸易办公室高级项目经理刘耀中发现航班爆满,而且多数是中国人,有务工的、经商的,还有考察的。目前每周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往返埃塞的航班有几十个。据说两国往来人员逐年增多,不久,成都、重庆也将开辟埃塞航线。

  让代表团惊喜的是,13个小时的飞行后,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副部长Ato先生亲自到亚的斯亚贝巴机场迎接了中国客人。

  考察期间,代表团两进总理府,与埃塞俄比亚总理顾问,工业部、农业部、投资局、纺织协会等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多次交流。从政府要员的会见,再到外交部副部长为代表团举办的欢送晚宴,高规格的接待贯穿始终。

  作为非洲大陆唯一未被正式殖民过的国家,埃塞人对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印象。代表团每到一处,当地人得知客人来自中国时都很兴奋。当然这主要源于近年来当地的变化,从号称埃塞长安街BOLE大街被中国企业拓宽,到新修建的大型医院,以及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电厂、铁路、工厂,这些变化的共同之处是——“Made in China”

  据代表团了解,20多年来,埃塞政局总体稳定,政府注重经济建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内推行经济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并不断地加大对各个领域的投入力度,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外资环境相对宽松,基建条件不断改善。让中国人感到亲切的是,埃塞走的是一条中国式道路。不少政府官员都曾到中国学习,他们更加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

  埃塞仿效中国实施国家发展规划,他们于2010年开始实施新五年增长与转型计划GTP),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工业。

  据埃塞政府统计,其国内GDP曾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2013年也达到8.5%7.0%的增长率,人均GDP2012年为513美元,与中国19931994年水平相当。

  

告倒海关官员

  埃塞法律健全,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埃塞已经成为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组织ACP)成员国,享受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和欧盟武器除外的全面优惠安排等关于非洲产品免关税、免配额的政策,并承诺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自贸区COMESA FTA),对周边及美欧国家出口具有一定的便利。早在多年前,中国就与埃塞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除了法律健全外,埃塞也被称为非洲最为廉洁的国家。龚芬妮女士曾留学美国,并在美国、日本等地经商,因为看好埃塞的投资机会,现在亚的斯亚贝巴专门从事投资咨询工作。她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朋友黄先生曾在国内开服装厂,产品销往欧洲。几年前,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做出口产品类的工厂迟早要转移到用工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迟搬不如早搬,他在埃塞投资了一家专门制作出口服装的加工厂,专做女童装,所有的花边、拉链、扣子之类的配件都要从中国进口。每次集装箱拉到工厂,埃塞海关检查人员都会把那些小配件一古脑儿地倒出来,检查是否夹带其他物品。有的检查人员甚至野蛮掏箱,把几种不同种类的配件混在一起,工厂还需要花几倍的时间再把那些小玩意分开,实际上这样的官员是为了索要钱财。

  有一次,工厂加班加点赶一批外贸货,又是那个检查人员野蛮掏箱,黄先生好言相劝未果,于是当天连夜就写出了一封长长的投诉信,第二天就呈送给海关关长。不但告了那个官员,而且直言不讳地揭开关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工厂生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长时间,那个海关官员就被开除了,原因是多次从工厂受贿。黄先生的工厂还由于良好的信誉,授予进口货物免开箱检验特批。

  

全力打造纺织服装支柱产业

  埃塞没有时装,只有民族服装。当地的制衣厂除了一家生产男士西服衬衫外,其余的只能制作工作服和学生装,或者是生产出口订单服装。据官方统计,目前,埃塞有60家服装厂和15家纺织厂。

  据刘耀中介绍,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工业制成品都依赖进口。当地街上像样的服装店较为罕见。街头市场中不少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服装,在这里能卖到3~4倍的价格,而那些有钱人则选择去欧洲购物。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近年来埃塞政府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更是把纺织服装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业行业,制订了一系列振兴计划来扩大出口、完善产业链,使该国的纺织服装业得到快速发展。埃塞甚至有意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服装的下一个来源国。

  埃塞纺织工业发展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埃塞纺织品服装在2013~2014财年(始于201378日)前三季度的出口额为8400万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80万美元。在过去的6年,埃塞纺织行业出口平均每年增长51%。另据WTO统计显示,埃塞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6100万美元,进口为4.8亿美元。

  埃塞纺织工业协会表示,在实施新五年增长与转型计划GTP)阶段,规划兴建8家工业园区来推动埃塞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另据了解,埃塞盛产中短绒棉,但目前开发力度不够,年产皮棉不到10万吨,远远没有发挥其资源禀赋。埃塞政府也对中国纺织代表团表示,非常愿意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和投资条件,鼓励中国纺织企业帮助埃塞开发其高达300万公顷的棉花适宜种植区域。

  

人力成本是最大优势

  行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让刘耀中印象最深的是到处都是闲逛的埃塞人,他们大多没有工作,显得很悠闲。据他介绍,从走访企业和工业园的实际情况看,当地招工非常容易。

  埃塞政府的数据也显示,埃塞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在9000多万人口中,30岁以下的占70%以上,因此人口结构相当年轻。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施行中小学义务教育,还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数所大学还开设了纺织专业,良好的教育程度在非洲国家中并不多见。

  据统计,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只有300元人民币左右,熟练技术人员约为500元、高级管理人员约为600—2500元、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人员约为600元,劳动力成本只有国际平均水平的20%

  除了人力成本低廉外,水电资源也是埃塞的一大优势。埃塞水资源丰富,著名的尼罗河流经埃塞本土,由于国土高低落差较大,又为水利发电带来了便利,水电资源优势在非洲首屈一指。工业用水价格为1.5/吨,工业用电仅为0.2/度,很多电站都是中国企业建设的。今年,一个重量级的水电站复兴大坝将开始运行,届时发电能力将大幅提升,不仅可以满足埃塞本国电力需求,同时计划为周边国家供电。

  由于埃塞没有冬天,一年四季日照充足,风能和太阳能也是良好的清洁能源。由中水电顾问集团承建的东非最大风电项目也已分批投入运行。此外,还有更多的中资企业正积极参与或投标埃塞电网改造项目。

  在金融方面,刘耀中介绍,埃塞国家发展银行可以为纺织投资项目提供利率不超过10%的优惠贷款。

中国在埃掀起工业园投资热

  据代表团了解,截至20151月,已经在埃塞建厂或处于筹备阶段的外国企业共有2759家,中国公司占467家,是所有外来投资国中占比最大的国家。其中,涉及纺织、服装业的中方投资企业有15家。

  提到投资,不能不说到工业园建设,这是埃塞政府学习中国发展模式的举措之一。由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东方工业园是埃塞首家工业园,在促进双边贸易合作和企业走出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专门参观了该工业园,鼓励园区要建成中埃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示范园区。

  目前,整个园区已有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24家企业入驻,东方纺织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阿拉伯头巾及印花面料;悦晨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西装里料;林德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牛仔裤;开普纺织生产西服面料。园内设有保税库、海关现场检验站、变电站、污水处理站等,并备有现成的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李克强总理访问此工业园后,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前来招商部咨询的投资商更是络绎不绝。

  去年5月,全球规模最大的亚麻纱制造商之一——浙江金达亚麻有限公司与埃塞政府签订了投资意向书。公司将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一座纺织工业园,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的第二个工业园。

  谈起投资埃塞的挑战,刘耀中直言,埃塞产品配套能力不足。对于纺织企业来说,面料辅料都要从中国进口,海运周期长,并不适合对快速反应要求高的企业。此外,埃塞国内运输都属国有,效率低,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中铁二局已经开始动工修建从亚的斯亚贝巴到最近的港口国家吉布提的铁路干线,这将是未来埃塞乃至东非腹地物资进出口的主要通道,也将大大提升埃塞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效率。刘耀中提醒说,工人劳动效率还较低,所以如何高效地进行本地化车间管理至关重要。

  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更大。刘耀中透露,本次调研团中已经有纺织企业当即决定,投资埃塞。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