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进”与“退”的挣扎
文章来源: 2013-07-24


 南非纺织服装业
本刊记者  曾圣舒
    服装是南非第11大出口产业,南非纺织业起步较晚,加之纺织业长期被忽视,南非政府越来越感觉到这样不利于南非服装业参与全球竞争,所以今年南非政府工业与贸易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促使南非纺织服装公司提升竞争力。
    早在2009年,由于南非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大幅下跌,中国从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并成为南非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 
 
“进”
实施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
    由于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的实施,南非服装和纺织行业开始出现转机,国内就业率下降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该计划给中国的纺织服装上游配套产品带来出口商机,纺织机械、服装原辅料等行业可多关注南非市场。 
 
    南非工业与贸易部支持的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ctcp)包括生产激励计划和竞争力提升计划两部分,并且已经在kwazulu-natal组织的一些成员公司实施运作,致力于促进当地的零售商成员公司注重提高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物流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其成员公司提升竞争力。
    南非供应链管理机构总裁盖瑞·奈特表示,南非的纺织和服装制造商们必须具备一个更具效率的供应链策略,来赶超国际同行。“kwazulu-natal组织的成员公司已经受益于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成员公司应该在供应链解决方案上多做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系统和海关进口程序的认证。这些细节很重要,因为这是本国服装业与全球其他竞争对手竞争以及节省成本的关键要素。” 
    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致力于促使kwazulu-natal组织的成员公司改善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奈特表示,纺织服装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必须支持供应链的运作,并且亲自执行。经营部门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注重这个领域,往往把这个部门交由第三方管理,因此这种商业竞争很激烈。他鼓励成员公司共同分担成本,如运输成本、质量控制系统的成本及其他成本,这可能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高效和方便。 
    “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的目的是阻止就业率的下滑,目前它已经创造了12205个新就业机会。”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长罗布·戴维斯表示,2013/2014工业政策计划已经在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实施了,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服装、纺织、皮革和制鞋工业将得到转机。
    2013/2014工业政策计划将运作四年,其中有两年在kwazulu-natal纺织服装业的制造基地实施。现在南非很多企业都已经试图放弃与对手的竞争,尤其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但当地的服装企业相比国际公司更了解当地的消费需求,这是他们的优势。
    据悉,allwear、celrose服装、durbanoverall、eddels、zorbate以及saddlerbelts&leathercraft这些成员公司都已经获得了工业与贸易部的支持。
    零售商也已经开始在当地进行采购,以支持本地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一个例子就是foschini集团的削减计划,另外prestigeclothing公司也参加了纺织与服装竞争力计划。据了解,目前,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门已经通过该计划帮助了469家纺织、服装以及鞋类企业。
 
“退”
劳动力成本飞涨
    自从2008年南非工会和劳资集体谈判委员会进驻纽卡索市,工人通过集体罢工来要求提高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集体罢工也同样发生在南非的中国纺织企业里。
 
    如今,在南非的一些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等待他们的也许是关闭工厂,或转移到周边更便宜的国家去。
    南非制衣与纺织企业联合会会长帕鲁克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南非纺织业整体走下坡路。南非成衣纺织业雇佣人员从几年前的20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6万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逐渐缩小。”
    据纽卡索纺织与制衣行业协会会长严荣华介绍,在南非,一个车工的工资已从2000年的周薪50兰特上涨到目前的400兰特,但服装价格没有变化,例如一件童装仍然只卖2.5兰特。此外,南非执行计时工资,不允许实行计件工资,这不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严荣华说,早先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多,厂房租金、用工成本和汽油价格都很低,再加上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因此中国纺织企业订单不断,发展迅速。看到这一商机,很多中国人来这开纺织厂。为争夺熟练工,中企比着涨工资。为拿到订单,它们还打起价格战。
    此外,进口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和南非本地纺织业的激烈竞争都加剧了中国纺织企业的困境。关于中国纺织企业未来在纽卡索市的发展,严荣华认为,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南非依然充满商机。中国纺织企业要想在这里立足,不能再抱着投机心态和淘金心态。中国纺织企业要加强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道德建设;加强与当地的沟通与融合;提升自身素质,向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要效益;加大市场调研。
 
企业心得
南非纺企更看重品质
访上海汉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明
TAweekly:在和南非企业交往中,您有什么感触?

张建明:自1994年起,我就与全球最大的马海毛条制造商南非德康集团和南非马海毛协会进行合作,我对南非的了解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德康集团所在地伊丽莎白港,位于南非东南沿海阿尔戈阿(ALGOA)湾的西南岸,是南非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南非最大的羊毛交易市场。伊丽莎白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港口城市,气候没有极寒和极热,非常适合居住。有很多白人居住在此,治安相比于南非的其他城市要好很多。我们所接触的南非人,大多数是从欧洲移民到南非的白人,他们延续了欧洲移民的优良传统,勤劳、守信、热爱生活、重视家庭。在很多方面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很相似。
 
TAweekly:德康集团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你们公司是如何与之展开合作的?

张建明:德康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纺织行业的多元化经营。同时对产品源头的控制和垂直统一的管理正不断加强德康的核心竞争力。德康的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这也使得德康能与全球的客户保持着紧密联系。2004年,我与德康集团合资成立了汉赓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南非马海毛、南非羊毛的经营和推广。我们从德康进口的马海毛条的数量占到了国内南非马海毛条进口总量的50%左右,并且和德康合作的南非羊毛数量正在逐年稳步增长,公司常年在上海、天津、张家港备有现货,可提供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项下的现货和期货结算方式。
 
TAweekly:未来,公司如何加强和南非的业务联系?

张建明:汉哲希望在巩固马海毛条、南非羊毛、澳毛、羊驼毛等主营产品现有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逐年增长。由于我们所感受到的南非人的文化是崇尚自然的文化,感觉在很多南非人的观念里根本没有仿造和造假的概念,再加上本身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我们能感觉到南非的产品普遍比较优质,会尝试引进更多南非生产的优质产品。此外,我们公司将继续保持和德康集团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南非羊毛和南非马海毛的原产地采购以及质量控制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扩大南非的进口量,在跨国的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及交换方面加大力度。
 
TAweekly:今年,南非安哥拉山羊的养殖情况如何?马海毛的市场情况如何?

张建明:南非是马海毛主产区。牧场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牧场设施,都非常适宜安哥拉山羊的养殖,所以南非马海毛的质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马海毛的质量相比,要好很多。今年尤其是这样。因为质量优异和市场的需求旺盛,本年度最后一次的马海毛拍卖上,部分细马海毛的拍卖价格甚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观 察
中资纺企带动南非人口就业
    “中国纺织企业带动当地发展,首先表现在解决了纽卡索市1/3人口的就业。”
 
    纽卡索市是南非的纺织品之都,也是南非有名的华人纺织城。纽卡索市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菲尔迪·阿尔伯特表示,该市最大单一投资群体来自中国,中国在这里投资超过10亿兰特(1美元约合8.5兰特),企业超过120家,其中纺织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谈到中国纺织企业对当地的贡献,阿尔伯特说:“纽卡索市失业率高达60%,目前这些纺织企业雇佣了7000多名当地人,高峰时期达到1.3万人,占纽卡索市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3,每月上缴税收高达400万兰特,占当地税收的1/10。按当地1名员工要供养5至8人计算,中国纺织企业目前养活了3万至5万当地百姓。纽卡索市目前居住着2000多名中国人,大部分是工厂主、贸易商和店主。纽卡索市老工业区一半以上物业由中国人负责,城外马达德尼新工业区黄街上的大部分厂房租赁给了中国人。
    南非中国纺织企业聚集的纺织城为中国纺织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经验。目前,非洲各次区域组织都在拟订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关税优惠,促进组织成员间的贸易往来。这些次区域组织还享受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和欧盟相关法规确定的免关税、增加进口配额等优惠。这也为中国纺织企业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提供一个良好平台。但非洲各地区、各国情况并不一样,比如产棉国赞比亚需要深加工技术;埃塞俄比亚可以设厂和开店,但不允许外国人从事对外贸易。     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所需技术也不同。因此,中国纺织企业投资非洲要因地制宜。
    近日,非洲发展银行(AD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非洲经济委员会(EC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发布《2013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益于直接境外投资额远超预期,预计2013年非洲地区经济有望实现4.8%的增长,而201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3%。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