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大朗副镇长变网红带货主播,喊全国宝宝下单,卖出2.7万件毛衣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3-15

  “有全国宝宝的这种对大朗毛织的关注,大朗的毛织一定会像大朗的名字一样大气爽朗。”3月13日下午,东莞市大朗镇副镇长曾悦走进直播间,为大朗的毛织产品吆喝。喊全国“宝宝们”买大朗毛衣,为当地企业代言。

  直播期间,吸引36万人次观看。凭借专业的功底和出色的“带货”能力,在曾悦副镇长的直播展厅内,参加此次活动的商家2小时内便售出了2.7万件毛衣。

   “拼交会”接待1036万人次

   全球每6件毛衣就有一件产自大朗,毛织服装、纱线、机械等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600亿元,仅纱线行业年交易额就超过300亿元,是全国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毛织产业集群。熟悉大朗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大朗“织交会”都是大朗的人气最旺的时候,全球采购商云集,去年的展会6天展期更是累计吸引超过12万人次进场参观。

  12万人次进场参观,大朗“织交会”用了6天时间,期间还有很多配套节目。突破这个成绩,曾悦副镇长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其两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36万人次观看。 

  “大朗是全球毛织之都,我们的毛衣大气、爽朗,不仅可以满足全球各地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且极具性价比。”面对直播间观众刷屏式的互动需求,曾悦副镇长忙得不亦乐乎,上一秒,他还在间断式科普大朗的产业和品牌优势,下一秒又紧急切换到福利模式,“发新一轮的红包了,大家准备好啊,手快有,手慢无”。 

  这次“拼交会”,超过2000家大朗毛织企业参与了本次展销会,126家头部企业开设了专门的直播展厅。为了争抢更多用户的注意力,各家企业手段齐出,有的科普毛衣知识,有的揭秘毛衣品牌“内幕”,有的设计游戏,甚至专门设计了不同款式毛衣的适配剧情,更多的直播展厅,则希望通过不间断的红包发放和1元秒杀福利,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直播展厅内。

  在这次“拼交会”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运用全媒体报道资源,在报网端对这场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视频、图文等深入、全面报道,希望通过当下较为热门的电商直播,为相关制造企业鼓劲、带货,提升当地产业带的影响力、打响品牌。截至下午5时,共有1036万人次参与了大朗“拼交会”,20倍于这座工业强镇的常住人口。

  专访大朗镇副镇长曾悦

  帮助企业尽快掌握新型营销模式,

  突破转型升级瓶颈!

  南都:去年,我们提出,接下来将以“共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为新起点,全方位推动大朗毛织产业在原创设计、新型纱线、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上的不断升级转型。如机器换人、互联网+等,目前,我们数字化升级、智能制造方面的整体情况是?

  曾悦:去年11月,大朗镇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签订“共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的建设。当前,我们将以“共建先行区”为新起点,通过做强产能、做大市场、做活两端、做强载体等方面,打造10平方公里现代毛织商贸城,全方位改造提升大朗毛织产业。

  就大朗毛织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制造情况而言,正如刚才讲到大朗使用电脑横机超10万台,在编织环节,机器换人率已达100%。同时设计“画花”环节,大朗80%以上已使用智能下软件。此外,去年织交会上,电商协会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毛织产业信息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渗入到毛衣的设计、打样、生产、后道、仓储、销售、物流等每一环节,从而实现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毛衣智能制造的升级。

  南都:2014年左右,电商曾是大朗讨论的重点,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目前来看电商发展程度如何?有多少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品牌?

  曾悦:大朗是全市开展电子商务较早的镇街之一,2013年,大朗成立全市首个镇街一级电子商务协会。大朗电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据统计,2019年全镇电商企业6698家,其中毛织电商企业4054家。全年全镇电商销售额159.92亿元,同比增长9.53%,其中毛织类电商销售额88.3亿元,同比增长7.62%;全镇跨境电子商务销售额12.4亿元,其中毛织类跨境销售额6.07亿元,占比约为50%。近年来,我们积极鼓励毛织电商企业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拥有大朗本土电商品牌的电商企业(含B端)超过100家,孵化出联迅、雅绮、释宝儿等多家优势毛织电商品牌。

  南都:产业带商家是否与电商平台开展C2M反向定制,或是其他合作?

  曾悦:近年来,大朗毛织产业带的商家积极与与电商平台开展C2M反向定制活动。例如2019年,与阿里巴巴1688共同发布了大朗毛织产业集群数字化报告,以大数据为依托,帮助商家真正走进C2M的生产模式。以如大朗组织超过400家企业入驻淘工厂项目工厂“大朗毛织”专区,为广大网商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包括今年3月我们举办的电商直播月活动、今天和拼多多、南方都市报合作的抗疫复工产业带直播活动,也是平台、商家,线上、线下的联动的C2M活动。

  南都:去年织交会,我们提到要培育主播,借助直播带货的方式来发展,目前的直播带货在大朗是否成为较为普遍的推广营销方式?

  曾悦:随着电商体系在中国已发展成熟,用户规模逐渐触达网民规模天花板,流量获取成本也越来越高,以“直播+电商”模式将成为电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大朗电商协会和毛织设计师协会很早就预测到了直播带货的红利,因此在去年织交会举办了新锐主播大赛,签约了一批本土主播,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影响,更是凸显了直播带货的重要性和社交电商的关键作用,这也是我们举办3月直播活动的原因。传统的批发市场只是履行了线下货品的流通职能,要做到裂变用户,需要将线下市场搬到线上,平台是我们的交易载体,主播是我们的运营,而社交媒体和分销就是我们的流量,随着流量成本的不断递增,将共有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是每一位商家都需要重视和搭建起来的。我们相信,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在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专业机构的培育下,我们一定能够解决流通中的人、货、场等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掌握“直播+电商+社交”的新型营销模式,突破转型升级瓶颈。

  南都: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尤其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方面?

  曾悦:疫情确实加速了企业上云用云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化技术正重构组织和流程,简化作业环节,提高效率,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工作模式都将转变,企业将加快线下到线上的布局,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制造等。

  除此之外,疫情下,企业拥有强有力的骨干团队也是尤其是重要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经历这次疫情的洗礼,团队能迎难而上,才愈发强大且稳固。

  就整个产业而言,而此次危机也将倒逼大朗毛织加速整合,大朗毛织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现在政府、行业、企业都在苦练内功,为疫情之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南都:对于集群内的企业而言,他们在疫情前后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曾悦:受疫情影响,大朗毛织的产销情况面临较大压力。例如内销企业订单有所减少、外销企业生产力有所下降,整个产业集群延迟开工等。

  面对疫情的影响,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促企业复工复产。一是会分片落实,深入企业督导企业复工复产,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二是做好“线上”复工复市大文章。举办线上培训活动。举办“云端”复市促销活动。三是动员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汇编成《大朗镇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一本通》,形成政策池向企业精准推广金融政策。四是落实疫情期间集体物业租金的优惠政策。据统计,本次减租仅社区(村)一级物业就涉及合同约5400份,涉及金额约8000万元。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以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为代表的毛织商圈已全面复工复市,规上毛织企业复工率达83.3%,随着措施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内疫情的进一步控制以及恢复性消费的到来,大朗毛织的生产销售将进一步改善。

  南都:国内消费市场来看,各行各业都在自救,服装专柜的导购在家直播卖货、运营微信社群维系老客户、产业带商家转战电商等,我们整个毛纺织集产业群,以及单个企业有哪些自救的措施?

  曾悦: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政府与各部门、机构出台多项企业政策优惠,包括员工补贴、租金优惠、金融扶持等。同时为了让企业快速复市,政府部门与商协会、服务商、平台机构制定产业复苏计划,如3月份的大朗毛织直播活动,我们针对企业需求和平台政策,在3月举办1~2场线上直播培训以及4场电商平台直播活动,为企业开通平台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在疫情下快速通过互联网开拓市场,尽快回归快车道。据了解,大部分的毛织商圈企业在3月10日左右已全面复工并尽快回归快车道,据部分1688商家表示,目前平台的流量还有订单量符合预期,甚至比2019年同期的订单量还要多。疫情下,企业积极寻找生存渠道,了解到直播和社交媒体是电商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通过运营微信粉丝群、建立社交媒体、打造企业IP品牌、培育主播,为新一轮红利做好准备,同时利用成熟的电商平台开拓营销渠道。

  南都: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相继暴发,大朗针对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策略会否调整?

  曾悦: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国内消费市场。实际上,近年来我们一直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大朗毛织出口内销占比从原来7:3逐渐拉平到1:1。接下来,我们会坚持把大朗毛织强大的生产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与电商、直播、社交零售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来源:南方都市报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