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召开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2-13


  本刊记者-董笑妍 张彦山

  12月1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美国棉花公司、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协办的“2016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会长孙瑞哲,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中纺联副会长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文英等领导,及各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嘉宾出席本次会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主持上午会议。

  首先,高延敏在致辞中指出,创新仍然是我们实现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当下,创新分为了很多方面,如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但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对于产品的新需求不应只由用户反馈提出,而是应该由企业自身去探索发掘,这就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明,未来五年我们要初步建成纺织强国,现在的成果让人振奋,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这其中,智能制造和“三品”战略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指导思路。

  随后,孙瑞哲发表了主旨演讲——《构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新未来》。

  如今,中国纺织行业面临三个矛盾,一是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二是产能解构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三点矛盾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根据国际新局势,重新梳理规划自身发展路径。

  总体来看,中国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并未因为出口负增长而降低,因此我们不应持悲观态度。“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协调好三个关系:纺织工业与社会的关系、纺织工业与环境的关系、纺织工业与消费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的背景下我们要完成三个转变,将纺织行业从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时尚产业、绿色产品转变;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我们需要重新分配三大板块,分别是时尚产业板块、科技产业板块和制造产业板块,三个板块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

  最终,我们将实现创新、精益、融合、时尚、包容、联动六项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时期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形式与重点方向主题论坛上,陈大鹏做了《“十三五”开启中国服装行业全新发展期》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当下,面对消费变革大环境,服装行业发展依旧面对较大压力,但客观来看,在全球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销售利润率能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服装行业整体发展平稳良性。与此同时,在不断的走访中我们能感受到服装企业在应对市场变革时展现出的活力,以及企业家的昂扬斗志。

  未来,在消费变革、科技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品”战略的大背景下,由技术进步助力产业优势再造与升级,消费升级带来巨大市场空间与商机,市场化基因赋予创新发展无穷力量和未来,中国服装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期。

  李陵申做了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贡献》的主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期间的创新成就:到2015年末,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同口径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增长68.9%,年均增长11.1%;纤维加工总量1341万吨,比2010年增长63.2%,年均增长10.3%,其占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的25.3%,比2010年增长5.3%。

  未来,“十三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战略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环境保护产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产业用纺织品、应急和公共安全产业用纺织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用纺织品、“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六个方面。

  杨兆华做了《聚焦“十三五” 转型新家纺》主题演讲,他指出,家纺行业作为纺织三大终端产业之一,是我国传统民生产业,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意产业,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时尚产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纺行业的在“十三五”期间设立了行业增长、科技创新、品牌发展等三方面目标。

  以建设新家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倡导新生活,改善供给提升服务;构建新格局,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立足新高度,打造品牌促进升级;发展新经济,资源节约绿色发展为主要任务,助力“十三五”期间的纺织强国建设。

  随后,大会举办了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展联盟授牌仪式,颁发了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可持续纺织产品开发-卓越能效奖、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产品开发推动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十二五”产品开发突出贡献奖。

  下午,大会还将继续召开两场创新论坛——《产品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时尚经济》,开启“十三五”创新发展头脑风暴。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