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创新设计,为行业发展添活力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1-17

访女装设计师潘妹君

  本刊记者-万晗

  婚纱、礼服作为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现代女性的普遍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脚步也逐渐加快,年轻女性对于婚纱、礼服等服饰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她们希望通过高端、优雅的服装在婚礼、红毯以及其他重要场合彰显自己的个性与魅力,这种需求极大刺激了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走出婚纱、礼服设计的俗套,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作为知名的女装设计师,潘妹君对婚纱、礼服的设计历史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她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更加准确的把控。近期,《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就婚纱、礼服的创新等话题对潘妹君进行了专访。


  TAweekly:婚纱从西方传到中国,受到了现代女性的普遍欢迎。你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婚纱行业的发展现状?

  潘妹君:婚纱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算太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主要与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随着西式婚礼的流行,中国婚纱产业逐渐走向了繁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客观来说,当前中国婚纱行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也从行业发展现状中看到了诸多问题。首先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多数企业都以生产加工为主,设计能力较弱,自创品牌不多。这种批量式的加工生产模式制约了民族品牌的发展,企业习惯性地“为他人做嫁衣”,长此以往,就失去了设计、推广自身产品的信心和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拥有最多的婚纱生产厂家,但却几乎没有享誉世界的婚纱品牌。

  TAweekly:你如何看待中国婚纱的品质?

  潘妹君:中国的婚纱品牌虽多,但是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大多数品牌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去拓展市场上,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选择导致整个行业形成了不良的竞争局面。这种局面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所有企业共同努力,从革新观念做起,不断提升企业的独立设计能力,统一行业标准,营造一种健康的竞争环境。

  TAweekly: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但出于对设计周期、设计能力以及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最终放弃自主设计的道路,对此你怎么看?

  潘妹君: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制作生产仿制品而生存。一些管理者认为,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发展途径,其实不然。一味地抄袭、模仿,企业永远都不会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也不能长久。无论是从产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角度,这种发展模式都不是长远之计。

  TAweekly:提高独立设计能力,是中国婚纱行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最佳途径?

  潘妹君:可以这么说,只要设计能力提升了,企业自然而然就会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用设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婚纱业固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但是从品质上来说仍旧以中低端为主。部分企业虽然一直在强调创新,但是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其创新仅仅停留在表层。设计师们很少有真正“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思维、眼界相对落后,设计灵感贫乏。对于材质、工艺细节等,只能将基本的设计知识和设计师的感觉、理解结合起来,慢慢地摸索。在借鉴他人经验时,往往都是为了降低成本、缩短周期而直接照搬,很少进行改良,导致作品缺乏新意。我觉得设计师们应该对自身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审视,对婚纱设计的创新进行深入思考,努力提高自己的独立设计能力。

  TAweekly:请分享一下你在婚纱设计领域的经验?

  潘妹君:我觉得婚纱的设计涉及很多方面知识,除了工艺细节外,更重要的是要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应该多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实现理论知识和设计经验的完美融合。

  时代在进步,大众的审美观念时刻都在变化,对婚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敏锐捕捉当代流行元素,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

  TAweekly:婚纱分为很多种类,你热衷并擅长设计哪种婚纱?

  潘妹君:婚纱主要分为几个派别:一是极简派,即以简单的线条、造型来衬托穿着者的身材优势。这类婚纱在面料上讲求高档,在裁剪上讲求精湛,给人高档次、高品质之感。一般情况下,独立、干练的女性会偏爱这种风格的婚纱;二是浪漫派,长长的头纱、镂空的蕾丝花边、宽松的波浪裙摆,都是彰显浪漫效果的不错选择。那些追求浪漫,具有一定文艺气息的女性比较偏好这一种;三是华丽派,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精细的制作给人一种高贵之感。手工缝制、刺绣等是华丽派婚纱最常使用的方式,女性穿上这类婚纱,华丽气息尽显,能够将大家闺秀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四是典雅派,这种婚纱不刻意追求材料、工艺等,而是以突显女性温文尔雅的气质为主。

  这几种婚纱各有特色,每一种我都曾涉及,我并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流派。一般会根据新娘的气质、要求展开设计,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婚纱里。

  TAweekly: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下新人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婚纱?

  潘妹君:从肤色来区分,首先,亚洲人皮肤偏黄,如果穿着雪白色的婚纱,会给人一种肤色暗淡的感觉,象牙色的视觉效果会显得更加和谐、自然。当然,一些女性朋友天生皮肤白皙,基本上能够驾驭各种颜色的婚纱,粉红色、桃红色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些女性朋友的皮肤比较黑,建议她们选择亮色的礼服,重点突显健康气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从婚纱色彩来讲,选择白色对于皮肤较黑的女性来说不是明智之举。紫色、宝蓝、铜金等颜色的婚纱不适合肤色暗沉的女性。以上这些仅是选择婚纱的基本经验,具体还要看身材、个人喜好等因素。

  TAweekly: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新婚裙装不应该被取代,对此你怎么看?

  潘妹君:我赞同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的观点,中式婚礼礼服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喜庆与红火。与其说它是一种服饰,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尊重传统,并不代表抗拒外来的优秀文化。毫无疑问,婚纱的出现丰富了婚礼的含义,它能够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普遍欢迎,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不是盲目排外。

  TAweekly:你觉得应该怎样调和传统与流行之间的关系?

  潘妹君:如何在传统与流行、时尚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当代服装设计师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努力发展民族品牌,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之间的融合是最佳的选择。中国婚纱市场的发展前景良好,无论是在款式、材质、造型,还是在时尚感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设计传统中式礼服还是西方婚纱,只要有特色,能够展现出女性的美,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同时,还可以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华丽派的婚纱上,点缀一些传统中式礼服常用的刺绣,这就是中西结合的典范。设计师们应该努力革新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调和传统与流行之间的关系,促进婚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TAweekly:婚纱实际上也是礼服的一种,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

  潘妹君:如果说服装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那么礼服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的变迁史。早期西方国家的贵妇们所穿的前胸袒露、下身为钟形衣裙的服装就是礼服的最早雏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开始有人为上层社会的女性专门设计出席各类特殊场合的服装,由此礼服的样式、颜色以及材质等逐渐丰富起来,向着自由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礼服这一专有名词虽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提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历程要更加久远,其穿着场合、款式、装饰是从远古时期慢慢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是研究人类文明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历史的重要考据,也是判断未来礼服发展流行趋势的重要参考。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礼服已经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市场需求的迅速升温,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TAweekly:作为设计师,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潘妹君:努力学习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多创新设计的经验。从当前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将会对礼服的种类、样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设计师,都应该努力拓展知识面,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我会争取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处于时刻进步之中。

  TAweekly:除了设计师的身份之外,你还是服装企业的管理者,未来会将礼服的设计、生产以及营销作为重点吗?

  潘妹君:婚纱、礼服的设计一直是我公司的业务之一,目前已经占据了稳定的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会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适当扩展业务范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公司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对中西礼服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婚纱、礼服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我们公司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婚纱、礼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