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非遗宋锦的米兰之旅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8-03


本刊记者_李晓慧

  不久前,中国设计师曾凤飞携2016春夏作品首次登陆米兰国际时装周,其独特的中国风设计受到国内外时尚界的高度关注。自这场大秀起,另一个主角也开始在米兰时尚界崭露头角,那就是——中国宋锦。

  此次曾凤飞2016春夏作品所采用的面料,正是中国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   对这场中国风尚的大秀各界都充满期待,欧洲时尚界“教父”——意大利时尚协会主席马里奥·博塞利等人也有出席。借助这场秀,宋锦脱颖而出,迅速被国际时尚界关注。秀刚一结束,就有三四位欧洲设计师上前与我交流,之后我们陆续收到了不少欧洲设计师工作室的邀请函。 米兰时尚界的高度关注,会给宋锦的发展轨迹带来改变吗?

  去年,采用上久楷宋锦面料制作的“新中装”伴随着 APEC会议大放异彩,宋锦开始被国内外知晓,而此次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上的再次亮相,则让宋锦一步踏入了时尚殿堂。   

  在宋锦被米兰时尚界识得的同时,一位中国企业家也被聚光灯所追逐,他就是宋锦工艺的发掘者和弘扬者、上久楷宋锦品牌的缔造者——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   

  在这场走秀之后,吴建华又在米兰逗留了十天左右,他受邀拜访了意大利时尚协会主席马里奥·博塞利,并与意大利知名时装设计师进行了交流,参观了诸多时装设计工作室和品牌推广机构。   

  谈及收获,吴建华表示:受益匪浅!《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吴建华,与这位致力于将中国宋锦推广到全世界的中国企业家,探讨了三方面的问题。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

意大利人眼中的中国风

  TAweekly  这场秀在国际时尚界的反响如何?

  吴建华  

  博塞利先生对宋锦非常感兴趣,他决定今年8月亲自来到中国,对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进行考察。我们十分欢迎这样更近距离的接触,我想,世界顶级时尚平台的关注,会给宋锦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   

  除去宋锦,我还向博塞利先生等人介绍了苏州独有的多种特殊工艺、古老技艺,他们都被深深吸引。目前我正在与苏州市相关部门联系,力求促成时尚之都米兰和丝绸之都苏州的一次“邂逅”,希望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TAweekly  

  吴建华:与国际时尚界人士的交流让我看到,宋锦可以有更多不一样的发展机遇与产业化路径。   

  目前希望与鼎盛合作的欧洲品牌中,也不乏一线国际大牌,这一点让我倍感振奋。他们表示宋锦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如果可以开发并运用到他们的品牌设计当中,无疑会带来品牌上的新突破,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风格。毕竟,这种特殊的工艺是欧洲没有的,而他们目前需要在材质上谋求突破,宋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可以说,米兰亮相后,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选择更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设计方面的合作,还包括在品牌的运营和推广方面的合作,都可以帮助宋锦更快地与国际时尚界融合。   

  TAweekly: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宋锦携手国际大牌,您认为这是否是一种必要?   

  吴建华:之前我们在意大利也有自己的工作室,但这与欧洲优秀品牌合作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会让我们获益更多。   

  欧洲设计师往往更加自由,强调设计灵感,注重独创性,同时尊重市场和消费者。但对我们的设计师来说,这些特质的形成,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我们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方式去合作与交流,不断地碰撞和磨合,这个过程省略不了。   

  当然,这样的合作也是双赢的。对鼎盛来说,一方面国际大牌对合作对象的选择素来比较苛刻,格外看重对方的独特性和成长性,能与他们合作无疑是对鼎盛丝绸的极大认可;另一方面,宋锦如果能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借助他们的设计和推广力量,无疑会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熟知,对自身的成长,对宋锦的弘扬,都会带来巨大的正效应。   

  TAweekly:意大利时尚界目前如何定位中国风?如何看待中国风的成长性?   

  吴建华:意大利时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中国风的设计很有文化内涵,但依然是小众时尚,在时尚度及应用方面都仍有欠缺。例如,如果有人在米兰穿着中国风的服装,大家都会认为他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爱好,但不会去模仿。   

  博塞利先生也表示,现在时尚界需要中国风的存在,但中国风必须实现小众时尚的突破。欧洲时尚界人士非常希望能将这些理念介绍给中国企业,帮助中国企业走上国际舞台。   

  无疑,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国际时尚界无法忽视,这本身也给中国设计带来了新机遇。

宋锦工艺及生命延展力
  TAweekly:成功试水国际时尚界之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宋锦本身吧。本次登陆米兰国际时装周的系列上久楷宋锦面料,有哪些独特之处?

  吴建华:曾凤飞老师本次以汉唐服饰“十二章纹”为设计灵感,十二章纹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几乎一直保持着原始形态。十二种纹样是人们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以及寄托精神、信仰的特殊语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隐喻,综合反映一个人的美德和健全人格。可以说,设计师在图纹选择及设计上展现了高超功力,利用东方服制的型,演绎东方“纹艺”的现代风尚。

  TAweekly:该系列面料展现出了哪些工艺上的创新?

  吴建华:曾凤飞老师从北京故宫中提取中国色彩,选取以故宫红、琉璃黄、藏青、辰砂、夜绿、浅土蓝、宝石蓝、月牙白等为主的色系。这一组色彩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创新用色,必须通过非常精致的细节才能充分展现。宋锦、丝缎完美的光泽感为这组服装整体带来了些许纨绔的调皮,助力演绎了曾凤飞老师所追崇的东方嬉皮精神。

  在制作上,吴江鼎盛丝绸再次助力设计师,使用刺绣、提花、印染等多种表现形式,让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得到充分的表现,使这一季作品充满了华丽的视觉效果。

  TAweekly:宋锦的工艺提升空间还很大吗?哪些因素将成为宋锦立足时尚界的关键?

  吴建华:是的。实际上,在技术和工艺的研发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宋锦是一种已存在和发展了1000多年的事物,无论是传承还是发扬,其蕴含的空间都非常大。比如,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图案和花型,并运用更加丰富多姿的色彩,也可以尝试与天然纤维的混纺,在材质上不断突破。

  目前,鼎盛丝绸非常注重研发,在不断衍生霞光绸等新的面料产品系列。同时,品牌形象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预计不久会有一个全新的亮相,相关上市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

  相信随着工艺和技术的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宋锦的开发行列中来,这对鼎盛来说,既是夙愿的达成,也是切实的挑战。作为率先吃螃蟹的人,鼎盛在国际上已成为宋锦的代名词,我们在设计、工艺研发、品牌运作等方面,都已走在了前列。这些方面既是鼎盛的竞争力所在,也是上久楷宋锦在时尚界持续发声的关键。

宋锦崛起过程中的设计师作为
  TAweekly:我们知道,这并非是曾凤飞首次运用宋锦面料,曾凤飞和宋锦是怎样结缘的呢?

  吴建华:其实,早在2012年,宋锦工艺刚刚恢复生产大约半年后,我和曾老师就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出于对中华古老技艺、非遗工艺的珍视和热爱,曾老师那时就参与到了上久楷宋锦产品的开发当中,从最早的外套上的宋锦配饰,衍生到手袋、箱包、围巾,以及时装高级定制领域。本次在米兰发布的2016春夏作品中,曾老师还新开发了裤装、风衣系列产品。

  在最近的两三年间,鼎盛丝绸与曾老师的几次合作都很深入。曾老师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多场大秀,都运用了宋锦面料;在APEC新中装的初始设计阶段,曾老师也有参与,对工艺、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TAweekly:您认为时装设计师在宋锦的发现和发扬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吴建华:在宋锦的时尚度开发方面,曾老师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传统的宋锦图案比较规整,风格较为拘谨,和当前的时尚潮流存在着时空隔离感。但设计师凭借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参悟,对国际时尚元素的准确把握,对宋锦图案进行了改良,赋予了宋锦面料全新的感觉。

  多年来,曾老师给宋锦带来了时尚度方面的不断开发,这个不断与市场磨合、不断提升的过程,对这一古老的纺织技艺来说非常重要。很感激曾老师多年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潜心钻研,给宋锦、给中国风本身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内涵。

  TAweekly:最后请您谈谈,米兰行之后,您如何看待中国风的国际化之路?

  吴建华:回顾上久楷宋锦的开发,从丝巾、手袋这样的国礼到APEC新中装华服,再到高级定制时装,再一路行走到米兰,它渐渐为国人所知,为世界所知,并被广泛认可,这样的一段历程,是我们当初重新开发宋锦系列产品时所不敢想的。

  这对非遗的传承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之后宋锦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依然在于设计,仅仅依靠国内设计师,或过多倚赖国际设计师,都是不够的,不现实的,所以,如何更好地找到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可行路径,非常关键。

  我之所以积极促成米兰与苏州的各项交流与合作,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纺织服装行走到今天,与国际时尚界保持畅通、持续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设计理念和品牌运作方面,还存在一段差距,还要再赶一段路。世界顶级时尚平台的资源与中华传统技艺文化相结合,会让我们焕发出强大的竞争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