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郑纺机:市场只信实力,没有传奇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8-16


  本刊记者-袁春妹

  2017年,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市场表现可谓战果辉煌:新增有效合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指标均较2016年有较大增幅。2018年第一季度,郑纺机依然赢得了如成都丽雅、赛得利、天虹集团等不少大企业的项目,让“利好”变得可持续。

  对于2017年郑纺机的市场表现,该公司总经理李泉表示,能够赢得市场认可,首先是郑纺机成套装备的整体技术达到了比肩世界一流的水平,且产品具有超高的性价比;其次,郑纺机在产品持续研发和改进方面的能力非常强;第三,企业能够贴近市场实现快速响应,并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三大优势源于企业系统、全面的规划和努力。

  用工匠精神保障立业根本

  在郑纺机每个员工心中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过硬的产品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企业围绕产品品质提升进行了全面把控和推动。

  首先,从人开始构筑做精品的理念。郑纺机现行的“首席员工”评聘制度就是从思想上提升员工对产品品质把控的意识,发挥工匠精神,把企业产品做成行业精品。据了解,目前该制度已在企业拓展至14个工种,2017年共有14位同志获得“首席员工”的称号,每月享受500~1200元的津贴。这一制度很好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围绕“质量提升行动三年规划”,以“一杜绝两降低三强化”为主线,推进精品工程,加强内外质量管控,全面推进重大项目质量监理和品牌建设,通过土耳其水刺、印尼赛得利粘胶等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以贯彻GB/T9001新标准和换版认证为契机,结合事业部管理模式与产品特点,全面规范和完善公司质量管控体系。以“创国际一流产品”为标准,从设计源头抓品质,在工艺环节控品质、在加工过程精质量、在控制节点查质量、在装配现场总检验,确保步步有标准、环环有记录、全程有验收,形成全流程可追溯的品质管控。2017年,郑纺机还首次创新尝试与各经营单位签订质量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一把手”抓质量和做好精益制造的意识。借此,事业部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形成“质量系统会、质量分析会、质量微信群通报”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内外部质量考核力度,确保公司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此外,郑纺机还通过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的质量保障能力;针对不同数控设备性能优化刀具选配,提升数控设备的加工效率和精度;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工作实现技术下沉一线,提升事业部技术管控能力,保证零部件加工和产品总装质量。围绕提品质这一目标成立的多个专业工艺攻关项目组,通过加大工艺攻关力度,完成了多项关键工序及零部件精益制造工艺流程创新。

  以创新者姿态提升技术价值

  郑纺机总工程师李新奇说:“习总书记讲: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事实上,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郑纺机的运营中,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去年我们投入了一千多万元建立创新试验中心,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氛围、打造更好的平台。近年来,郑纺机所表现出的良好经营业绩离不开‘先进产品’这一强大支撑,而这源于技术创新。”

  据介绍,2017年郑纺机新产品贡献率达到58.5%,创新价值凸显。新研发的4500mm幅宽的精炼联合机是目前全世界最大产能的精炼机,为企业带来新增销售收入1.4亿;50m3黄化机是全球最大的黄化机,其拥有的独创先进制造工艺,代表了世界领先水平,夯实了郑纺机在粘胶成套设备领域的优势地位。此外,水刺生产线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为企业扩大非织造布市场优势提供支撑,2017年郑纺机销售水刺生产线 32条。

  良好的创新能力得益于企业规范的创新体系。据悉,郑纺机在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产品发展规划,围绕智能化、精品化、数字化的产品设计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以公司产品发展规划为引领的顶层设计、技术开发中心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突破的源头供给、产品事业部具体产品的优化升级的研发体系,着力培育市场供给新亮点,构筑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市场响应能力、资源协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打造创新平台,郑纺机还组建了“郑州市新型纺织机械重点实验室”和 “创新(试验)中心”,开展多项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夯实核心产品创新基础。成立“纺丝工程中心”,以“优势研发专业团队+类化业务单元”模式为用户提供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原创技术能力。

  在郑纺机的创新体系中,贯彻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大工匠”精神,多措并举帮助技能工匠提升技艺;推行“主任工程师”制度,加强勇创新、敢创新的科研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选人用人理念,建设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管理团队;强化班组队伍建设,让一线员工有斗志,能干事。面对市场多变的各种挑战,郑纺机在产品创新研发、生产装备配置、工艺生产组织、关键工序工艺试验研究等方面均储备了大量人才,形成了管理、研发、技工“三位一体”的人才体系,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

  基于在品质和技术上的坚持,郑纺机在化纤、织造、非织造等多个领域都赢得了极高的业界地位。在化纤装备领域,国内首个“日产200吨涤纶短纤数字化成套设备”项目填补了国产大容量涤纶短纤设备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物耗能耗国际领先;在粘胶短纤设备方面,幅宽4000~4500mm精炼联合机、容积50m3黄化机、2400mm幅宽压榨机等关键单元机凭借技术优势深受用户青睐;在非织造设备领域,“宽幅高产水刺法非织造布成套装备”采用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模式,是国内水刺非织造布技术水平、智能化水平、产能最高的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细分市场如水刺PU、PVC基布、纯棉水刺布等方面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织造设备领域,“GA313型宽幅高效浆纱机”填补了国内浆纱机在特宽幅上浆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如今的郑纺机还将持续在自己的业务专长中深耕,用硬实力延续“利好”,以品质和技术创造前景可期的未来。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