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战疫会客厅|疫情之下,纺织企业如何稳外贸?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3-18


   原创 周刊年度策划

  疫情之下,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复工进度如何,制造转型走势如何?当下及未来的外贸影响如何?又该如何把脉未来消费趋势?

  《纺织服装周刊》作为行业的记录者和瞭望者,开辟“战疫会客厅”互动访谈栏目,对新冠肺炎疫情下行业所面临的困难和发生的变化,特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坐镇,以出口、消费、生产等篇章,与行业读者共同把握当前形势,探寻发展之道。

本期访谈嘉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白明

东华大学纺织行业“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研究员  王华

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

董事长  高宝霖

主持人:

《纺织服装周刊》

副主编  徐长杰

  TA Weekly:   

  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外贸运行造成严峻挑战,但疫情影响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从地方和行业反映情况看,受前期物流不畅、开工延迟等影响,叠加春节因素,预计今年1至2月进出口增速将大幅回落。您认为,新冠疫情对纺织服装行业外贸的影响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高宝霖:

  实际上对企业来说,对外贸影响最大的还是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没有完全复工。现阶段,物流已经开始通畅,但由于上下游企业还在逐步复工阶段,交付期仍旧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很难与客户面对面交流,这也会影响一部分外贸订单;同时,当前欧美等市场也都受到了疫情影响,如沃尔玛等商超人流也都在减少,这无疑会影响到纺织服装行业的订单。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外贸在半年内仍然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区间。

  王华: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下,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世界纺织服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下降,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阻必将影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TA Weekly:   

  的确,当今世界已经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了。近期,我们观察到,有不少人将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纺织服装出口情况对当前的“后疫情”时代进行对比和预测,对此您怎么看?

   白明:

  作为“六个稳”之一,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大,“稳外贸”的难度最大,也最难能可贵。今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严峻挑战。越是在稳外贸难度加大的时刻,越是要稳住阵脚,不能陷入认识误区。

  我认为,判断这次疫情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是17年前非典影响的翻版。2003年7月,随着全球范围内非典疫情结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确很快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2003年我们进出口额增长37.1%,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最高增长幅度。现在已经时过境迁,我们不能够幻想重现外贸的大幅度恢复性增长。

  其一,17年前爆发非典时,中国正处于入世红利集中释放期,而现在中国的入世红利不仅被充分释放,而且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都受到挑战。

  其二,17年前爆发非典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职工平均工资仅为14040元,而2019年则提高到82461元,17年间提高幅度高达487.3%。

  其三,17年前爆发非典时,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尚未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对我形成挑战,而现在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不难看出,即使没有疫情,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遇到的压力就很大,而现在疫情比17年前严重,我国对外贸易重现报复性增长的难度会很大。

  由此看来,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疫情结束,稳外贸就会不成问题了。当然,与17年前克服非典相比,现阶段稳外贸的有利条件也比较明显。当年非典时期中国的外贸规模远不及现在,2019年进出口额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2003年进出口额减少4.475个百分点。由于外贸依存度已经由2003年的52.2%降至2019年的31.8%,现阶段同比例的外贸下降对于经济的拖累幅度与当年非典时期相比理应有所收敛。

  王华:

  很多纺织服装界的朋友喜欢拿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来相比,但我认为新冠疫情对2020年中国纺织产业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影响的范围、深度、广度、全球贸易环境完全不同。首先影响最大的是供应链,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复工复产,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其次影响的是后疫情时期的订单量。能不能稳定客户稳定订单考验的是我们综合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好出口策略。再次是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TA Weekly:   

  近期,我们了解到,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正在抓紧复工复产,主要外贸大省复工生产进度较快。但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复工复产需要一定的时间,产业链的调整也需要时间,您认为这是否会影响到行业企业的外贸订单?

  白明:

  复工复产并不意味着稳外贸就算是大功告成。随着疫情的延续,稳外贸的难点将会从供给侧上的复工复产延伸到需求侧上的市场开拓,而市场开拓的前提是国外客户还愿意不愿意继续从中国进口。况且,与疫情爆发初期不同,目前疫情爆发的热点地区已不再聚焦于中国,而是正在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法国、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加速扩散,不仅国际产业链的“断点”增多,而且这些市场需求前景也不明朗,这些我们是无法规避的。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将稳外贸的发力点更多落实在客户渠道的维护与拓展之上,必要时也需要以退为进,结合消费升级,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市场可以被认为是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场”。通过深耕国内市场,可以让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轻纺企业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留得青山在”。一旦国际市场形势好转,这些企业反而有更多机会在国际市场出现复苏之时捷足先登。

  TA Weekly: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您觉得是否会有新的情况或转机出现?

  王华:

  我认为从长期看,美国对华压制趋势和国家策略不可能有变化。今年全球疫情爆发,美国也深陷其中,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都会出现动荡,我们有一个难得的窗口期来提升和改善我们的机制和竞争力。在全球物流畅通的前提下,我们要在后疫情时期抓紧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好产能合作和转移工作。

  TA Weekly:   

  对于外贸型企业,您觉得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降低负面影响?

  白明:

  企业在抗击疫情期间虽然需要承担的各种成本增加,但不能就此认为是花“冤枉钱”,而是要着眼于算大帐。我认为,没有经历过各种灾难带来的考验与倒逼,中国外贸就缺少主动做大做强的后续动力。从国际产业链看,疫情让我们在上下游要面对多处“断点”,外贸企业无论是维护原有的贸易伙伴关系还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都不容易,再加上现在人员往来与运输物流不畅,必然意味着维持贸易渠道的成本上升。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只要有利于维护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外贸企业少赚些钱或者多花些钱也都是值得的。

  王华:

  我认为稳外贸的前提是稳客户、稳订单;其次是管理和营销方式升级,做好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5G的数字化进程。抓住线上营销的迭代机遇,升级自身的以大数据驱动的运营系统,加快企业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要将团队建设、产品匹配、渠道构建、市场推广、销售运营等在国际市场展开。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出口业务或者销售市场等结构不能太单一,不能局限于传统市场和渠道,因为单一市场及订单业务和没有提前进行结构性布局将导致企业出口极易受到重大影响。

  后疫情市场,全球健康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防护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健康、养生将是人们未来生活的主题,对于内衣行业而言,消费者会更关注健康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因此会极大地催生健康内衣产业以及周边防护产品的爆发式增长。

  TA Weekly:   

  您如何预判纺织服装行业全年的出口情况?

  王华:

  我认为这要分不同的市场来看,今年纺织服装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保持稳定,尤其是东盟国家和非洲国家,欧盟国家和美国会进一步下降。

  TA Weekly:   

  您认为该如何缓解行业企业当下所面临的压力?

  高宝霖:

  我认为应鼓励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同时可以对企业进一步减税。目前,民间有60、70万亿的投资实力,但目前投资意愿并不强,投资拉动是最简单、最有效缓解经济的办法,同时,也可以降低出口企业所得税,如果对于降低全行业的有困难,那么可以降低一些有困难的出口企业。

  王华:

  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纺织企业面临内销困难、产品库存增加和资金周转的困难,外销企业面临订单下降和出口困难的局面,为此,在后疫情时期,我建议:

  第一,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分类指导帮扶企业,帮助内销企业以落实稳就业为主的各种政策,同时加大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的力度。第二,阶段性提高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帮助企业稳定出口。第三,目前国内服装企业春夏服装库存高企,建议企业全员营销不如加大打折力度,消化库存,盘活资金。第四,纺织服装企业要管控好结汇和售汇节奏,做好外汇套期保值,因为今年的汇率波动仍然频繁。

  TA Weekly:   

  在当前全球经贸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度时艰。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相信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地见效,我国贸易发展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次疫情对我们行业来说是一次洗牌,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应对疫情的重要处方就是增强自身“免疫力”。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外贸必将迎来恢复性增长。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