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双引擎启动 化纤业迎来新时代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6-27


未来五年化纤科技总体水平要达国际一流 

  在本次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做了以《中国化纤工业科技进步与发展》为题的报告,回顾了“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的科技发展情况,指出了“十三五”化纤行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对重大专项提出了发展建议、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十二五: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会上,端小平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化纤行业“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化纤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包括相应的科研、人才培养和装备制造部门,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拥有领先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产品从常规化学纤维、高性能化学纤维到生物基化学纤维,成为产品覆盖面及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端小平总结道。 

  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显著。“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等6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产20万吨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生产技术”、“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13项技术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结构进一步优化,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8%,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7%,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PTA自给率由2010年的68.0%提高到97.6%,CPL突破了发展瓶颈,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大幅提高到89.2%;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100万吨以上企业8家,占总产能27.63%,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9家,比2010年增加26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9%。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国内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达到15万吨,实现出口3.8万吨,高性能纤维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2015年新型生物基纤维总产能达40万吨。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麻、速生林等资源,实现了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 

  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和再生循环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推出了十大节能减排技术,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循环再生纤维总产量近 500万吨,占化纤总量10%,占全球再生循环化纤总量80%。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组织成立了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联盟;优势企业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和机器换人,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成12个国家级、4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修订37项国家标准、182项行业标准和32项协会标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学术奖励、表彰论文356篇。 

  端小平指出,虽然化纤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还存在研发碎片化,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不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不够深入、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 

  十三五:攻克重大关键技术 

  端小平指出,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为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纤行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化纤产业关键技术原理、机理、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原创性和自主创新的化纤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完善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一批面向化纤产业各领域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化纤产业走向生态、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向新兴产业领域、服装、家纺、产业用领域深度拓展;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国内应用细分市场容量和需求的分析、预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端小平透露,目前,“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的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已基本成形,共有八大目标和十大任务。 

  在十大任务中有四个方面需重点突破,分别是攻克5项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8+3项绿色制造技术和3+1项重大技术、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在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中,一是攻克高性能纤维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工程化技术。二是攻克通用纤维高效柔性化与一体化制造关键技术;新型涤纶工业长丝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新型功能与智能纤维、纳米纤维高效可控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技术。三是攻克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PLA、PDT、PTT等生物基合成聚酯的高效连续聚合技术;生物法多元醇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生物医用纤维及制品、生物降解纤维及制品、生物基纤维新资源、高效清洁化及高附加值制品关键技术。四是攻克循环再生纤维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五是攻克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大容量多批号产品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 

  绿色制造技术包括8项节能减排技术,分别是绿色制浆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一步提硝技术、 聚酯酯化废水中有机物提取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回收技术、再生丙纶直纺技术和空调系统节能集成技术。针对3项绿色纤维制造技术,端小平强调,原液着色纤维技术的研发需结合色系与流行趋势,生物基化学纤维需突破聚乳酸纤维耐热和面料染色技术,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要走高品质之路,并扩大应用领域。 

  3+1项重大技术包括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高端生产与应用和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端小平指出,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要解决 Lyocell纤维低成本产业化技术和溶剂国产化及回收浓缩提纯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要重点解决 PLA、PTT、PDT、PA56等纤维的生产技术;高性能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技术。针对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端小平强调道:“之所以要将此项技术单提出来,是因为此项技术如果突破,锦纶行业将迎来革命性的改观。”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端小平认为,化纤行业正处于从改造生产环节向改造销售环节的转变过程中,距离产业协同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尚有较远距离。未来要将信息技术和先进测控技术应用于化纤制造的全过程管理,开发面向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面向企业管理的ERP信息系统,面向供应链和下游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营销管理的物联网系统。 

  此外,化纤行业还需建立五个先进模式和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绿色纤维”认证、清洁生产认证、行业准入认证体系,国标、行标、协标三位一体及标准国际化的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已突破关键制备技术:碳纤维T700级突破干喷湿法纺丝工艺,T800级、MJ系列。  

  产业化规模和性能达到国际水平: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  

  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  

  应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产品可满足民用航空、交通能源、工程机械装备、建筑结构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使用要求。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  

  实现产业化品种:莱赛尔、竹浆、麻浆、PTT、PDT、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纤维。  

  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海藻纤维、细菌纤维素纤维。  

  应用领域开发:广泛应用于服装、高档家用纺织品,并拓展至航空航天、军工、医用、农业、产业用等领域。 

  八大目标 

  加快推进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开发与专业化应用,强调多重技术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建立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平台; 

  突破一批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全面提升高性能纤维品质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低成本、高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突破一批生物基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装备,推进生物基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 

  支撑一批废旧聚酯纤维到纤维的循环再生高质化技术,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化学法产业化关键技术,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支撑一批产业用纺织品用纤维制造关键技术,扩大化纤在产业用领域的应用; 

  支撑一批化纤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 

  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并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拥有一批化纤安全评价、基础通用标准,进一步优化化纤标准体系结构,制定化纤团体标准,增强国际标准化能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