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链尚网·2016中国服装论坛聚焦价值创新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4-21


  渠道之旅

  人货场PK场景

  按照传统的零售商业思维,服装品牌零售终端的业绩提升和人员管控、货品陈列、形象设计等多个环节都有直接关联,这是传统商业渠道变革最倚重的“人货场”管理模式。

  然而,当互联网来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人货场”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消费需求。于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场景”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在2016中国服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全新的“场景”概念进行了探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移动互联时代,服装企业面对的是全新的消费形态和消费需求,场景概念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当前迅速变化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文化,场景可以让服装企业和消费者建立一种联系,其中也包含一种新的商业连接关系。”

  两种商业思维并不冲突

  “‘场景’如果要成为驱动服装企业实现价值创新和产品服务提升的有效手段,必须更加重视‘场景’里面的服务。

  在传统的服装人眼里,“场景”概念似乎在有意扩大“人货场”理论的“场”这一部分,事实上,真正关系到业绩指标的因素还是“人”,再好的“场景”也离不开“人”的作用。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就是“人货场”理论的“铁粉”。

  在总结白领的销售模式时,苗鸿冰表示,过去这些年来,渠道转型一直都是白领转型的重点,服装企业做出了好的产品,一定要拿到有人的地方去卖,所以人气旺盛的渠道对品牌提升业绩非常重要。

  事实上,“场景”概念和传统的服装零售商业思维并不冲突,在苗鸿冰看来,“场景”如果要成为驱动服装企业实现价值创新和产品服务提升的有效手段,必须更加重视“场景”里面的服务。“很多人把服务理解成为顾客端杯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服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作为国内女装品牌的一颗常青树,ICICLE(之禾)品牌创始人叶寿增表示,服装品牌和消费者面临的新场景并不能简单地描述清楚,但如果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就更加清晰,服装业就是为老百姓过日子提供支持的行业,所以,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介。

  从这个角度出发,叶寿增理解的“场景”其实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品牌的顾客购买衣服、消费衣服的某个空间和环境。

  从实体向虚拟空间延伸

  “当互联网思维来袭,传统的产业格局将被加速打破,产业会因此面临一个很大的平台式机会。”

  在传统企业起家的实业家眼里,“场景”概念更多地是着眼于现实的商业生态环境中,他们的目光多集中在线下,而在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人看来,“场景”还可以延伸到虚拟空间里。

  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扬表示,如果今天的服装企业对虚拟的数字化产业有深度认知,比如游戏产业,那么,数字服装的产品也许会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而在拥有8000万注册用户的大姨吗创始人兼CEO柴可看来,围绕“场景”概念打造的女性健康管理平台也可以成为服装企业营销的一个场景。“在和服装企业洽谈合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连接功能,它可以解决用户的焦虑,解决的量化越高,与之对应的产品越有可能成为爆品。”

  对此,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服装产业的效能低下,所以整个行业需要重新组合,进而产生更高的效能;当互联网思维来袭,传统的产业格局将被加速打破,产业会因此面临一个很大的平台式机会。

  一种基于商业的表达

  “场景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让企业融入新时代所需要的体验文化,融入更多新的创新思维和要素。”

  关于“场景”概念的准确内涵其实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目前,较为官方的版本来自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秘书长吴声,在对“场景”进行深度研究后,吴声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场景’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商业的表达,从企业产品层面看,它可以分为原生产品、晚生产品和融合的产品。”

  实际上,互联网精英们总结出的“场景”概念,或者传统零售商业看重的“人货场”理论,两者本身就有必然的交集。从本质上讲,“人货场”与“场景”其实并无冲突之处,两者都是在探讨现实世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差别在于双方的视角,以及采取的手段、实现方式有所不同。

  正如陈大鹏所说,对“场景”概念的探讨与认知,能为中国服装企业的产品研发、服务赋予更多的空间、意义和内涵。“在商业变革的时代,在行业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场景方法论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模式,场景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让企业融入新时代所需要的体验文化,融入更多新的创新思维和要素。”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