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细说“大杨定制”生产硬实力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4-19


  本刊记者-王赛

  在刚结束的CHIC上,“大杨定制”战略首发吸引了业内众多品牌商的关注。展会现场,大杨集团展厅中寻求合作洽谈的企业更是络绎不绝。转眼进入4月,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漫的工作依旧行程满满。作为“大杨定制”项目负责人之一,王漫深谙集团定制业务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在与许多意向客户合作洽谈期间,他忙得不亦乐乎。

  智能系统“链”动定制生产

  作为以生产加工起家的服装企业,大杨集团对于生产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其在业内外的美誉。大杨的产品似乎象征着一种身份,其也因此拥有了如“股神”巴菲特等一批知名客户。

  在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冬梅看来,曾经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技术模仿,实现了一路的高歌猛进,在出口市场上保有优势。似乎只要是成本低、技术稍好,就能把产品卖出去。而如今,服装企业已经需要从产能、模式、技术等多个层面谋求转型,核心技术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认识到这一点,大杨集团正积极努力把30多年的经验积累,转化成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增强这种核心竞争力,大杨集团对于生产线进行了从设备到技术的改进与优化,打造了一个智能化服装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智慧化改造包括智能数据信息处理、面辅料自动匹配、智能样板匹配等,这也成为“大杨定制”不可被复制的核心技术。通过这个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生产系统,大杨集团完成了一场服装定制生产的全面升级。

  标准流程高效生产

  依靠互联网搭建起强大的系统平台,服装企业的生产制造效率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即使是在大洋彼岸的订单也都可以通过智能服装定制系统完成下单与生产任务。从下单到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化的流程。

  王漫介绍说,“每一个订单记载的客户信息能够快速反应到系统平台,包括所用的面辅料的细节、款式,客户的名字、地址等详细信息。工作人员轻轻点击一个按键,这些订单数据就能直接传送给工厂生产。”他补充道,“大杨定制”所用的面料数据都能在系统中显示,而且与欧洲店铺同步。比如每生产一件服装所用的面料出库之后,系统会自动做出显示。”

  事实上,一家服装企业的定制业务能够顺利展开,一方面离不开专业的生产平台,另一方面则需要更为精细与规范的操作指导。长久以来,大杨集团在生产流程、缝制技术等层面不断创新,融入全新的智能制造与先进工艺,突破了传统批量大货的生产瓶颈,打造了单裁定制的智能化一站式加工模式。

  从上传数据处理中心、面辅料匹配、智能样板匹配,到MTM自动裁剪、缝纫、入库物流,每一个步骤背后凝结的是大杨多年的生产经验的累积。这也为“大杨定制”在竞争角逐中获得更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大杨的生产能够满足客户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相对于很多企业少则半个月的生产工期,‘大杨定制’真正实现从客户下单到货品出库10天速达的目标。相对于同等效率的生产企业,大杨的定制服装品质更经得住客户的考验。此外,大杨的价格标定更加合理,性价比更高。”王漫说。

  基于互联网方式,大杨集团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定制业务的精准与专业。大杨集团充分结合并运用“互联网+单裁定制”业务模式,以“单裁定制”定准个性需求,以强大的系统平台强化生产线,形成了“大杨定制”品牌的好口碑。

  精工细作品质为重

  服装行业内的“定制风”越刮越大,定制的专属性与独特性成为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最大诱惑。服装企业纷纷瞄准了这个市场突破口,抓紧进攻定制市场。然而,市场中服装企业所能提供的定制业务本质良莠不齐。“大杨定制”能够为众多企业、品牌商等提供足更具品质优势与规模生产的解决方案,也因此成为众多服装企业与品牌的首选。

  大杨集团始终秉持着30多年的精工传承,在原料选材方面,每季都会提供数百种面料选择、上千种辅料供客户选择,并提供试样指南,实现顾客对于优质选材的需要。此外,专业的量体培训和系统下单培训可以帮助客户升级服务体验感。在服装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客户喜好,进行面料、式样、工艺选择,量体师为客户量体,短时间内定制个性服装方案。

  王漫介绍,“为了更好地帮助客户展开定制业务,大杨提供试穿样衣和标准化量体培训,基于试穿样衣,根据客户喜好调整尺寸,量体师只需一周即可掌握量体方法。通过系统录入调整量,系统自动生成单裁样版,并保存按个性化需求形成的版型档案。最近几日,我们的专业量体师就在上海为客户展开培训工作,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定制服务。”

  为了实现产品的高品质,大杨曾投资5000万元建起国家级服装检测中心,让每一件定制服装不仅面料版型与众不同,对不同国家的出口检测标准同样“量身定制”。“大杨始终坚守的品质,是市场认可品牌的重要原因。”在王漫看来,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是“大杨定制”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