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社交着装,你穿对了吗?
文章来源: 2013-07-15



    莫言在颁奖典礼上最终穿着的是燕尾服,你猜对了吗?燕尾服穿过了,且形象与效果都相当不错。其实莫言中山装也穿过了,如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讲故事的人”等场合时;此外,他还着了好几次不同的西装,如出席诺奖新闻发布会、在“斯大”演讲等。但其惟独没有穿过汉服唐装等服装。莫言在瑞典无疑是深受欢迎和尊重,当地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非常喜欢”、“很圆满”。
    莫言的选择是对的,正如他自己对服装的理解一样:“服装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是一个个人喜好。另外,我是按照当地人家的要求来着装。入乡随俗吧。”这种理解定位了莫言着装的基调很准确,但作为重要的社交着装,这种理解还是可以补充的,好在莫言的服装设计师帮他完成了。

社交着装应和场合相适合
    现在有很多会议或活动(不含重要仪式、宴会等)的邀请函上都会写明:“请着正装出席。”通常在没有特定要求下的正装,男士穿西装、衬衫、长裤、皮鞋,女士着有袖、近膝盖或以下裙子及不露脚趾的皮鞋即可。
    虽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的妻子曾表示:领奖者的穿着没有硬性规定,当然可以选择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但绝大多数得主,帕慕克、大江健三郎等都欣然选择了燕尾服。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诺奖礼服意在标举一种“古典的高贵价值”。这种古典体制是西方的一种文化传统,燕尾服是北日耳曼与英国绅士喜爱的正式服装。这里就要考量穿着者对服装文化的理解了。
    究竟选择燕尾服还是民族服装?答案没有绝对的是或非,因为都可以。只是笔者从服装的原始功能(御寒遮体)发展至今的文化与美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基于诺奖仪式的特定文化内涵,领奖时着燕尾服应是最佳选择。
    且不说当下尚缺乏广泛受认可的中国男子民族服装,即便是有例如唐装、中山装等衣着,去接受国际诺奖也还是逊色些的。况且,这时的着装更重要的功能是尊重与友好,或者说是愉快而荣幸地融入国际性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增加获奖者在礼仪形式上的隆重感,体现对颁奖国家和人以及奖项本身的尊重。
    所以笔者感觉:同样是第一次领诺奖,莫言此次选择应比日本川端康成更为大气些,莫言也更加懂得选择与奖项匹配而得体的着装。这是对人、对文化、对奖项的尊重,而不是其他。

社交着装是系统化过程
    根据社交活动的流程和角色意义,人的服装语言无处不在。待主体着装框架体系确定后,则可以选择有个性的着装系列与细节。
    莫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根据流程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设计了5套服装,并进行了配饰搭配,以符合不同场合下的着装需求。而且还在设计上尽量选用了简洁随意的线条和恰当的色系,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品位。
    其中浅灰色衬衫面料采用了以艺术叠加的方式结构出的中国印章图案,以及印章上印有“莫言”字样。莫言的名字成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还体现在每一套礼服上。人们不仅会一眼看到这个人就是莫言,而且所透露出的层次感和儒雅之意,准确地传达了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呼之欲出。可见,细节设计的高境界乃是文化实力,而完全不是偏激的、想当然的某种情绪。 

着装要学会尊重和自信
    此外,人们还应从莫言的领奖着装中还可感悟到:着装的重要坚持是要学会尊重和自信,着装体现的尊重性和着装者内在魅力将永远高于服装本身。如我们的民族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被人尊重与热爱。当瑞典主持人用中文“莫言,请”来邀请莫言领奖时,我相信不少观者都会油然而生一份内心的快乐,犹如看到莫言着燕尾服时的好心情。
    因为世界高度文明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民族文化被世界接受的首要条件是相互尊重与欣赏。当然,也只有尊重别人,有实力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就像莫言着装效果如此之好,源自他的质朴智慧的个性特质和非凡的实力与自信。
    记得托尔斯泰描写安娜在舞会上的着装效果竟盖过年轻的芥蒂小姐时说的那样:因为安娜的人总是盖过她的服装。
    所以,什么样的“人”也是最重要的。希望莫言穿着民族服装领诺奖的愿望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焦虑和兴国的愿望。
    与其寄希望于莫言穿着民族服装才能弘扬中国文化,还不如国人从点滴开始,静下心来,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吸取有益的文化;摒弃长期落后的封建意识和自卑心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真实的、平等尊重的意识和内心的谦和。若能如此,即使有一天民族服装不再流行,我们的民族文化也会长留心中。(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陈国芬/文)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