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她让宋锦开口讲故事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4-11-28


 
 本刊记者——黄天玉
 

TAweekly: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名锦,与另两个相比,宋锦有什么特点,技艺难度如何?

钱小萍:宋锦较之其他两织锦,质地较轻薄、细腻和平整,它以斜纹组织为基础, 锦面光泽柔和,风格古朴,高雅和秀丽,工艺上采用抛道换色,有“活色生香”之美。

 

TAweekly:您带领团队完成了很多难度极大的文物复原工作,比如“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以及“四件珍贵唐织锦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在众多复原的文物中,哪一件最令您难忘?有哪些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钱小萍:我带领我的学生丁环进、王晨和沈惠等先后复制了先秦、西汉、隋唐和宋清时期的文物珍品20余件, 其中有几件是令人难忘的。例如第一件是战国时期的“舞人动物纹锦”。当我在荆州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进行文物测试时, 织物表面是一片酷似酱油的深褐色,看不清具体花纹组织和色彩, 同时既不能拆拨也不能触摸, 只能在显微镜下远观和仔细分析,通过丝线的交叉和上下贯穿, 凭自己在组织学方面掌握的理论和实践, 才将其组织结构分析出来, 这一古代三重经锦组织挖掘出来, 为后来研究汉唐经锦组织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是东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这件是出土丝绸文物中色彩最丰富鲜艳、经线重数最多且工艺最复杂的一件,我们对丝线进行了植物和动物染料染色,结果当上机织造后,经十余天色彩便全部褪掉,令人十分失望,于是我们再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全部返工重做,最后终于成功。

 

第三件是唐代的一件纬锦——“唐·花瓣团窠瑞鸟衔绶锦”,原件是十余块小残片,没有完整的图案,后通过我们对每一件小残片的仔细分析和拼接,才形成完整的图案,并分析出它的组织结构和上机工艺,后经反复多次的上机试制获得成功。从该产品研究的实践中,首次发现了纬锦必须双经轴的理论。

TAweekly:您是发表关于丝绸学术论文最多的专家,还曾赴瑞典、日本等国家的高校讲学,在您看来,丝绸织物的基础研究和宋锦产业的发展之间有何关系?目前国内做到了何种程度?

钱小萍:我认为丝绸织物的基础研究和整个丝绸产业的发展应该是紧密关联的,例如我们挖掘研究出古代的经锦组织、纬锦组织和经锦的生产工艺、纬锦的生产工艺,从而试制出一批古代珍贵的经锦织物和纬锦织物。一方面是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大丰富了丝绸宝库,同时如果这些织物和新开发的产品能进入市场,则就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宋锦同样如此。我和我的学生应用不同结构的基础组织,创作的宋锦匹料和艺术品一旦打开市场,同样能促进产业的发展。

 

TAweekly:您研发了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又是丝绸大家,带领团队复活了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您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两个行业对您的影响?

钱小萍:“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的发明,是我为丝绸在医学上的应用所设计的一种特殊丝织物,“西方极乐世界”宋锦图轴是我为丝绸应用在佛教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种特殊丝织物。二者之间同为丝织物,有着紧密的助推作用,其学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我来讲是融会贯通的。

 

TAweekly:目前,宋锦技艺的传承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关于宋锦技艺的保护,您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钱小萍:传承人是宋锦技艺传承最重要的环节,做任何事情我一直坚持,人是第一要素,什么样的人可做成什么样的事。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必须为培养人才创造一定的条件,比如要有资金、要有编制等,当然更需要找到有事业心、有刻苦精神,有志于为宋锦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作出奉献的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