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大学生汉服论坛研讨与筹备会在苏州市拙政园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 2023-06-27


  2023年6月24日下午,大学生汉服论坛研讨与筹备会在苏州市拙政园成功举办。汉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深受年轻人欢迎。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引领年轻群体文化自信,组委会发起“大学生汉服论坛”,以汉服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年轻群体心中。
大学生汉服论坛研讨与筹备会在苏州市拙政园成功召开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党委书记杨磊、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东华大学校团委负责人封华和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郗玥,海澜科技黄齐总经理和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一东总经理,以及论坛发起人杨子田先生,共同见证了大学生汉服论坛研讨会。
全国高校代表及嘉宾共同见证研讨会的召开
  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先生在会议上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汉服论坛活动,是创新文旅传播新途径的一次尝试,也是园林+汉服文化传播的一次新探索,我们希望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苏州园林的东方美学,以江南传统文化的精髓,搭建起新的平台,实现名校与名园的新联合,实现文化资源活化的新升级,共同探索东方美学发展的新模式。期望借此次活动的契机,拙政园能够与高校的大学生们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古典园林的窗口,诠释东方哲学思想和东方美学价值。”
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先生发表致辞
  汉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对于近百所高校的汉服社团而言,该活动无疑有着独特的意义。此次大学生汉服论坛首次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形式,让更多对于汉服文化的真挚热爱的学子参与到了论坛的研讨与筹备。学子们签署了汉服宣言,并共同为“大学生汉服论坛”揭牌,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贡献。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东华大学、西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九所高校的学生代表,满怀对汉服文化的热爱,在线上近百所高校学生代表注目下,共同为“大学生汉服论坛”揭牌。
  随后,学生代表们签署了《百校联盟汉服宣言》:浩瀚宇宙,有吾中华。灿灿星球,衣冠华夏。我辈青年,当于敬爱,敬吾之传统,爱吾之文化。我辈青年,当于承扬,承吾之学史,扬吾之精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吾文化,与子携行!
高校学生代表共同为“大学生汉服论坛”揭牌并发表《百校联盟汉服宣言》
  这是同袍学子们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走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传承与发扬汉服文化的重要一步。
  在大学生汉服论坛研讨会上,学子们踊跃发言,讨论汉服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推动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来自东华大学汉服研究小组的研究生代表,分享了汉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与参会同胞以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一起探讨汉服的历史演变、设计与制作技艺等方面的论题。 
大学生汉服论坛现场汉服研究交流分享
  海澜科技总经理黄齐先生表示:作为扎根本土的国民品牌,一直心系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把华夏文明与当代服饰结合,做有民族印记的服装,是我们接下来与东华大学合作的重点项目。
海澜科技黄齐先生分享汉服产业创新  
  紧随汉服研究交流会后,活动来到又一个高潮,以“花季”为主题的汉服时尚秀在美如诗画的拙政园拉开帷幕。来自百所高校汉服社的成员化身十二花神,在拙政园九曲长廊中上演了精彩的汉服表演。各位花神身着设计和制作的精美汉服,展示其独特的风采和对汉服文化的理解,将现代时尚与中华传统相结合,呈现了一场多元融合、极具魅力的汉服视觉盛宴。
十二花神园林实景汉服秀
  论坛发起人杨子田先生表示:汉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大家穿汉服、研究汉服、创新汉服,激发了以汉服为载体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生汉服论坛发起人杨子田发表致辞
  今天的活动可用“四美”来表达。首先是人美,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本身的美。其次是衣美,汉服的美不容置疑,大家有目共睹。今天的拙政园百荷齐放,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景美。大学生汉服论坛是大学生自己的论坛,一定会办好这个论坛,希望、愿望也是美好的,也就是冀美。

  大学生汉服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大学生交流学习平台,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了解和参与到汉服文化的传承中来。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此次研讨与筹备会一致通过大学生汉服论坛将在9月正式举办,将分三个主题:通过汉服文集、汉服之我见等文字或视频形式,发出“大学生的汉服见解”;通过汉服游园、品牌市集、特色活动等形式,表达“大学生的汉服主张”;通过汉服美学趋势发布、汉服形象大赛、汉服设计大赛等专业形式,传达“大学生的汉服形象”。期冀以更多元,更新颖的形式,推动汉服文化研究和创新,为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