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2015年度精锐榜之10大年度人物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30


  王兆国 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挡车工

  成于勤勉 立于精诚

  颁奖词:作为2015年度全国纺织行业“龙星杯”横机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第一名、单项找换错针第一名、单项穿纱第二名荣誉获得者,王兆国的工匠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提起王兆国的名字,无论是公司、分厂,还是一起共事的新老同志,都赞誉有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基层挡车工,王兆国并没有人浮于事,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于是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苦练电脑横机的操作技能,短短的几年内,他熟练地掌握了龙星、慈星、岛精等多种机型的操作及调试,不仅挡车技能水平高超,而且他织的衣坯质量好,制成率高,得到了工友及领导的认可,迅速成为了公司一名技术能手。

  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龙星杯”横机工职业技能竞赛拉开序幕,王兆国经过组织推荐,有幸代表公司参加比赛。时间急、任务重,王兆国同志深知能够代表公司参赛是公司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期望,于是他不断反复训练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突破自己,从一分钟打结2个到一分钟10个,穿纱从五分钟穿一根到一分钟穿2根,找错针从5分钟到1分钟内,他偷偷地练了成千上万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刻苦的钻研与努力拼搏,终于在全国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了电脑横机挡车的“状元郎”。并由大赛组委会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由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按照程序申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生产者”等。

  鲜花和掌声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兆国无异于是幸运的,但是他的幸运源于他的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把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做得不平凡。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有志者事竟成,用他的成绩展示了“中银人”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高尚品质。王兆国同志已成为“中银绒业”实操技能水平的一个坐标,他必将引领更多的“中银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夏志林 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纺织难,协会更应有作为

  颁奖词:2015年,夏志林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带领协会发挥服务作用,在推动山东纺织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排忧解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夏志林看来,这一年来,纺织难,企业累,行业协会更应有作为。他组织制定了《山东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依靠一批坚定执著的企业家和标杆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中突出了“发展高性能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纺织和家用纺织品业;建设两化融合、智能化企业示范”等重点。

  今年,夏志林亲自带队去东南亚,去宁夏、新疆,目前已有如意纺织、恒丰棉纺、嘉祥手套等项目在银川、吴忠、喀什等地建设取得成效。

  在行业服务方面,夏志林还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棉纺企业《棉纱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一年来,已为全省棉纺企业争得了6个多亿的实惠。他主动与金融部门接触沟通,宣传纺织新发展新成就新领域,使其了解纺织进而支持纺织。行业与银行合作在淄博试点监测行业运行及建立金融服务中心和授信签约,努力争取行业发展的宽松金融环境。

  一年来,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举办新技术、新成果、新典型经验的交流推广活动,在夏志林的带领下,协会还组织了全省纺织服装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继去年12月举办纺织服装品牌宣传活动之后,今年5月在济南举办了“2015山东纺织服装名牌产品展销会”。这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推进山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行动。展销会采取观摩与购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联互动,工商携手联手,突出了大众消费,消费者参与度高,参展企业准备充分,取得圆满成功。

  面对下一个五年,山东纺织提出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万亿元,年均递增13.5%;培育有国际影响力、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8家,形成10个具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的品牌。夏志林正带领着山东纺织业为之努力。


  谢锋 北京吉芬时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探索时装产业新路径

  颁奖词:谢锋紧跟中国时装产业的趋势与大潮,他想方设法转变公司经营理念,打开思路,试着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时装设计发展的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成为首个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的中国设计师,到执掌的“吉芬设计”成为第一家上市新三板的设计师品牌企业,30年时间里,谢锋一路追逐梦想,为中国时装设计迎战未来。

  谢锋笑言,“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总有一种责任感在心中,有一种时装报国的情怀。”2015年,谢锋又通过一系列“科技牌”,再次为中国时装设计探索新路径。

  继投资双丰科技、打造设计师共创平台之后,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16春夏系列发布上,谢锋携高级定制品牌JEFEN BY FRANKIE压轴登场,并推出“边走边卖”互动视频技术(IVT)。谢锋此举意在改变服装销售的中间买手模式,打通线上线下,为吉芬设计乃至中国时装设计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

  从创业至今,谢锋一直把设计能力的高水平作为企业经营赖以生存、安身立命之本,对吉芬设计的新品开发,谢锋始终亲力亲为。目前,吉芬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全国一二线城市开设店面近百家,95%以上为直营,拥有高端VIP顾客2万人,2015年中报显示,销售净利率达22.77%。

  在日本留学期间,谢锋亲历了传统服装企业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的繁荣和衰落,这使他在后来的企业运营中看清了一个规律:虽处在传统行业,但不能以传统的思想和意识去经营企业,骨子里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也唯有创新,才可能超越自己,才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对此,谢锋表示,“服装产业将从批量生产转变为个性化供给,设计是第一生产力。如今,我们设计的不光是一件衣服,我们正在设计一个时代。我们在运用互联技术让设计师与消费者、与生产制造进化形成一个快速的反应机制,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时代能创造千千万万的设计师,能让千千万万的设计师跟消费者紧密联合在一起。”  


  张红霞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棉纺巨头领航人

  颁奖词:张红霞勇于创新,思路开拓,目标明确,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拓展产业链,继续把魏桥纺织这艘“航空母舰”驶向更广阔的大海

  今年,张红霞先后两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这进一步肯定了她成为我国纺织企业最为杰出的领军人物之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张红霞号召魏桥纺织全体员工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制定了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兴企、资本运营、成本领先、人才强企、和谐发展“六大战略”,积极作为,拓宽思路,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竞争优势,使企业始终保持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源,张红霞对此十分重视。今年以来,魏桥纺织在她的领导下,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共计开发各类新产品3000多个。今年,公司再次被中纺联评为“新产品开发贡献奖”。技术创新不仅使我们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使企业增强了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实力,巩固了魏桥纺织在全球棉纺织行业的领先地位。

  除了重视技术创新外,张红霞还把魏桥纺织的产业链做了进一步完善,搞好产品精深加工,充分提高了魏桥纺织的产品附加值和赢利能力。今年,张红霞抓住了国家把全民健身、全民运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积极向运动服装领域拓展,创立了“向尚服饰”品牌,主要生产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领域的训练服、比赛服及运动休闲服,致力于打造老百姓穿得起的运动服装品牌。这既是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也是对滨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战略的积极配合和响应。

  通过一年来的发展,不仅企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同时品牌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据了解,“魏桥”品牌连续12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2015年以390.26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66位。


  张清华 东华大学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

  中国高性能纤维缔造者

  颁奖词:张清华领导的“聚酰亚胺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成果,意味着一种纤维的突破,代表了中国纺织业科技创新正在从跟随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聚酰亚胺纤维制备难度很大,国际上一些知名公司如帝人、神田拓马、杜邦等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开发,但都是使用的湿法纺丝工艺技术。湿法纺丝使用大量水与溶剂的混合物为凝固浴,导致生产流程长、溶剂回收能耗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张清华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则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干法纺丝成形“反应纺丝”新原理和新方法,自主研发出国际上首套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生产成套设备,实现了工艺及设备的技术集成,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年产1000 吨级生产线。

  从1999年在东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开始,张清华就把聚酰亚胺纤维作为研究方向,16年来,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同时也在“屡败屡战”中获取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理论上的突破很难,与企业合作进行工程化研究更是困难,很多工艺和设备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板,主要靠前期的积累和“感觉”对关键工艺技术和相关设备“拍脑袋”。在此过程中张清华才真正体会到,如果没有前期“失败”积累,就无法克服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目前,聚酰亚胺纤维在江苏连云港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1000吨级生产线。产品已在高温及特种防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应用于高温除尘领域,对治理因PM10和PM2.5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的成功,使我国在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张清华认为,毕竟中国聚酰亚胺产业化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研发工作要做,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形成系列化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让聚酰亚胺这种优异的高性能纤维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