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精锐榜之10大产业园区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毛纺织业破茧成蝶 颁奖词:利通区全面把握市场,充分利用毛纺织产业特色资源,从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实现合作与竞争,大规模、高质量地吸引了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推动第一产业不断发展,打造西北毛纺织产业风向标。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位于利通区城市东南部,于2010年开工建设,园区面积2030亩,已完成投资23.7亿元,入园纺织企业49家。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集绒毛初加工、差别化纤维纺纱、羊绒衫、地毯、皮革服饰、穆斯林服饰加工等纺织产业于一体的全纺织产业链。2015年园区完成羊毛分梳2500吨,羊绒分梳1500吨,棉纱15.2万吨,羊毛衫2.2万件,农用保温被76万平方米,裘皮制品43万件,家用羊毛绒被11万条,毛条1.2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同比增长9.6%,环比上升2.6个百分点,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人,完成工业产值23.4亿元。 园区先后引进宁夏恒丰集团恒和织布项目、宁夏佳瑞祥毯业有限公司、宁夏吴忠市精艺裘皮制品有限公司、宁夏昊欣绒业、宁夏阳海玉纺绒制品有限公司、宁夏盛源恒、宁夏励精、宁夏圣天、宁夏景盛达等公司。其中宁夏恒丰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利通区2013年5月引进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企业产品有高档精梳棉、绒、毛、竹、麻纤维混纺纱线、各种功能性新型纤维纱线、高端纺织面料、穆斯林服饰、穆斯林用品等。目前,恒丰纺纱项目1、2号车间15万锭高端纺纱项目已投产达效,3号车间也已完成建设。 2016年,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毛纺织园区三期,选址清水沟东侧、古城五号路北侧、规划东环路西侧、大古铁路南侧,总用地约6600亩。园区将以建设生态纺织产业园区为契机,科学规划,努力促进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利通区工业经济的再次崛起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构建苏北纺织产业转移新热地 颁奖词:地处苏北的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入驻企业以智能针织袜品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锦纶、包覆纱、面料、服装等针织产品,成为业内有口皆碑的纺织新材料产业转移发展热地。 沭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发展不断集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沭阳县包覆纱生产设备达4800多台(套),年产包覆纱8万吨,且设备先进,占全国设备的21%以上。 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位于规划面积为6605亩的沭阳纺织产业园中,是沭阳县积极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建设的,旨在加快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内集聚纺织服装企业87家,并已形成了化纤、纺纱、纺线、针织、织布、印染、服装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包覆纱产业尤为突出,是全国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为推进沭阳智能针织产业特色化发展,当地为针织袜机、针织圆机、包覆纱机、加弹机、一体机等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 纺织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形成产业集聚。沭阳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能够吸引企业不断迁来,也正是因为这里已经形成了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和配套的政策。沭阳县将纺织服装产业确定为该县“2+1”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并重点予以扶持和培育。
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国家级“中部纺织服装城”产业基地 颁奖词: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秉持“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实现产值、投资高效增长,不仅着力于打造纺织服装首位产业,还在园区服务和招商引资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今年1-10月,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6家,实现产值27.66亿元,同比增长75.11%,首位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2.47亿元。 近年来,园区制定精准施策,旨在强基础、重服务、实招商、育龙头。在服务方面,首先是针对经济新常态,制定扶持政策,并设置专项奖补资金。如区财政设置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租赁标准化厂房的首位产业企业,达到设备投入及年纳税额要求的,由区财政给予租金补贴,直接拨付到企业账户;其次是拓宽营销渠道。在园区内建设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培训电子商务创业人才400多人,围绕首位产业,打造网店320余家,借助电商平台将本地特色服装品牌销往全国各地。 在招商引资方面,园区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培育龙头企业。一是联大联强,积极推进鸿正服饰与海澜之家合作共建月产量达7万件的品牌服装生产基地,现已投入运行,今年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二是招大引强,嘉华服饰一期日产60万双丝袜生产项目已于4月份投产;三是以商招商。通过昊宇纺织成功招引投资3亿元的瑞宇针纺,一期建成投产,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企业的集群规模。 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规划立足于通过产业转移与升级,成为以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全区工业“退城进园”以及培育本地优势产业企业为己任的专业园区,并重点打造国家级“中部纺织服装城”产业基地。
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绿色蝶变的印染家园 颁奖词: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回望一路风尘仆仆急驶而来的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这列“火车”,在“生态和发展”两条铁轨铺就的轨道上,“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绿色蝶变”轨迹。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积极响应射阳县委县政府绿色引领、调转同步的工作要求,始终把节能环保理念根植于项目招引、园区建设的全过程,企业质效不断提升,园区环境明显改善,“供热、治污、排海”三大硬件全部获批,“硬化、绿化、亮化”三化同步,“供电、供水”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绿色蝶变”轨迹,“绣”出了转型发展升级版,捧回了一块块高含金量的牌匾、一张张高附加值的证书。如今,园区正在启动的科技孵化中心集科技研发、产品展示、孵化裂变、电商平台于一体,建成之后必将成为园区对外展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专业园区,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深知一定要明晰产业定位,以专业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该区牵住引领绿色发展的“牛鼻子”,明确了打造全市纺织行业中重要的、唯一的、专业的特色产业园区的思路。工业区前期聘请中国纺织规划建设设计院编制总体规划,后期又聘请华东大学对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修编提升,一幅绿色发展的“施工图”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园区远期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规划为“染整核心区、高端织造区、服装家纺区、科技研发区、仓储物流区、配套服务区”六大区域。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舞动产业升级主旋律 颁奖词:海宁以经编工业核心区为基础,打好经编先进制造业叠加生产性服务业、马桥经编区域名牌叠加全国经编知名品牌示范区的组合拳,抓产业提升和产业延伸,全力打造“经编小镇”和“智慧金融小镇”。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较平稳,打好海宁经编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今年,作为海宁支柱产业之一的经编产业发展再次实现新的突破。据统计,1~10月,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28.38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税14.81亿元,同比增长2.7%。 今年以来,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来,如上海苏河汇科技孵化器项目、世界500强中信集团旗下的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综合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项目、浙江海宁山顶移动互联网科技产业园项目落户,海宁市引进首个“众创空间”项目,园区在2015中国·海宁潮国际博览会投资说明会上成功签约中水回用、电子商务产业基金、融资租赁信息平台和影视众筹平台4个项目等。 海宁经编产业园一方面以智慧创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工业设计、研发检测、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企业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园区还大力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大“四换三名”力度,引导经编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至今,园区连续10年举办面向全国的经编设计大赛,连续6年举办覆盖经编各产业集群的经编交易会,连续多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创新研发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经编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大发展、平台大升级的背后,是经济转型升级、园区创新发展思路的愈加清晰。围绕打造世界经编之都的目标,园区将大力推进工业提升发展、三产创新发展两大战略,通过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美丽园区的升级,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
|
相关文章 |